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個多星期前,老狗才剛搭了15個小時的飛機,從地球的另一側回到臺灣。
這一回離開臺灣13多天,是畢生離開臺灣第二長的一次。
至於去了那裡呢? 就西歐呀!
呃…不是西歐加油站啦! 是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這趟行程總共造訪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布魯塞爾、巴黎等4座國際大都市。
還造訪了阿姆斯特丹 17 世紀運河環區、布魯塞爾大廣場、布魯日歷史中心、凡爾賽宮和園林、楓丹白露宮和園林、巴黎塞納河沿岸 ,總共6處由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的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整個長達13天的行程是以阿姆斯特丹為起迄點,
所以就以阿姆斯特丹的遊程,做為此次歐洲行旅的第一篇。
這篇裡面包括了行程第二天前半段和第十一天最後的部分。
至於其他地點的行程,因為是較一般旅行團更為細部的旅遊方式,
大部分都是文化景點,查找資料也要一些時間,
所以老狗需要多一點時間,一點一點的把這些地方的尋訪紀錄給「生」出來…

想去荷比法三國的朋友可以做為參考。
畢竟去一趟歐洲,光是搭飛機來回就花掉1.5天,
不論是自由行或跟團,都要事先做好功課,才不會白跑一趟呀!
這篇文章中所造訪的地點,包括:
- 阿姆斯特丹 17 世紀運河:為荷蘭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為啟動於 16 世紀末、 17 世紀初的新「港口城市」計畫,包括老城區西側與南側的運河網絡,以及環繞舊城區的中世紀港口,以及城市防禦邊界Singelgracht運河以內的陸地。
- 荷蘭皇宮、水壩廣場:1655年啟用,原為阿姆斯特丹市政廳。1806 年路易·拿破崙成為荷蘭國王路易一世後,改建為王宮。
- 阿姆斯特丹秤量所午餐:15世紀時的阿姆斯特丹城城門之一,後來被作為公共秤量室。
- 老教堂與週邊市街:老教堂是阿姆斯特丹最老的建築物,始建於1213年左右。
- 中央車站:1889年落成至今,尚在使用的火車站。我們在車站中的餐廳,享用荷蘭傳統料理晚餐。
- 大麻店與紅燈區:在荷蘭大麻早已合法,市街中隨處可見大麻店。紅燈區則是位在運河環區中的幾條小街道上,不方便直接拍攝街景。

但是如果是時間軸的路線,看起來單純多了。
因為我們搭了遊船,繞行阿姆斯特丹運河一圈。
深藍色的路線是搭車和船的,淺藍色路線是靠雙腳。

以下,正式進入本文。
✅ 搭玻璃船遊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運河
一大清早,走出史基浦機場(Luchthaven Schiphol)。阿姆斯特丹和臺北的時差是-7小時,所以這個時間大約是臺北時間下午2點多。
同事們正在辦公室奮戰中…

不過,在這裡等車沒好到那兒去,因為氣溫比臺北低了十多度…


搭上遊覽車,一望無際的車龍。
塞車不是亞洲才有的專利,歐洲也一樣…

後面十多天的行程,可以說走到那裡塞到那裡…


遠方出現一個熟悉的影子。
這不是老狗之前的小銀的兄弟嗎?Citigo和Up!在荷蘭還挺常見到的。
似乎荷蘭人對A-segment的車款接受度頗高。
偶然還會見到Fiat 500,在法國就不容易看到這種微型車。

跟著高速公路上長長的車龍前進,不久後進入阿姆斯特丹市區。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首都,也是最大都市,但市區人口大約100萬上下。
所以市區內的交通狀況還算是不錯的,不像巴黎四處塞車。

不久之後,來到行程的第一站—玻璃遊船碼頭,準備搭船遊市區運河。

碼頭對岸這棟大型古典建築是中央車站,於1881年動工、1889年開幕。
拉遠一點,可以看到旁邊加了屋頂的月台區。

站房建築本體採用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有高聳尖塔與許多細部裝飾。

兩側高塔上的大時鐘,圓周怎麼是8等分,看不太懂它指的時間呀?

