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分享了羅浮宮,這座曾經作為堡壘及王宮的博物館。
這篇就來分享另一座王宮—凡爾塞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這座宮殿可以說是「絢爛豪華奢侈美」的極緻代表。
目前現存的法國王宮中,就屬凡爾賽宮的內部最為華麗,帶著精緻的洛可可風格。
不信的話,請看最知名的鏡廳,由多幅宮廷畫,佐以金色雕塑邊框的裝飾。
以及一整面牆的大面積立鏡,只要站在門口,眼前就是一片絢麗…



但除了璀璨絢麗外,這個空間可是很有歷史。
因為一戰結束時的《凡爾賽和約》就是1919年6月28日時在這個空間裡簽的。

凡爾賽宮所在地原本是一片森林。
法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在1624年買下這裡,建了簡單的房屋做為狩獵行宮之用。
後來在路易十四(Louis XIV)上任的1648年至1653年,發生兩次規模巨大的投石黨叛亂。
加上巴黎市區內人口過多,既擁擠又髒亂,致使流行病盛行,
於是路易十四決心把皇室遷出巴黎。
1660年,在參觀財政大臣富凱的沃子爵城堡後,決定仿效此座城堡與建新的宮殿。
而地點則是利用父親路易十三的狩獵行宮及週邊的凡爾賽地區,
除了原本的狩獵區外,再增購6.7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王室園林之用。
建築工程自1667年開始,委由沃子爵城堡的兩位主要設計師開始設計及施工。
在此同時,為確保有足夠的石材可以新建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還下令10年之內在全國範圍內禁止其他新建建築使用石材,
1682年5月6日,部分宮殿建築落成。
路易十四宣布將法蘭西宮廷從巴黎的羅浮宮與杜樂麗宮遷往凡爾賽。
法國的政治、外交決策都在凡爾賽宮決定,凡爾賽成為事實上的法國首都。
而且為了消弭其他貴族的地方勢力,路易十四還把全國主要貴族遷徒至凡爾賽宮居住。
然後讓這些貴族居住在華麗宮殿中,享受夜夜笙歌的生活。
貴族們生活持續糜爛,自然就忘了叛變這回事,君權才能逐步的升高…

1688年,凡爾塞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主體部分的建築工程完工。

整個凡爾賽宮園林(Parc de Versailles)的建設,就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

這時的凡爾賽宮已經成為全歐洲最為雄偉、華麗的宮殿建築,吸引歐洲各國君主爭相模仿。
凡爾賽宮成為歐洲王公貴族活動中心、藝術文化中心,更是時尚的發源地,

這天參觀完凡爾賽宮後,我們已經出國超過一週。
領隊怕我們忘了中式餐點的味道,所以特別安排在巴黎市區裡的百樂軒中式餐廳享用晚餐。
沒想到最後是八菜一湯,連同白飯全被掃空…

很懷疑真有那麼好吃嗎?

