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昨天通過貨物稅修正條例,購買2.0以下新車可再減去5萬的貨物稅,那購買Peugeot的1.2 hybrid 新車是否就能再便宜5萬?
小天0504 wrote:貨物稅及關稅歸零等於是要讓政府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哪有那麼容易?
這陣子大家都被這5萬帶走了。
80萬的車子貨物稅後要20萬,現在香你個5萬大家就遺忘了本來大家想要的貨物稅及關稅歸零。
台灣人真的很可憐。
政府跟企業一樣,每天開門就是在燒錢!即便如美國這般的國家如今也燒得油盡燈枯,不得不出手來「全球掠奪」,我們台灣這種既無金礦、也沒油礦的地方實在是跟他們那些大國玩不起!
另外根據財政部網站所示:混合動力車型的貨物稅可以減半,因此目前Peugeot 引進的動力⋯80萬的車貨物稅其實只有被徵收了10萬,若政府再退還5萬元的話⋯⋯你也就差不多得了、可以接受了吧?

車輛類:
a.汽車:
甲、小客車2000cc以下者,從價徵收25%;超過2000cc者,從價徵收30%。
乙、貨車、大客車及其他車輛、從價徵收15%。
丙、供研究發展用之進口車輛、附有特殊裝置專供公共安全及公共衛生目的使用之特種車輛、郵政供郵件
運送之車輛、裝有農業工具之牽引機,符合政府規定規格之農地搬運車以及不行駛公共道路之各種工程車免稅。
b.機車:從價徵收17%。
c.電動車輛及油電混合動力車輛:按前二項稅率減半徵收。但油電混合動力車輛以符合以下財政部公告之標準者為限。
甲、完稅價格在新臺幣100萬元以下。
乙、汽缸排氣量在3,000立方公分以下。
丙、油耗值每公升達19公里。
丁、碳排放量每公里在120公克以下。
小天0504 wrote:
80萬的車子貨物稅後要20萬,
不是用最後市場售價去算貨物稅喔 !
以進口車為例,是出廠 FOB 價送上貨船的價,加總保險,運費後,到台灣後乘上關稅稅率。
然後 (FOB + 保險 + 運費 + 關稅) X 乘上貨物稅率 = 貨物稅。
國產車就沒有國外的保險 + 運費 + 關稅,因此是在國內的製造商出廠價 X 貨物稅率 = 貨物稅。
製造商出廠價會遠低於車輛售價。所以賣80萬的車子,製造商出廠價遠低於80萬 (說不定只有販售價的一半,40W,那貨物稅就只真的只有 10W)。
例如 TOYOTA 豐田國產車,是和泰與日方豐田合資成立的國瑞汽車所製造的,然後再由國都,北都,桃苗,高都等經銷商來販售。雖然國都,北都等,也是與和泰有關,但是是不同公司。
國都如果自製造商 40W 成本拿到的車子,加上貨物稅 10 萬,廣告,經銷,人事與開店成本,銷售人員傭金,要賺的利潤,5% 營業稅....等,實際售價就可能落到 80 萬上下了。
我們看到的是經銷商販售價格,但看不到製造商的FOB出廠價格,也沒有完稅證明,無從得知貨物稅實際是多少。但實際的貨物稅,其實會比我們想像中的少很多。
otis2019 wrote:不是用最後市場售價去...(恕刪)
以前曾在某日系車廠待過10多年
1.貨物稅是車廠代繳的,出廠價高則貨物稅就按比例增加,製造廠(或進口商)若想確保該車型的毛利,就只能多繳稅金(政府是絕對贏家)。
2.車廠為了品牌形象與銷售策略統一,必須主導各種促銷廣宣案,這些都很燒錢,所以更不會放太多利潤在經銷商,否則業務員只會把市場打亂。由此可知,除非很難賣的車型,車廠自己賺就好,沒必要送錢給經銷商,可能的出廠價加計貨物稅後約在定價的8成較合理。
3.有時消費者會注意車商的瘋狂降價,但不是每一台車都會熱賣,只能用熱銷車去彌補冷門車,其實降價等於貨物稅同步減少,促銷經費就自然有了。
4.車廠的獲利結構,賣車大約只佔一半,另一半是售後。而經銷商,甚至7成的獲利來自售後,所以寧可不賺錢也要把車賣出去,這也是車廠必須拚市佔率的原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