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Y wrote:政府抽重稅保護國產車...(恕刪) 沒錯,政府抽重稅保護國產車,加上台灣車廠不掙氣,活在溫室裡...台灣人沒選擇,只有那幾個車型可以選~台灣車廠又沒外來的對手,自然就放爛(反正做的在爛,有人買就好),在加上鬼法鬼政策...產品良率低就算了,組裝品質低落,一台125賣到7,8萬...說真的我還真買不下去...會不會在過個幾年,一台125的速可達就要價10萬了呢????想想自己一代舊勁戰當初買6萬整,就被家裡人唸說太貴了~錢花了,但品質真的沒好去那.新車牽來就,左邊開關總成故障~燒氣門,壞CDI,卡鉗異音...(都在新車一年內發生)最後保固只出左邊開關總成而以,是我不會吵@@沒糖吃就是了....唉~~~回去車行聽到更吐血的答案,"正常的~""正常的~""正常的~""正常的~""正常的~""正常的~""正常的~"OOXX我買車是用來騎的,不是來修的...
其實台灣的速克達已經非常進步了,和國外你認為先進國家的速克達相差無幾。(指的是最熱銷的低排氣量車)其國內市場已經飽和,新進廠商要進來,就只有降價。你覺得有可能嗎?新設廠成本一定比國內三大廠用多年的成本高出許多,不太可能售價能降低到拿裡去。很抱歉,國內的機車車價還是「不夠高」,無法再支撐外來車廠來台設廠。
國外大廠有來台灣做阿suzuki只有125cc能選選擇超少yamaha還跟國外公司區隔弄出台灣山葉為了就是不想讓技術外流到台灣所以台灣山葉技術差.問題多.種類也少只有125.100.50能選還有宏佳藤剛創立就沒打好口碑問題一大堆真希望有真的有心想經營的國外車廠來台
st921418 wrote:真希望有真的有心想經營的國外車廠來台 我覺得以世界目前的潮流來說,小排氣量的小羊的利潤,真的不高。大部分是以量制價。不像大型重機有科技和性能可以做牛肉。以一台125cc的小羊來說,馬力最多最多,11P(新勁戰)已經了不起了,在四輪動力裏頭,小排氣量的四輪可以藉由渦輪增壓來提升馬力,但是小羊很難這樣做,而且相對的重量提升,馬力和重量比就不划算。小羊目前的市場還是在如台灣、泰國、越南這種都市化一半的國家,在交通設施不方便的情況,規劃不良的街道和交通就適合小羊。像是美國這種大城市,小羊的佔有率比較低,一部分是因為市場造就的壓縮價格,另外一個則是氣候的問題。像我們現在冬天才十度,通勤就已經很辛苦了,在美國高緯度地區是會下雪,結冰。比較來說,二手車(像變形金剛的山姆)會比較受歡迎,停車位和道路在地大人廣的美國完全不是問題。機車變得只有在紐約這種城市的送貨小弟才會選擇的交通工具。真的有機車魂的玩家也不會遷就小排氣量的小羊,Honda CB、Honda Gold Wing、Harley-Davidson兼具馬力、舒適、空間。好機車,不騎嗎?而且在美國,這些車並不貴。稍微想一下從住宅區往商業區或是市中心的距離,大概以小羊一拜也要騎個一個小時,大概可以了解為什麼小羊不太適合美國。不過,這裡可以提一下我們台灣的PGO的Bubu,這款也是逆銷到美國,由The Genuine Scooter Company代理。這家公司同時間也有出Piaggio的PX2000系列,但是技術授權的問題讓義大利那邊"很不開心"在歐洲,(其實越南和泰國也是)比較喜歡的是大輪羊,台灣的小輪羊反而在國外沒這麼盛行。一部分是在歐洲國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柏油路,有些地方還只是泥巴和碎石地。