另一邊是現代建築—ibis連鎖旅館,記得多年前去峇里島就是住這家連鎖旅館。

在等待上船的時間裡,有好幾班列車進站。
眼前這班列車看起來和臺灣的不一樣,好像是上下兩層座位。

遠方一艘玻璃船緩緩駛回,而我們要搭的這艘船準備出發。
玻璃船順著在17世紀開鑿,並形成阿姆斯特丹市區的運河行駛,而且繞行市區一圈。
一路上會見到不少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在船開出碼頭前,抬頭見到市區輕軌。
據說是因為節能減碳之故,阿姆斯特丹的輕軌列車保留行駛,未全數被地鐵或公車取代。

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區當中,舊建築與自17世紀開始陸續建造的運河全被刻意保留。
或許也因此才能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對這處世界文化遺產有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Seventeenth-Century Canal Ring Area of Amsterdam inside the Singelgracht網頁。
從空中鳥瞰的話,可以看到像洋蔥一樣一圈又一圈的運河,代表了這座都市仰賴航運而生。
同時也代表荷蘭人在17世紀時強大的航海能力,
以及在世界經濟發展上所佔有的重要角色。
這座在碼頭附近的老建築De Droogbak,在1880年前後興建,原本是荷蘭鐵道公司總部。
內部被重新改造做為Clifford Chance律師事務所的辦公室使用,外部立面保留原有樣貌。

玻璃遊船離開碼頭,開始帶著我們進入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Gouden Eeuw)。

玻璃船上有耳機解說,可以選擇不同語言。
老狗當然是選中文了,沒事不想練英文聽力,雖然荷蘭人普遍可以用英文溝通。


老狗把在遊船上拍的影片剪輯成一段影片,有興趣看看運河城市景觀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玻璃船以逆時鐘方向遊運河,河岸兩旁都是老房子。
據說一、二百年的不在少數,但內部都已經現代化。
暖氣、電梯這些現代設備幾乎都具備。

雖然都是老房子,但仍然是有新有舊,配上枯黃的樹葉,展現出蕭瑟的北方風情。


在運河的上方有不少座磚造橋,看起來應該少說也有個一、二百年歷史。

在對側有棟大型建築物是北教堂,興建於1620–1623年,是座新教教堂。
建築採用對稱的十字形布局,反映了文藝復興和新教的觀念。

這棟建築很有趣,每層樓都有對開的門。
好玩的是門外沒有陽台,那開門是做什麼用的?
左邊的房子歪掉了? 沒錯,在阿姆斯特丹看到歪斜的房子不是件奇怪的事。
據說阿姆斯特丹是建在溼地上的都市,因此房子的地基未必都很穩固。
年代一久,歪斜是常見的事,而當地人也不會想要來個「都更」蓋大樓。
於是就這樣靠著鄰房繼續「住」下去。
老狗認為荷蘭一定沒有地震,荷蘭人才敢繼續使用這樣的房子。
如果是臺灣,這樣的房子早就被列為危樓,遇上地震必倒無疑。

這棟房子外觀沒什麼特殊,但歷史意義相當重大。
這裡是著名的【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以紀念於因撰寫《安妮日記》而知名,二戰納粹大屠殺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的荷蘭猶太人安妮·弗蘭克而成立。二戰期間,安妮·弗蘭克與她的家人和其他四位居民躲在這座17世紀的運河房屋後方的隱蔽房間裡,以躲避納粹黨的迫害。隨著眾人被捕後,安妮最終並沒有在戰爭中倖存下來,但她的日記於1947年出版。
(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中的安妮·弗蘭克之家。)
老狗在好久之前就曾經在某處展覽中看過安妮的故事,
但沒想到會親身來到安妮之家的外圍。

再往前的這棟建築是什麼? 這麼高,外面又包了防護網,是現代建築物嗎?
答案是西教堂(Westerkerk),興建於1620年-1631年,位於王子運河的岸邊。
西教堂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教堂,其尖頂高85米