另外,老狗把這次自己在巴黎市區亂晃的部分歷史景點,
還有在市區「服用」的中式簡餐外掛在這篇裡。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便看一看。
- 巴黎市政廳、聖雅克塔、主宮醫院(Hôtel de Ville;Tour Saint-Jacq;Hôpital Hôtel-Dieu AP-HP):這是在造訪凡爾賽這天上午在市區逛過的歷史景點之一。市政廳就是巴黎市政府所在,因在1871年間為巴黎公社所破壞,現今所見建築為1874~1882 年間,外觀按最初的設計重建而來。聖雅克塔則是聖雅各伯屠宰場教堂(L'église Saint-Jacques-la-Boucherie)僅存的遺蹟。主宮醫院則是巴黎最古老的醫院,坐落在西堤島的河岸邊,毗鄰巴黎聖母院。
- 巴黎司法宮、古監獄(Palais de Justice de Paris;Conciergerie):巴黎司法宮為法國最高法院所在地,以前是巴黎大審法庭(Tribunal de grande)的所在地。司法宮占據了中世紀的城島宮的一大部分,城島宮是法國國王的前王宮,從10世紀到14世紀是中世紀法國國王的王宮。其中還包括巴黎聖禮拜教堂(Sainte Chapelle)和巴黎古監獄(Conciergerie)。在1358年王室放棄了這座宮殿,遷移到對岸的羅浮宮。這座宮殿繼續行使行政功能,包括總理和法國議會。1391年,這座建築改為監獄,即為巴黎古監獄,關押普通罪犯和政治犯。
- 百味居中式簡餐—午餐:這是在逛完司法宮、古監獄、市政廳、聖雅克塔、主宮醫院等建築後,在街邊找到的中式快餐店。照片中的2種炒飯和2樣青菜要價€14。
- 巴黎皇家宮殿、皇家花園(Domaine National du Palais-Royal;Jardin du Palais Royal):皇家宮殿是一座前法國皇宮,入口庭院面向皇家廣場,為羅浮宮側門對面。它最初被稱為紅衣主教宮,於 1633 年至 1639 年間由紅衣主教黎塞留建造。黎塞留將其遺贈給路易十三,然後路易十四將其贈予他的弟弟奧爾良公爵。現在是文化部、國家行政委員會和憲法委員會的所在地。而中央皇宮花園(Jardin du Palais-Royal)則為一座大型公園。
✅ 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
在前面,故事講到:凡爾賽宮成為歐洲王公貴族活動中心、藝術文化中心,更是時尚的發源地。
在路易十四當政之時,他本人就是時尚的中心。
但是一個人當了72年又110天的國王後,後代子孫可不見得會那麼能幹。
在路易十四過世後,接任國王的路易十五已經是路易十四的曾孫,5歲便登基為國王。
在路易十五執政後期宮廷生活靡爛,最後死於天花。
接續的路易十六是路易十五的孫子,又無力解決財政問題。
而在路易十五晚期和路易十六早期時,維持凡爾賽宮廷的費用高達法國歲入的四分之一。
種種的原因種下法國大革命的結果,路易十六成為大名鼎鼎被送上斷頭台的國家元首。
在這之後的法國大革命(1784年)之後,凡爾賽宮無人管理,內部遭受相當的破壞。
宮內的精品、裝飾、掛毯等被洗劫。在1793年,剩餘的家具都被運到羅浮宮拍賣。
以致於後續的拿破崙一世與復辟後的波旁王朝等國王皆無力恢復為王宮使用。
直到1833年,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國王致力於「法國的所有榮耀」。
下令修復凡爾賽宮以創建法國歷史博物館。
然而在1848年路易·菲利普被推翻後,做為博物館的工作因而停止。
1889年,法蘭西第三共和時期的政府再次啟動把凡爾賽宮改造為公共博物館的工作。
但一直到1937年,凡爾賽宮才真正作為歷史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這中間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在這裡的鏡廳簽訂《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宮雖然不再是王宮,但在國際事務上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二戰之後,凡爾賽宮博物館在策展人的領導下,
以將宮殿建築及內部恢復到1789年的狀態為目的進行龐大的修復計畫。
之後靠著國際性捐款及1999年以後,法國政府每年例行性維修。
凡爾賽宮才漸漸恢復18世紀末時的樣子。
現在的凡爾賽宮已經成為一座大型博物館,內有超過60,000件的館藏。
和羅浮宮不同的是,凡爾賽宮的館藏大多和昔日王室的收藏有關。
在參觀過程中見到的大多是宮廷油畫、家具與王室用品。
我們這天中午離開巴黎時,天氣稍微有點陰陰的。
但沒想到來到凡爾賽卻下起大雨來。
於是只得三步併兩步,一下車就趕往宮殿入口移動。
倉促之間抓起相機,拍了這張官殿正面照。
據說遠方向內凹進去的部位就是國王套房。
照片右方半圓形建築是皇家禮拜堂。

走到靠近正面時就會見到大型的金色欄杆圍牆。

王宮建築左側的皇家禮拜堂,僅供國王及王室家族專用。

屋頂及金色部分,應該是這幾年才完修的,看起來很新。

宮殿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棟有著古希臘式三角形山牆及列柱的大型建築。
裡面是做什麼的,老狗就不清楚了。
團體旅客是從下方的入口進入的。

