• 4

車輛的維修保養費用猶如吃自助餐一樣

予豈好辯哉 wrote:
我個人最喜歡便利商店...(恕刪)

這是實話!!!
有去日本買過東西就知道
日本人非常討厭你殺價
甚至不賣你
其實 國內就有一家 哈特佛 他們家的材料在原廠網站上

價錢都有詳細的紀錄 而且也有爆炸圖可以看

雖然有分經銷商 跟一般顧客 但是價格透明讓消費者 不容易被超收費用
Vicknado wrote:
依稀記得幾年前的機車...(恕刪)


看完所有回文後挺有感觸的,想當初我也很疑惑為啥車行不能『價錢公開化』?『收費制度化?』......等等。

為何價錢不能像賣場那樣把價錢標示出來?
不然每次去修理同一樣東西,每次價錢都不一樣。而問說為何收費跟上次不同時......不是回說細部的故障點不同,不然就是說物價漲幅關係......等等?

很多的很多疑惑我以前也曾想過為何會這樣......
我甚至最後也想過為何那些維修技師要被叫『黑手』?這樣不是很低階+不禮貌嗎?為何不統稱他們叫『技師』?是因為他們手常『黑黑』的嗎?還是因為他們收費『很黑暗』?

直到現在我依舊還很困惑......


------《拉回主題》------

凡事要求公平、公開、透明化、制度化......等等,屆時對我們消費者真的會達到公平嗎?
倘若今天能單純到只是『硬體』而已,或許還可行。(我指的就是純賣材料不含安裝)
但今天牽涉到『安裝/維修』的話,真的有辦法用這所謂的『標價制度』嗎?

我以樓主題到的『輪軸培林』更換為例:
(1)假設更換培林收費為『?』。(?自填)
(2)若拆卸培林+安裝培林時分別是用以下工具施工,確定每位消費者都能感受到差異?
《A方式:用工具拆下/安裝培林




《B方式:這也是用工具......你不能說他沒用工具!因為他又不是『徒手』去拆卸/安裝》


(3)拆卸輪軸的螺帽時用的氣動套筒分別用以下工具施工,確定每位消費者都能感受到差異?
《A方式:採用『防脫牙型』套筒》


《B方式:採用『傳統型』套筒》


《C方式:採用『傳統型+接近無牙』套筒》


(4)車輪培林安裝好後,輪框的車輪軸螺帽鎖上時分別是用以下工具施工,確定每位消費者都能肯定差異在哪?
《A方式:採用維修手冊上的扭力值鎖緊》


《B方式:憑手感去打?你看一下這氣動工具標示的Max扭力值是多少?》


(5)然而怎去比價?怎去規定收費一致?
我們能有辦法去要求他們所施工的『工具』嗎?
我們又真懂得『所有』的差異嗎?
若我們真的懂得修理啥該用啥『正確的工具』施工,今天我們還需要牽去讓別人修?

(6)車行的價錢公開化、收費制度化......等等,確實實施難度有多高呢?我個人覺得有如要求車行『施工工具一致性』一樣高吧?

(7)但我們身為消費者是聰明的,我們可以先做功課之後再去詢價,施工時再求車行使用啥工具維修!(嗯嗯,確實可行......但若運氣不好怎辦?家裡方圓30KM均無滿意的車行怎辦?住的縣市裡無滿意的車行怎辦?住的國家裡無滿意的車行怎辦?)

(8)然而,以上都還只是要求『施工硬體』上的差異而已,這些都能從『外在』去衡量+要求。
但!『技術層面』呢?記師的技術會寫在臉上嗎?而技術價錢怎衡量?
技術好的跟技術普通的收費都被要求一樣?技術普通的跟學的學徒收費被要求一樣?
施工細心的跟施工粗心的被要求收費一樣?

就有如某樓板友略提到的一點一樣,這有如『共產制度』般的制度機制。反正最後收費都一樣,基於『人性』因素......(後面不敢想像)







visan5836 wrote:
我早期在買ysp的店家
新勁戰
2008年換輪胎B03+米其林
一共裝到好2000+2500-100=4400
一起裝折100...

2010年
我換了間店家裝
B03+米其林
1400+2100=3500
...(恕刪)


在下比較困惑的是......您在做此最終比價時,有去比一下輪胎的製造年份+週期嗎?

《題外話:》
您是否認為輪胎壽命是從『著路』那天算起?

或者......

您是否認為『電瓶』壽命是從『開始使用』那天算起?
您是否認為『電瓶』壽命時從『加水後』那天算起?


而非從『製造年份+週期』那天算起?


咕小毛 wrote:
在下比較困惑的是.....(恕刪)


均換胎年度的前一年度(10年是年初08是年中)
所以讓我很訝異到價錢上的差異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