再往前,繼續見到的是連棟的老房子,最高應該不超過5層樓。

建築物頂端的山牆是最有特色的地方,帶有些許巴洛克風格。

跨越各條運河的磚造橋也是視覺上的焦點。


如果是晴天的話,那就是怎麼拍怎麼漂亮的北國風情畫了。

因為阿姆斯特丹是座海港,在市區裡很容易見到海鳥。

這裡的建築物,頂部山牆像階梯一樣,是另一種特色。
類似的建築在布魯日也會見到,只是沒有蓋的這麼高。

紅磚橋墩的裝飾。

這棟是民宅嗎? 大門口上方還有旗杆。

停在運河岸邊的迷你小車,應該是以電力為能源的電動代步車,只能坐1個人。

即將通過拱橋,寬度和玻璃船相當,很有挑戰性。

又看到UP!,不知道是不是這裡的共享汽車?
UP!和CITIGO在歐洲有以電力為能源的版本,或許是電動車吧?

這棟不知道是什麼建築物,感覺應該有點來頭。

上方的山牆裝飾很特別。

這棟是荷蘭國家歌劇院和芭蕾舞團(Nationale Opera & Ballet)。

這裡的河面較寬,兩側一樣都是老房子。

遠方的高塔是鑄幣塔(Munttoren),
是中世紀阿姆斯特丹城牆一座城門(Regulierspoort)的一部份,建於1480年。
1618年城門失火被毀,只留下警衛室和西部塔樓的一部份。

另一艘運河遊船,不過不像老狗搭的有玻璃頂。

玻璃頂可以看到更多的岸邊景物。

這是另一座高塔—淚水塔(Montelbaanstoren)。
淚水塔始建於1516年,最初是阿姆斯特丹城牆的一部分,用來保護城市和港口。

又是一座紅磚橋。

即將回到碼頭邊,這棟建築是荷蘭海事博物館(Het Scheepvaartmuseum)。

博物館坐落在一座前海軍倉庫內,建築由荷蘭建築師Daniël Stalpaert設計,建於 1656 年。
博物館於 1973 年遷至這棟建築。

對面是NEMO博物館。

然後就是現代的建築了!

這好像是家旅館?

然後這棟古建築是聖尼古拉斯大教堂(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
教堂主體上有一座巨大的八角形塔樓,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圓頂和燈飾,
頂部有十字架,是阿姆斯特丹主要的羅馬天主教堂。

教堂兩側是兩座塔樓,中間有一個玫瑰窗。
這扇窗戶的中央有一個淺浮雕,描繪了基督和四位福音傳教士。

放大來看一看玫瑰窗裡有什麼?

還有兩邊及中央的塔樓頂部。

另一邊這些建築,看起來像是倉庫。

接近港口的這排房子,應該大部分是旅館吧!

繞了一圈回到碼頭,也大概看完了整座城市的重點歷史建築。
一個小時的玻璃遊船結束,來去逛逛水壩廣場、看皇宮去!

✅ 荷蘭皇宮(Koninklijk Paleis Amsterdam)、水壩廣場(Dam)
下船後,順著街道往水壩廣場移動。轉頭就會見到中央車站,可以說是最明顯的地標。


從中央車站外發車的輕軌列車。
仔細觀察了一下,輕軌的班次頗為頻繁。

還可以見到聖尼古拉斯大教堂(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的正面。

通往水壩廣場的一路上有許多商店,賣的東西相當有趣。


道路的中間是輕軌路線,另一面是運河。

偶而可以見到輕軌列車駛過。
輕軌後方的建築物是阿姆斯特丹舊證券交易所(Beurs van Berlage),
全世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這棟建築物建於 1896 年至 1903 年間,目前用作音樂會、展覽和會議的場所。
建築物本體是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

舊證券交易所的入口,從外觀上來看已經很接近現代建築樣式。

一條在建築物下方的長廊。
在這次出行的其他城市也曾見到像這樣的建築樣式,裡面就是商店街。

來到了輕軌站外,旁邊好像是百貨商場。

購物中心入口,建築物古色古香。

再走個幾步路就到了水壩廣場。
旁邊有高塔的建築物就是阿姆斯特丹王宮(Koninklijk Paleis Amsterdam)。
這棟建築物啟用於1655年,原本是市政廳。
1806 年拿破崙·波拿巴的弟弟路易·拿破崙成為荷蘭國王路易一世後,
將這裡改建為他個人的居所,也就是在這時成為王宮。