現在凡爾賽宮的團體參觀入口設在左前翼,鄰接外側庭院的 B 入口。

進入室內溫暖多了,外面又冷又下雨…

這個樓梯間的空間頗大,上方還有漂亮的燈飾。

然後在樓梯的兩頭都有人在歡迎我們到來。
這頭是誰?老狗把他忘了…


另一頭還有一位…


慢慢爬樓梯上去。
為什麼說「慢慢」?? 因為樓梯每一階的表面都很寬,但每一階都不高。
看起來就像給貴族女士穿蓬蓬裙時,一步一步小心的走上樓的…

聽說腳下踩的大理石,已經有好幾百年歷史了…


往上走到二樓…
哦…這是臺灣人的說法,歐洲的說法是1樓,地面層是0樓,地下一樓是-1。
地板上可不是臺灣常見的磁磚,而是彩色大理石,隨便又來個一、兩百年。

終於走到這位歡迎我們上樓的男士面前…

呃…應該改稱陛下。這位就是凡爾賽宮的主人—路易十四。
他是全世界在位最久主權國家君主,當了72年又110天的法國國王。

回頭看看剛剛上樓的空間,這樓梯真的很大,即然是宮殿就要有大空間來展示氣派。

從這時開始,正式進入凡爾賽宮開放團客參觀的區域。
第一個遇到的空間是海克力士廳(The Hercules Salon)。
這個房間位於主樓二層東北角與北翼的連接處,連接中路宮殿和北翼與王家禮拜堂。
路易十四時代此處曾作為王家禮拜堂使用,但後來被位於新北翼的新王家禮拜堂取代。
路易十五時,鑑於原用於進行大型接見活動的房間過於侷促,而將此空間改為國王接見廳。
天花板上描繪著海克力士接受以宙斯為首的眾神祝福的景象,隱喻路易十四之君權神授。
(以上說明取材自維基百科)。
而且,從這個房間開始,會感受到「洛可可」風格的迎面而來。
因為每一個空間都有繁複的、華麗的且大量的金色裝飾。
不止讓人看的眼花瞭亂,相機也被光線的反射與折射打的迷迷糊糊,測光都不太準了…


據官網所述,海克力士廳的彩繪天花板歷時3年完成。
是凡爾賽宮中最具史詩背景的,描繪了142個不同的人物。
這幅畫是由弗朗索瓦·萊莫瓦 (François Lemoyne) 於 1733 年至 1736 年間繪製,
名為《赫拉克勒斯神化(l'Apothéose d'Hercule)》。
老狗個人也認為在這裡最有看頭的就是頭頂上這幅巨型油畫。
值得花時間站在這裡細看。
所以連同上一張,總共拍了四個方向的天花板彩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看一看。
除了「非常精彩」之外,不知該用什麼詞來形容。
- A
- B
- C
海克力士廳的兩側都是大型立窗。

前後兩側則有畫作。
這幅較大的畫作是《Le repas chez Simon le Pharisien》,
由Paolo Caliari在1570 年至 1575 年間繪製的一系列宗教宴會畫之一。
是為威尼斯修道院的食堂繪製的。1664 年威尼斯共和國將其贈予路易十四。

另一邊這幅較小的畫為《Eliezer et Rebecca》,同為Paolo Caliari作於16世紀。

導遊特別解說有關牆上的金色裝飾,其實原本是金箔。
但是現代的修補就未必是使用金箔,因為造價實在太高。
在牆上旁的裝飾,就可以發現貼上金箔的痕跡。
因為金箔是一片一片貼上去,久了之後氧化不均勻,會出現像照片中的縱向條紋。
- 近看
- 遠看
相鄰的是豐饒廳(Salon de l'Abondance)。
這個房間位於海克力士廳西邊的空間,房間小了許多。
廳內有好多幅宮廷人物的肖像畫作。

天花板上這幅為《La Magnificence et la Magnanimité royales inspirant et récompensant les Arts》,為畫家René-Antoine Houasse於1683年所繪,是最為引人注目的。

牆上則有4位官廷人物的肖像。
照片中這2位是路易·勃艮地公爵(Louis de France, duc de Bourgogne)(左),
以及年輕時的路易十五(右)。

左邊是路易十四的孫子菲利普·安茹(Philippe d'Anjou),
即位為西班牙國王後稱為菲利普五世;
右邊是路易·德·法蘭西(Louis de France),被稱為「大王太子」。

再相鄰為維納斯廳(Salon De Venus):
又譯金星廳或愛神廳,在豐收廳之西。
這裡原是黛安娜廳的附屬前廳,不在七曜廳之列。
但在凡爾賽宮第三次擴建中,國王大套房花園一側的門廳,即舊維納斯廳被拆毀。
裝飾與天花壁畫移於面積大致相等的此廳,此廳便成為與黛安娜廳並列的大套房主要門廳。
在這裡有許多座半身像,不少位是羅馬皇帝。