這也是為什麼三陽和光陽常常會做很多十五吋的大腳羊卻沒在台灣上市的原因。(其實也不是沒有上市,只是在台灣賣得很差)因為大輪的關係,前擋板變得短短小小的,馬桶的空間也嚴重壓縮)國外的小羊也是出大輪為主,甚至就直接出大排氣量的檔車和巨大羊,以台灣這種小排氣量的小羊來說,要跟光陽和三陽比競爭能力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st921418 wrote:Yamaha還跟國外公司區隔弄出台灣山葉為了就是不想讓技術外流到台灣所以台灣山葉技術差.問題多.種類也少只有125.100.50能選 這裡有個故事,台灣山葉設計的新天鵝因為太好看,反而還逆銷回去日本。台葉和日葉其實算是合作關係。在小老婆有一篇討論,我挖了一位網友評論給您參考。請問勁戰是日本製造的嗎?山葉在台灣~要從功學社談起.民國50年代~功學社是台灣最早與YAMAHA合作的廠商,一開始先生產野馬等車系。但是台灣功學社除了與日本技術合作~也一直想脫離日本的掌控。所以也自行研發檔車,車上掛的是KHS而不是YAMAHA。這時期給了萬山工業機會,在60年代末期,成為第二家與日本合作的廠商,生產跑速樂及萬山125一砲而紅。但也因擴張太快而在75年前後倒閉。萬山的倒閉促成功學社與日本山葉合作~在76年成立台灣山葉.這是台灣山葉的起源。台灣山葉以日本車種為本體改良,定位台灣為小排氣量速克達生產及研發廠。第一部台灣設計並回銷日本的,民國78年的凌風車系。回歸主題! 不能說完全是日本人設計! 台灣及日本共同改良研發!台灣製造! 零件以台灣,大陸,東南亞共同提供!不是全日本研發設計.製造.....! 很多年輕人傻到相信!台灣山葉速克達等同日本車!(題外話)莫約民國七十年的時候,百吉發原本要向日本出口一千輛速克達,結果日方公司跳票,間接造成百吉發周轉不靈破產。三陽和光陽也有遇過這樣的情形,好像緊急轉往內銷,才沒有造成倒閉。倒也不是技術差的問題才導致只有125以下的種類,而是在日本的交通稅法裏頭,150cc以上的保險和規費特高。牌子變成白色。但是可以上高速高路,尤其日本是可以改汽缸換牌的,所以我自己也覺得山葉會出150cc級小羊的機會不大。可是呢,你往上看就直接進到T-MAX等大羊的階段,以台灣目前的消費能力來說,可以買到這款大羊,大部分也都可以買新車了。所以騎大羊通勤的玩家想必做過很多考慮。現在台灣比較害怕的應該是來自於大陸的競爭。不過,這也是樂觀其成,如果加入大陸的機車,說不定有機會讓250cc(黃牌)的檔車落在十五萬左右,甚至更低。(雖然牽扯到很多關稅上的"協定",但是以荷包來說,我是樂觀其成啦XD)其實你現在看機車市場,就CPI來說,他的車價個最低。Oliver 150竟然只要五萬不到就可以打包帶回家,但是在台灣卻鮮少可以看到。就PGO來說,他給的牛肉最多,不到七萬的車竟然可以配前碟、後碟和水油冷,這種車就去哪找?但是大家會因為品牌、維修據點而盡量傾向三陽和光陽還有山葉。其實老闆都馬會修,就算已經盡到噴射時代,許多小據點沒有電腦也沒辦法修。...只能換。我覺得這樣子的產業結構大概是共業吧...像是我騎老車,光是找一家會修偉士牌的店,之前沒有和車友熟悉,找專修的店可能要問很久。但是現在的車,就算光陽的牽去三陽,老闆不僅叫得到料還可以幫你換好...我們這裡有一家機車行,招牌上寫了六個品牌的名字。宏佳騰、山葉、光陽、三陽、台鈴還有偉士牌。老闆自己騎山崎的B1 125,所以囉,畢竟台灣現在跟機車完全沒辦法切割。就算在台北相對捷運和公車路網都密集的情況下,機車的數量仍然沒辦法壓下來就可以曉得,在其他縣市,沒有機車,怎麼辦呢?