王宮的正立面,呈現古典主義建築樣式。

位在角落的雕像。

走到王宮大門前,仔細看看「王宮」有沒有什麼特殊的。

外牆上有不少細部裝飾。

廣場的另一個角落是剛剛的百貨商場。

另一邊則有座大型教堂建築—新教堂(Nieuwe Kerk)。

這是一座興建於15世紀的建築物,有著典型哥德式建築外觀。
但目前已經不再做為教堂使用。


王宮另一邊的老建築,好像是餐廳。

廣場另一邊的建築物,內部是蠟像館。

王宮對面是紀念二戰中犠牲人員的國家紀念碑(Nationaal Monument op de Dam)。

紀念碑的背面,是飛向空中的鴿子,象徵自由。

停在廣場中央的這部UP!,應該是電動車吧?

位在紀念碑旁的商場。


水壩廣場週邊是熱鬧的商店街,大部分是服飾店。

逛來逛去,看到一家麥當勞。

另外還有另一家賣速食的餐廳。

荷蘭的薯條好像是很有名的食物。
後來去了幾家荷蘭餐廳,感覺還真的可以稱上國民美食!

在王宮後面的大型購物商場—馬格納廣場(Magna Plaza)。
它曾經是阿姆斯特丹郵局,建於 1895 年至 1899 年之間。
建築外觀帶有新哥德式和新文藝復興風格。

外觀很漂亮,現在內部是購物商場。

在王宮後方的小攤,看起來像是書報攤。

王宮的右後方角落。

王宮另一側也是熱鬧的商店街。
因為時間關係,就沒再多逛。

回到王宮前方,見到不少遊客和鴿子合照。
只要一點點飼料,就會見到這樣的有趣畫面。



該說這裡是鴿滿為患嗎? 有密集恐懼症的朋友還是跳過吧!

廣場中間有好幾攤熱狗攤,會不會這也是特色餐點之一?


最後,在紀念碑前拍張廣場全景。
該去吃午餐了!

✅ 水壩廣場(Dam)附近的街市、途經紅燈區
這一帶是阿姆斯特丹的鬧區,街邊店家遍布。像這樣的飲食店就有好幾家。

走個幾步路就見到這個,應該有些人會想去試一試吧…

個人認為是還是不要比較好,這玩意兒試了,回臺灣沒得用怎麼辦?
話說回來,據說大麻在這裡是比菸還便宜的東西,因為少了菸稅…


往餐廳的路上經過某條運河,河畔景觀頗有北國風味。

至於兩旁賣店賣的東西,真的有點怪。
怎麼賣起黃色小鴨?

然後又再次見到大麻專賣店…

在荷蘭,大麻早就合法化,所以有專賣店沒什麼稀奇。


再往前是另一條運河,紅黃的樹葉是北國風情的象徵。

繼續往前走,這裡賣的東西就有點怪了…




有沒有覺得有點奇特的氣氛? 怎麼這麼多這類商品的店家?

再往前走,看看街邊牆上的燈吧! 其他就不多說了!

走過這條不怎麼長的小路,餐廳到了!
這餐廳也長的太可愛了吧! 好像中世紀的城堡…


✅ 午餐(Restaurant-Cafe In de Waag)在阿姆斯特丹秤量室
其實一點都沒錯,這座建築物最初的用途就是城門。它在15世紀時,是阿姆斯特丹城的一座城門,後來被作為公共秤量室。
後來還轉變市政廳、博物館、消防站等不同用途。
最後在20世紀末展開整修,完工後交由民間經營餐廳。

接下來就是今日午餐—蘑菇醬慢燉牛犢餐。
在歐洲,要讓麵包在餐桌上缺席,很難…


這麵包口感挺不錯的!