還有路易十四本人的雕像。

另一邊是花園透視《Perspective de jardins》。。

天花板則是由好多幅小型油畫在金邊框架下組合而成,
每一幅都有名字,可以在凡爾賽官網上找的到資料。
就放上中間這幅的資訊給各位參考:Vénus assujétissant à son empire les divinités et les puissances
- D
- E
- F
接下來走過這個小門,來到黛安娜廳。。

下一間是黛安娜廳(Salon De Diane),又譯月神廳,在維納斯廳之西,是大套房主要入口。
牆壁有各式精美瓷器裝飾,天花板的裝飾描繪了女神黛安娜的生活場景。
在於路易十四時期,晚上會安裝撞球桌和撞球桌,以便公眾觀看國王經常進行的比賽。

天花板同樣由好多幅小型油畫在金邊框架下組合而成,
每一幅都有名字,一樣也可以在凡爾賽官網上找的到資料。
就放上中間這幅的資訊給各位參考:Diane préside à la Navigation et à la Chasse
其他四邊的4幅小型油畫各有題目,都可以在官網上找到資料。
- G
- H
- I
角落部位則有法國王家徽章。

牆邊這幅半身像,主角當然還是路易十四,由雕塑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所作。

掛在牆上的油畫,一幅是《Sacrifice d'Iphigénie》,位在壁爐上方,
由Charles de La Fosse於1680年繪。

另一邊牆上的是《Diane découvrant Endymion endormi》,
由Gabriel Blanchard於1672年繪。

還可以見到裝飾用的皇室徽章。

接著是瑪爾斯廳(Salon De Mars),又譯火星廳或戰神廳,在黛安娜廳之西。
這裡原是拱衛國王寢宮的衛兵廳,因此羅馬戰神瑪爾斯代表強化了房間的軍事功能。
但大套房不用作寢宮後,國王一般在此召開宮廷音樂演奏會或賭博牌會。
大廳的天花板上有克洛德·奧德朗二世的油畫作品《戰神駕駛狼馭戰車》。
大廳內壁爐兩端有大理石平台,曾經布置撞球桌。

天花板同樣由好多幅小型油畫在金邊框架下組合而成,
每一幅都有名字,一樣也可以在凡爾賽官網上找的到資料。
就放上中間這幅的資訊給各位參考:
《Mars sur son char tiré par des loups(戰神駕駛狼馭戰車)》
其他四邊的8幅小型油畫,以及6幅金色油畫各有主題,都可以在官網上找到資料。
- J
- K
- L
- M
牆上則是掛著多張皇室人物的肖像。
這位是法國皇后 瑪麗·萊什琴斯卡,路易十五的妻子。

這位是身著軍裝的路易十五。

這位是路易十五的曾祖父—路易十四。

除了肖像畫外,還有這幅宗教畫:《以馬忤斯的朝聖者(Les Pèlerins d'Emmaüs)》

這幅則是歷史畫《Les reines de Perse aux pieds d'Alexandre dit aussi La tente de Darius(亞歷山大腳下的波斯女王也被稱為大流士的帳篷)》。

向窗外看,可以見到凡爾賽宮後半部的大庭園。

然後來到了墨丘利廳(Salon De Mercure),又譯為水星廳,在瑪爾斯廳之西。
在原始設計中是貴族等候國王接見的候見廳,
後來則用作國王的御床接見廳(Chambre de parade)。
廳內有一張大床,圍以銀質欄杆,還有一座純銀大壁櫥,牆壁上則圍有金色和銀色錦緞。
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
就是在豐饒廳(Salon de l'Abondance)裡出現肖像,
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的那一位就曾在此居住。

天花板由9幅小型油畫在金邊框架下組合而成,
每一幅都有名字,一樣也可以在凡爾賽官網上找的到資料。
就放上中間這幅的資訊給各位參考:
《Mercure sur son char tiré par deux coqs》
其他四邊的8幅小型油畫,都可以在官網上找到資料。
- N
- O
- P
- Q
在水星廳裡有張床,據導遊說國王,特別是路易十四,會在這裡舉行起床儀式。
不過從在凡爾賽宮官網上查到的訊息好像是僅止於傳說。
不過床頭上有個太陽標記,讓它看起來像有這麼一回事。
詳細內容可以看一看這個頁面:《Lit de parade du salon de Mercure》

