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改用原廠電池先上場, 確定加速感和備用電池是一樣的(之前還懷疑備用電池會不會比較沒力), 同樣的路線騎了幾次路也比較熟了. 電池到鶯歌火車站附近剩一格(後面還有閃爍格可用), 總共騎了23.5km, 決定換回備用電池, 最後花1:35到公司.
4:00pm出發回家, 使用充完電的備用電池, 騎了約39km電力用完, 剩下的里程才發現原廠電池忘了充電, 因此用原廠電池剩下來的電以ECO mode騎了5.5km回到家, 所以原廠電池今天共騎了29km.
這幾天騎下來, 雖然備用電池雖號稱48V/20Ah, 比原廠蓄電量多一倍, 但以電池16S8P計算, 規格應該是18Ah, 20Ah應該是廠商"宣稱"吧, 這部分已經打了折扣. 實際使用後, 感覺備用電池20Ah大約只增加約150%的航程, 並沒有達到180%甚至200%續航力的增加. 對於這一點一直感到納悶, 也想找出合理的解釋. 下面連結是 A123 18650 鋰鐵電池規格, 仔細看放電曲線再加上這兩天的使用經驗,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原場e-moving低電壓保護機制作祟, 造成電壓低於48V時(每個Cell 3V)直接shutdown系統以避免電池過度放電造成壽命減短. 由於冬天氣溫低, 放電曲線會比較不理想, 造成電壓低於48V的電池容量通通無法使用. 以零度C為例, 幾乎有50%的電力低於3V, 這些都是無法使用的. 另一個證據也可以解釋這個觀點: 備用電池照原廠的說明充電時間應該要達到4小時, 但是我覺得約3.5小時電就充滿, 這也可以說明電池還有不少電力沒用到.
不過話又說回來, 這已經大幅改善原先跛腳的續航力, 讓這輛車單次充電可以達到67km(Speed mode+Boost)甚至90~100km(ECO mode, 猜的, 還沒真的試過), 這樣的航程已經超過原先買這輛車所需要的里程了.
接下來會嘗試到旅遊景點, 到達固定景點先定點旅遊同時讓電池在附近的充電站充電, 這樣多少可以補充一些電力. 目前估計原廠電池約2hr可充滿, 備用約3.5hr(附有獨立的充電器可同時充電), 如果電力沒有完全耗盡, 就不需要等那麼久. 策略是先用原廠電池, 取其充電較快充滿. 這樣不嫌累的話, 還可以從龍潭騎電動車到淡水玩, 交通費近乎零, 環保又可以更親近大自然.
龍潭 > 內灣: 25km. Speed Mode + Boost, 原廠電池剩一格.
內灣 > 龍潭: 30km. ECO+ Speed, 備用電池, 剩餘電量不詳.
PS1: 現在出遊都會注意有甚麼地方可以充電, 內灣看來看去只有廣濟公對面的戲台有插座比較方便, 有需要也許可以向廟祝借一下. 不過車子外面充電, 我擔心充電器會不會被人偷走? 如果買行李箱放充電器, 又擔心充電器會過熱. 不會最後還要買個鎖來鎖充電器吧?
PS2: 有關充電器過熱一事, 我就碰過這種鳥事. 有一次在外充電備用電池, 由於擔心充電器外露會被偷走, 因此將充電器放在背包內只留開口散熱, 結果一個小時後發現充電器怎麼燈熄了, 充電器裡面還有零件破碎聲, 外殼還有一部分有熱熔的跡象. 拆開來檢查原來是充電器內的溫度保險絲破碎, 原因不用說也知道是過溫保護. 現在充電都會特別注意散熱, 否則就算充電器不會過熱燒起來, 單單沒充滿電回不了家就已經夠麻煩了.
道路測試 - 4
時間 : 12/27/2010 7:25PM ~ 8:55PM
地點 : 龍潭 > 中和
電池 : 原廠電池 + 備用48V/20Ah鋰鐵電池
總里程:42.6km (733km > 775.6km)
氣溫: 龍潭3度C (我知道很難相信, 但我車上的溫度計就是這樣顯示的,

今天寒流發威, 一早汽車上的溫度計顯示3度C(車子的溫度計蠻準的, 請不用懷疑). 由於是乾冷的天氣, 因此我並不覺得有那麼冷, 想想剛好可以藉著低溫測試電動車的加速性及電池是否會衰退得很明顯, 所以就決定來個寒流路測.
出發前想起胎壓交車至今也有3個半月沒量過, 因此特別量了一下, 結果前輪1.8kg/cm2, 後輪1.3kg/cm2. 和原廠前後輪規範(1.5/1.8)有一些差異, 後來將後輪胎壓補到約2.0kg/cm2, 前輪維持不變就上路了. 這一路測試下來, 發現胎壓果然有影響, Speed Mode很容易就可以騎到40~45km/hr. 平均速度快了約5km/hr, 加速也比較快.