前菜,大大的盤子裝著少少的蔬菜。

仔細看看,像是鮪魚罐頭為底…


正餐,所謂的「蘑菇醬慢燉牛犢」就是這個,肉質挺嫰的!

然後就是薯條了! 還好剛剛沒買…


在歐洲用餐,最後一定會以甜點做結束!
所以出現了好吃的巧克力蛋糕。

不過這中間等上菜要等好久,老狗覺得室內很悶,所以到外面透透氣。
沒想到天氣卻變成這個樣子!


✅ 晴空下阿姆斯特丹市街與老教堂
即然天氣放晴,自然不能放過拍照的好機會。北國的冬季,正中午斜射的陽光,構成和亞熱帶的臺灣完全不同的光譜。
在秤量室旁的市街上,又見一棟歪斜的房屋。

秤量室旁的腳踏車堆,應該是荷蘭市街上最嚴重的廢棄物問題吧!

這棟建築物的外牆,很明顯的遠較市街上的房屋來的久遠。
後來查了查資料,才得知是古城的城門,已經有700年左右的歷史了。

北國的冬陽,呈現的光譜就是和亞熱帶的臺灣完全不同。
配上造型特殊的階梯式山牆,令人感受到濃濃的異國風情。

在屋頂的高處,停著一隻水鳥。
阿姆斯特丹是座海港,見到海鳥在屋頂再也正常不過。

這些有特殊造型山牆的房屋,是在荷蘭才見的到的街景.
一但到了比利時境內的布魯塞爾與布魯日,建築的外觀就開始有了差異。
至於巴黎,那就差距更大了。


在秤量室旁有午後市集,賣些在地農產品。
這裡可以見到的新鮮蔬菜,大概就是照片中這幾樣。
因為氣候較冷的關係,以根莖瓜果類居多。

照片中的胡蘿蔔是不是營養不良呀?
在臺灣的胡蘿蔔不會有人連葉子一起賣的,也不會是那麼小一條…

至於蕃茄可真好吃。在這裡的每天早餐幾乎都會吃上幾個。

照片中的葡萄,光是用看的就很誘人了。

隔壁另一攤是賣乳酪的,荷蘭是畜牧業大國,盛產各式各樣的乳製品。
所以乳酪種類多樣也就不足為奇。

雖然是正中午,但仍然是斜射的日光,帶來令我們感到新奇的光譜。

配上黃綠色的樹葉,完全迥異於亞熱帶的風光。

在秤量室前的小廣場邊有家雜貨店,店名和招牌是熟悉的漢字。


裡面果然賣了不少來自中國的南北雜貨。

邊拍照片接到電話,回到餐廳裡把甜點收拾掉後,
往回走到搭遊船的地方,邊走邊欣賞市區及運河風光。

往回走,一路欣賞正午斜陽晴空下的街景。
這條是阿姆斯特丹的華人街,照片中酒樓招牌,遠方還有佛光山荷華寺。

一個不小心,走到另一條有著異色燈光的小巷。
不知道晚上來這裡會看到什麼?

除了街景外,還穿插著運河的河景。
有種歐洲風景明信片的感覺。


眼前這座教堂是老教堂(De Oude Kerk),是阿姆斯特丹最老的建築物。
這座教堂始建於1213年左右,之後經過多次翻修與擴建,成為今日所見的規模。

老教堂前也有一條運河。

運河的遠端正對著聖尼古拉斯大教堂(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
可以望見前側的兩座塔樓與後側的巴洛克圓頂。


繞過老教堂回到遊船碼頭,順便細細欣賞這棟全阿姆斯特丹市年代最久遠的建築。


老教堂的高塔及鐘樓。


這家的招牌…大麻博物館。大麻能有什麼樣的變化?

街邊的塗鴉。邊走邊拍,造就速度感…


回到舊證券交易所(Beurs van Berlage)的另一面,眼前這支大煙囪,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回到了中央車站前方的運河邊,河面倒影很吸引人的目光。

畢竟中央車站本身就是棟很漂亮的建築,配上大小遊艇更有特色!

隨手拍這段碼頭邊的街景,怎麼看都漂亮!