在這裡,牆上同樣有好幾幅皇室成員肖像畫。
這張照片中右邊的是路易十五肖像,左邊的是宗教畫《大衛王彈奏豎琴》。

這張照片中的左邊是瑪麗·萊什琴斯卡王后,路易十五的妻子。
右邊是宗教畫《聖約翰福音傳道者,位於拔摩島》。

這座鐘稱為《Pendule dite "de Louis XIV"》,把國王的稱號拿來為鐘命名,挺奇特的。

再接下來是阿波羅廳(Salon D’Apollon),又譯為太陽神廳。
此廳的原本設計是國王的正寢,與現在的王后臥室對稱布置,但後來用作國王的御座廳。
這裡的布置極為奢華綺麗,
天花板上有名為《法蘭西守護國王安睡》的鍍金雕花淺浮雕,
牆壁為深紅色金銀絲鑲邊天鵝絨,
中央為純銀鑄造的御座,高2.6米,位於鋪有深紅色波斯地毯的高台之上。
由於路易十四自稱為「太陽王」,
因此在原始設計中,最尊貴的這座大廳是國王大套房的第四大廳,
其餘六座大廳駢列其兩側,如星辰圍繞太陽旋轉。
但在往後的改建中,此廳成為國王大套房最後一座大廳。
後面就連接到戰爭廳與鏡廳。

天花板如同前面幾座廳一樣,由9幅小型油畫在金邊框架下組合而成,
每一幅都有名字,一樣也可以在凡爾賽官網上找的到資料。
就放上中間這幅的資訊給各位參考:
《Le char d'Apollon(阿波羅的戰車)》
其他四邊的8幅小型油畫,都可以在官網上找到資料。
- R
- S
兩邊也有皇室成員肖像,這裡是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那位。

另一邊是路易十四,有著超細的腿,穿著高跟鞋,是十七世紀的時尚。
據說路易十四很會跳芭蕾舞,所以才有那麼漂亮的腿。

這在官網上查到的資料是「Nouvelle portière aux armes de France, second modèle(帶有法國國徽的新門,第二型號)」,但老狗怎麼看都覺得它像是掛毯?

然後是戰爭廳(Salon De La Guerre)。
位於主樓的西北角、阿波羅廳之西,有北、西兩面面向花園,南面通往鏡廳,
此處原本是國王大套房的國事會議室「朱庇特廳」(Salon de Jupiter,或稱木星廳)。
第三次擴建時改為國王大套房與鏡廳的連接廳堂。
廳內的裝飾為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蘭等功績的油畫。
鍍金壁爐之上為路易十四的騎馬浮雕像
《Louis XIV à cheval couronné par la Victoire(路易十四為勝利所加冕)》。

在牆上的裝飾,有好幾個是路易十四的頭像。

天花板如同前面幾座廳一樣,由5幅小型油畫在金邊框架下組合而成,
每一幅都有名字,一樣也可以在凡爾賽官網上找的到資料。
就放上中間這幅的資訊給各位參考:
《La France tenant la foudre et un bouclier, entourée de victoires》
四週的4幅油畫則和神聖羅馬帝國、荷蘭、西班牙敗戰有關。
- T
- U
然後轉個彎,來到了鏡廳(Galerie Des Glaces),又稱又譯鏡廊。
這個大型空間位於戰爭廳與和平廳之間,面對花園,是凡爾賽宮最著名的大廳。
由原設計的國王大套房的兩座大廳及與之對稱的王后大套房的兩座大廳,
再加上連接兩座大套房的敞廊為基礎上打通加蓋而成。
總長達76公尺,總高13公尺,寬10.5公尺。
一面是面向花園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
另一面則是對稱地設置由350餘片小鏡面組合而成的17面巨大鏡面。
1面大鏡面正巧面對1扇大落地窗,乍看之下好像兩側都有對外窗,都有風景可賞。
而「17」及「34」這2個數字,宣示著路易十四自1643登基至1678年鏡廊動工,
這34年間的統治和17年的親政期間,法國在其統治下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
廳內地板為細木雕花,牆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貼面裝飾。
柱子為綠色大理石,柱頭、柱腳和護壁均為黃銅鍍金。
裝飾圖案的主題是展開雙翼的太陽,表示對路易十四的崇敬。
天花板下有24盞巨大的波希米亞水晶吊燈,以及多達30幅歌頌太陽王功績的油畫。
大廳東側中央,有通往國王寢宮的四扇大門。
初期,鏡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裝飾皆是純銀打造。
後來在 1689 年,根據路易十四的命令被熔化,以做為支援奧格斯堡同盟戰爭的經費。
在 17 世紀,大廳的主要用途是作為路易十四參觀教堂的有頂長廊。
而從 1701 年起,國王的臥室就位於畫廊的中牆後面。
朝臣們會聚集這裡會見國王和王室成員,
波旁王朝時,這裡常是舉辦宮廷慶祝活動的場所,
而且更是最盛大的朝覲儀式和外國使節接見儀式舉行的場所。