此外, 由於幾次路測後對電池續航力已有信心, 因此路上只要速度低於40km/hr, 就會考慮用Boost加速, 原廠電池騎了23km剩一格時, 就切換到備用電池, 在頻繁Boost的加速下, 市區內車子就比較容易跟上車陣, 上浮洲橋時速最低也可以有37km/hr, 但大多維持在40~50km/hr. 最後花了1:30到公司, 比平時又快了5分鐘.
結論: 寒流似乎對加速沒有甚麼影響, 續航力對原廠電池也看不出影響. 晚上會先用備用電池上場做實驗, 看看續航力有沒有差異. 胎壓影響反而是顯而易見, 現在騎的加速感及極速比較像是剛買時的加速感, 所以定期量胎壓是必要的.
============================================================
道路測試 - 4
時間 : 12/27/2010 3:00PM ~ 4:27PM
地點 : 中和 > 龍潭
電池 : 原廠電池 + 備用48V/20Ah鋰鐵電池
總里程:42.6km (775.6km > 818.2km)
下午休假, 原本預計要先用備用電池, 結果開關沒看清楚還是先用原廠電池. 這次基本上就是沿路狂按boost, 騎了21.5km後剩一格換備用電池, 繼續狂按boost回家, 結果花了1:27到家, 比早上又快了約3分鐘, 並沒有受到中和>龍潭的上坡而影響, 沿路基本上都能維持42km/hr以上的速度, Boost可以到約47km/hr, 最高大約有58km/hr(下坡). 有Boost的加持, 現在也能超過騎比較慢的機車, 整個行車比之前順很多.
PS: 剛才充這兩顆電池時特別用延長線將插座接到二樓(家中二三樓是獨立電表, 平時沒在使用甚麼電器), 目的是想直接從台電電表讀出充這兩顆電池要用掉多少度電. 不過台電的電表只能顯示到個位數, 因此無法很精準, 等一下應該就可以充好電了...
兩顆電池都充飽了, 從電表上看來大約用掉1.7度電. 以家中第二顆電表的電價一度2.1元計, 單程總共花費1.7*2.1=3.57元, 來回就算3.57*2=7.14元, 這就是龍潭來回中和共85.2km的花費! 只要有備用電池, 根本不用吝惜boost, 儘管使用就對了. 和我平時開車一天要花約400元比(油錢, 過路費, 保養費三項), 實在差很大. 不過現在是年終特休假多用不完, 偶爾騎車玩玩還可以, 沒辦法每天這樣搞. 但是這已經證明我之前一直提到的騎電動機車/開電動車的概念就是不用花油錢, 電費就用保養費來支付就綽綽有餘(1000km電費=1000/85.2*7.14=83.8元. 1000km機車換一次油應該就不只83.8元). 下一步就等廠商推出大馬力的電動機車及電動車了.
meiimeii wrote:
感謝開版大大不辭辛勞...(恕刪)
量產電動機車想要像普通機車一樣輕鬆的環島, 幾年內應該都做不到, 但要做到100km航程在附近市區景點輕鬆通勤/旅遊的電動機車就很容易. 只是現在的速度對男生來說還是慢了一些, 希望明年會有極速70~80km/hr的電動機車, 這對傳統機車市場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至於推車一事, 建議就像我一樣買一顆備用電池, 就不用擔心車子能不能騎回家. 本錢粗的就只接買原廠電池, 想省錢的就像我一樣自己買電池改裝, 用原廠的錢就可以買到兩倍的電力(理論值, 事實上不到兩倍). 只是線路不好接, 接錯了短路就很危險, 一般人可能無法自己弄就是了.
jonathan18999 wrote:
量產電動機車想要像普...(恕刪)
藉環島說一下小弟對電動汽車的期望.
事實上, 這幾年來電池科技發展非常驚人, 量產的電池能量密度從100wh/kg提升到200wh/kg(鋰聚).
我不認為充電速度是一個大問題, 續航力反而比較重要, 我希望電動汽車能有1000km的續航力(實際使用狀況).
應該很少有人能夠一天開車1000km吧? 這樣就可以利用住宿時間充電10小時, 繼續第二天的旅程.
要達到1000km的續航力需要100公升的汽油, 非常容易, 但要電動汽車要有此等水準必須蓄電200kwh, 以目前商業化的產品, 電池重達1000kg!
但是或許有一天真能達成吧! 其實目前有能量密度高達600wh的充電電池, 只是壽命太短(50次以內). 如果將來這種電池真能商業化, 僅需350kg電池, 即可讓汽車達到1000km的續航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