運河邊一整排的樓房,有趣的是好像沒幾棟是正的…


細看就會發現各具特色,然後互相依靠,才免去倒塌的命運。
老狗的心得是荷蘭一定沒有地震…


對側馬路邊的房屋也一樣,互相依靠…


最後再看看這座模型宏大的火車站。
百餘年前就蓋的規模這麼大,相當不容易。
只是沒想到十多天後,竟然有機會進到裡面吃晚餐…


車站旁的軌道。

還有現代建築的Ibis Hotel。

✅ 在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內的一等座候車室餐廳(Grand Coffee Restaurant 1e klas)享用晚餐
在旅程的最後一天,也就是第11天,我們從巴黎回到了阿姆斯特丹。原因是因為回臺灣的機票出發地在這裡。
也正好趁機會欣賞阿姆斯特丹的夜景。

這天下午參觀梵谷博物館,將在另外一篇以梵谷為主題的文章中分享。
晚餐則是來到中央車站裡用餐,也因此才有機會走進這座百年車站。
下車的地點同樣是在遊盤碼頭附近,
所以又見到聖尼古拉斯大教堂(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

晚上的中央車站(Station Amsterdam Centraal)在燈光的映照下很是烗麗。

匆忙走進車站裡的二樓,透過玻璃窗見到月台上的火車。

然後,走進這座餐廳,準備吃在歐洲的最後一次晚餐。
這家餐廳藏在中央車站的二樓,看到入口招牌,有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同?
荷蘭文【1e KLASSE】的意思是? 一等座位,一等艙。
所以這裡是從前車站的一等座候車室【WACHIKAMER 1e Klasse】。。

原來我們是在19世紀的一等艙候車室內用餐,
難怪餐廳內部古色古香,很有古典氣息。



餐桌上的燈飾很漂亮!

聽說今晚吃的是荷蘭傳統料理,先上桌的當然是麵包…

除了昨天之外,一共已經吃了超過10餐的麵包。
沒辦法,歐洲大平原盛產小麥和牛奶。


接著是很常見的,奶味很重的濃湯。

這天是最後一頓晚餐,所以來瓶可樂解解饞。
這一小瓶要3歐以上,不便宜呀!

正餐上桌,牛肉丸配馬鈴薯泥,挺好吃的!
老狗對於食物是來者不拒,不過對於前幾晚在某大飯店裡的主廚料理,
實在是覺得有辱主廚料理之名…


在歐洲,正式餐點之後一定會來道甜點。
這蛋糕配鮮奶油,也挺不錯的!

吃飽後,利用等同伴上洗手間的時間,透過玻璃看看月台上的火車。
原來從前的一等座候車室和月台同高,三等座的則是在車站西翼。
在百餘年前的社會有很嚴重的階級制度,貴賤有別。
這趟旅程中原本規劃自巴黎搭乘火車至阿姆斯特丹,
但不巧遇上鐵路維修而停駛,所以改搭歐陸航線的飛機。
沒機會搭到歐洲的火車,有點可惜。

中央車站內的結構幾乎都是紅磚造,不知是近代改建還是百年前就有這樣的工藝?

月台內的大廳,兩側立柱好像全是紅磚堆疊而成。


走出車站大門外,哥德式/文藝復興式立面,尖塔令人感到宏偉,精巧的裝飾令人感到炫目。

車站前就是運河,河內有遊船,岸邊是聖尼古拉斯大教堂(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

街角的老建築,十多天前才見過。
夜晚和白天有不同的風格。

夜間的街景,接近耶誕節,燈飾相當華麗。

這條是阿姆斯特丹的華人街,往內走就會有中式酒樓。

最後,就以中央車站與遊船的夜景照片做為結束吧!

這篇是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的第一部。
如果想知道更多有關荷比法的旅行,歡迎繼續關注老狗的發文!
下一篇:
哈倫(Haarlem)市區、聖巴弗教堂(St.-Bavokerk)、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風車村、福倫丹(Volendam)午餐、羊角村(Giethoorn)遊船 — 荷蘭鄉間風光 — 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 第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