因為鏡廳的長度長達76公尺,因此很難一眼從這頭望見另一頭。
這個位置是從戰爭廳走過來時所見到的天花板油畫。

從戰爭廳走進鏡廳時,右手邊是連續的17座大型落地窗。

左邊則是對應於右邊的17面由小鏡片組裝而成的大鏡面。

每隔數座大型落地窗,就會有一座像這樣的大理石碉像。
這座雕像是《馬塞勒斯(Marcellus)》,上方則有太陽王的金色裝飾。

前半段的天花板油畫,各有各的主題,但都和路易十四與鄰國征戰有關。

中段的天花板油畫,大部分在畫布上使用暈彩,其餘直接畫在磚石上。


這一幅位在正中央,分為上下兩部分。
上半部題為《法國鄰國的輝煌(Faste des puissances voisines de la France)》,
下半部則題為《國王親自統治(Le roi gouverne par lui-même)》。

後半段,接近和平廳的天花板油畫。

靠近和平廳的另一端,一側的大型鏡面。

另一側的大型落地窗。

窗外可見凡爾賽宮的大庭園當中,左右兩側的大池塘。


最後,緊臨和平廳的位置,旁邊的幾面落地窗。

另一邊的大型鏡面。

鄰近和平廳的天花板彩繪,內容為與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及荷蘭的戰事告一段落。

走出鏡廳,進入相鄰的和平廳(Salon De La Paix)。
這個空間位於主樓的西南角、鏡廳之南,為一方廳,由王后大套房的原第五大廳改建而成。
和平廳與戰爭廳相對應,裝飾風格相似。
但壁爐上的油畫主題為
《路易十五為歐洲創造和平(Louis XV donnant la Paix à l'Europe)》。
廳內裝飾以羅馬帝王像、獅子、法國和納瓦拉王國國徽為主題。
重大朝儀時,臣工自北側的戰爭廳進入鏡廊,直至和平廳附近的御座處向國王行禮。
這個過程寓意著在太陽王以其赫赫武功,引導法國與歐洲走向持久的和平。

天花板的油畫彩繪格局與戰爭廳類似。
由5幅小型油畫在金邊框架下組合而成,
每一幅都有名字,一樣也可以在凡爾賽官網上找的到資料。
就放上中間這幅的資訊給各位參考:
《La France accompagnée de l'Immortalite, la Paix, l'Abondance et la Magnificence》
四週的4幅油畫則和法國連年對外征戰後,取得勝利與和平有關。
- V
- W
牆上的裝飾則和戰爭廳相當類似。

房間有兩面是面對凡爾賽宮庭園。

剛才進凡爾賽宮參觀時開始下雨,現在雨停了出太陽。
光線斜射在庭院裡,非常美麗。

接下來的這幾個房間統稱為王后套房。
在原始設計中,王后大套房為7座廳組成,與國王大套房的七曜大廳完全對稱。
但在經過改建後,王后大套房只剩下前4座大廳,功能和裝修也大為改變。
由和平廳走進王后大套房的第1個空間就是大床臥室(Chambre De La Reine)。
之後依序為候見室(俗稱「貴族沙龍」)、宴會室、王后衛兵室。
大床臥室(Chambre De La Reine)與阿波羅廳(Salon D’Apollon)對稱佈置。
王后在這個空間休息,並接待私人貴賓。

天花板四週都是金色徽章裝飾,
中間為《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雕像(Chiffres de Louis XVI et de Marie-Antoinette)》。

這張金光閃閃的大床就是王后的床,不過是後來重製的替代品。
事實上,有好幾位王后曾使用過這個空間,而王后們睡過的床,最後應該是遺失了。

相鄰的空間是候見室,俗稱「貴族沙龍(Salon Des Nobles)」。
隨著王后的更替,這個空間的功能與裝飾跟著改變。
路易十四的王后瑪麗‧泰蕾茲,將這裡做為前廳。
路易十五的王后瑪麗·萊辛斯卡曾在這裡莊嚴地接待她的客人。
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徹底重做了裝飾,只保留了天花板上的畫作。

