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相當壯觀
這在上面樓主提及小法國區時, 第二張照片也有照到此 沃邦壩(Barrage Vauban)
解釋一下小法國區
Petite-France(“小法國”)這個名字的起源並不是出於愛國或建築原因。它可以在阿爾薩斯語名稱Blatterhüs中找到,
這裏有座醫院始建於Finkwiller區,後來於 1687 年遷至 6 rue des Moulins 的一棟新建築,位於現在的 Quai de la Petite-France( 18 世紀和 19 世紀阿爾薩斯語中的Blodergängel),它在那裡運營了近 300 年,直到 在1789 年,當時, 說德語的族裔及德國文化深深影響了位於斯特拉斯堡的路德大學。
到了 1789 年,根據海關法,整個阿爾薩斯都是外國(province à l'instar de l'étrangereffectif),即它與法國有海關邊界,但與普魯士前身的神聖羅馬帝國 Holy Roman Empire沒有海關邊界。
該臨終關懷醫院由該市公民加斯帕德·霍夫邁斯特 (Gaspard Hofmeister) 於 1503 年為法國查理八世的蘭斯克內希特 ( Landsknechte)建立,他在意大利戰爭期間感染了梅毒。
蘭德斯克內希特從那不勒斯圍困戰中返回,卻為該地區帶來了梅毒。該臨終關懷醫院於 1506 年和 1522 年進行了擴建,並於 1687 年搬遷。梅毒是一種 15 世紀末在歐洲突然出現的疾病,很快就需要對經常被邊緣化的患者進行大量護理。當時,人們稱這家臨終關懷醫院為“Zum Französel”—梅毒被認為是一種“法國疾病”。
在 18 世紀,這個地方被稱為絕症臨終關懷醫院。1795 年,該醫院建築被稱為“小法蘭西”,後來“小法蘭西”一詞才擴展到整個醫院所在的地區。

從 Place du Quartier-Blanc 看到的大壩。
該攔河壩是由法國工程師雅克·塔拉德 ( Jacques Tarade)根據沃邦 ( Vauban)的規劃於 1686 年至 1690 年採用粉色孚日 砂岩建造的。攔河壩的主要防禦功能是在發生攻擊時使伊爾河水位升高,從而淹沒城市以南的所有土地,使敵人無法通行。這項防禦措施部署於1870年,當時斯特拉斯堡在普法戰爭期間被普魯士軍隊圍困,導致諾伊多夫郊區北部完全被洪水淹沒。
攔河壩有 13 個拱門,長 120 米(390 英尺)。建築內有一條封閉的走廊連接著兩岸,入口有安檢, 能登頂從全景露台看到對面的庫維爾橋Ponts Couverts 的三座橋和四座塔, 以及小法國區的部分景觀 。
整個橋體太大, 照不下整個橋體

庫維爾橋Ponts Couverts 的 中間

庫維爾橋Ponts Couverts 的 左側

庫維爾橋Ponts Couverts 的 右側
Ponts Couverts(德文:Gedeckte Brücken )是由三座橋和四座塔組成的防禦工事,建於 13 世紀,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市的伊爾河上。這三座橋樑橫跨伊爾河的四個河道,流經斯特拉斯堡歷史悠久的小法蘭西區。自 1928 年以來,Ponts Couverts被列為歷史古蹟。
庫維爾橋(Ponts Couverts)的建造於 1230 年開始,並於 1250 年啟用。
此橋作為一種防禦機制,它們於 1690 年被上游的沃邦攔河壩(Barrage Vauban) 取代,但仍用作橋樑。建成後,每座橋樑原本都覆蓋有木製屋頂,用於保護戰時駐紮在橋樑上的守軍。這些屋頂於 1784 年被拆除,但Ponts Couverts(廊橋)這一名稱自那時起一直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