哇!!大大的文章太詳細了><唯有知道國外速克達發展程度的人 才會發覺台灣機車爛的可憐蹲在井底的台灣小孩看到賣10萬的180水冷+倒叉+前雙碟車 就讚嘆車廠的誠意十足...路上見到也用注目禮來迎接...就像小朋友看到海就興奮不已,似乎從沒沒看過水的樣子....(拜託...他也才180....)搶著買功能、技術一成不變,只是改了貼紙及掛勾 就一直漲價的國產車 還當神車膜拜至於台灣小廠商即使端盡牛肉,有好規格好品質新引擎,只是沒打廣告就只有落得乏人問津,即使聽過了,也是強烈懷疑是否與眾神車可相比....連其他小廠國產車用好規格都吸引不到人了這時再進來一家國外大廠,又哪能與三大廠相比?台灣小廠只好專心做外銷,台灣市場當作順便賣最終會歸到台灣人對機車的定義、用路水準以及畸形法規機車在台灣人眼中被視為基本民生用品在政府眼中是腳踏車的一種騎乘的人牛鬼蛇神都有玩車與飆車更只有一線之隔樓主希望國外廠牌來設廠 不外乎是想看到品質好、有水準、有速度的國產好車甚至是國產仿賽、街車重機!但是國外大廠主要做的並非200以下的小車所以小車也只有幾款可以賣 且大多陽春且不符合一般臺灣人所謂的"好車" EX:地址、鐵拳、GSR大廠又會為了台灣這小小的市場而一直設計新車嗎?話說180CC已經大約是一般人買機車的極限買一台300CC的速克達回家肯定被長輩罵:神經病!!殊不知在國外路上大多是台灣所謂的紅黃牌車居多,想遇到150以下速克達還真的不簡單!這與未加入WTO之前,台灣完全沒有重機也有關台灣的CC數概念已經固定了!更把三大廠的信任給根深蒂固了想要國外大廠設廠於台灣,製造機車來內銷難呀!!
visit1992 wrote:以一台125cc的小羊來說,馬力最多最多,11P(新勁戰)已經了不起了,在四輪動力裡頭,小排氣量的四輪可以藉由渦輪增壓來提升馬力,但是小羊很難這樣做,而且相對的重量提升,馬力和重量比就不划算。) 11PS不算多耶超5、JET POWER EVO都有約12PS更不用說PGO的TIGRA有13.5PSvisit1992 wrote:就PGO來說,他給的牛肉最多,不到七萬的車竟然可以配前碟、後碟和水冷,這種車就去哪找? 如果版大指的是TIGRA應該是筆誤吧?TIGRA約8萬上下喔
chiayingcool wrote:如果版大指的是TIG...(恕刪) jet power 125cc7.9kw=10.7PJET POWER EVO 125cc8.7 kw=11.67pG51258.8kw=11.8PTIGRA1259.9kw=13.5PJ BUBU 1107 kw=9.39P馬力的部分我好像有筆誤但是我現在也找不到扭力的最大出力轉速度...其實我舉天鵝的意思是,在小氣缸的馬力輸出當中,就算用了像是雙渦流或是水冷去榨馬力,最多增加1-2P,但是相對應的成本卻相對提高,(例如水冷的機構、雙渦流的控制結構)像是最早NSR的RC,類似Honda在高階檔車和四輪的v-tec我覺得應該廣泛使用才是,但是在現在小排氣量檔車上卻鮮少看見。但是RC閥本身也沒辦法增加馬力,他的功用應該是使汽缸排氣最佳化。加速起來一氣呵成這樣其實我原本是要說J-bubu的,可是好像這款在網路上的價格找不太到。價格稍微參考一下i-bubu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