牆上有有大型油畫,另外放了一些仿製的家具。

畫中人物主角是路易十五,身著寬大的百合花外套。

壁爐上陳列著時鐘。

再往後這個空間較小,稱為《宴會室(Antichambre Du Grand Couvert De La Reine)》。
是國王和王后公開用餐的空間。

天花板中間的畫作是《大流士家族在亞歷山大腳下(La Famille de Darius aux pieds d'Alexandre)》,它是《亞歷山大歷史》掛毯的模型。

在官網上找不到資訊的大掛毯,不知道裡面圖像的故事是什麼?。
難道就是《亞歷山大歷史》?

牆上的畫作是《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和她的孩子們(Marie-Antoinette, reine de France, et ses enfants)》。

另一邊則是壁爐與大鏡子。

之後這個空間被稱為警衛室(Salle Des Gardes De La Reine),
是昔日王后的警衛駐守空間。王后大套房的入口必須穿過這座警衛室。
12名侍衛夜以繼日地守護著王后的安全。
警衛室是王后大套房中唯一保留了 17 世紀最初裝飾的房間。
天花板上同樣有9幅油畫,中央這幅是《正義與虔誠之間的木星戰車(Le char de Jupiter entre la Justice et la Piété)》。
旁邊圍繞著8幅油畫。
- X
- Y
- Z
- a
這個空間現在被用來做為藝術品展示及解說空間。
- b
- c
最後這個房間是加冕廳(Salle Du Sacre),是原本的大型警衛室。
這個房間是當時宮中最大的房間,適合用來展示超大型畫作。
於是國王路易·菲利普在這個空間當中,
安裝數幅大型畫作,其中包括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崙加冕》。
以將這個房間作為拿破崙一世榮耀事跡呈展現的空間。
牆上這一大幅畫是《1804 年 12 月 2 日拿破崙和約瑟芬在巴黎聖母院加冕(Sacre de Napoléon et couronnement de Joséphine à Notre-Dame de Paris, 2 décembre 1804)》的第二版。同為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所作。

與在羅浮宮中展示的版本不同的是在於這個位置。
畫中,拿破崙的妹妹寶琳公主著裝顏色不同:
凡爾賽宮的這一版著紅紗,羅浮宮的第一版著白紗。

另外這幅是《1804年12月5日,鷹派分配後向皇帝宣誓入伍(Serment de l'armée fait à l'empereur après la distribution des Aigles, 5 décembre 1804)》。
與前一幅同為拿破崙口頭委託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創作一系列繪畫,
以紀念 1804 年 12 月的加冕典禮;

這幅是《阿布基爾戰役,1799年7月25日(Bataille d'Aboukir, 25 juillet 1799)》。
故事的內容是描繪了穆拉將軍指揮的法國騎兵在阿布基爾戰役中的衝鋒。

另一邊,下方牆上的2大張肖像都是拿破崙一世。
左邊是稱帝後的肖像,右邊是成為義大利軍總司令時的肖像。
上方2張圓形肖像畫,左邊的是瑪麗路易絲,右邊的是約瑟芬,都是拿破崙一世的皇后。

天花板中央這幅則是《霧月十八日的寓言(1799 年 11 月 9 日)(Allégorie du 18 Brumaire (9 novembre 1799))》

室內中央豎立的是「勝利女神柱」,是拿破崙為慶祝戰勝德國而委託塞夫雷斯(Sèvres)皇家瓷廠製作的,也被稱為「奧斯特里茨圓柱(Austerlitz Column)」

凡爾賽宮的室內導覽到這裡算是結束了。
步下樓去,利用還有一點暮光,到花園去看看。
當然更是要仔細看看宮殿建築的外觀了。

✅ 凡爾賽宮庭園(Park of Versailles)
整體而言,凡爾賽宮有著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式宮邸的風貌。立面劃分為兩段,下段為法蘭西島磚樓風格的兩層紅磚牆面,
配合米黃色琢石修飾的形體邊緣和落地門連窗,
古典柱式運用極為克制,只使用少量的塔斯干壁柱強調建築區隔;
上段則是深藍色高屋頂配合金色緣邊老虎窗,
很像是在臺灣的日治時期官署建築中常見的馬薩式(Mansard)屋頂。

天空雲層太厚,那麼就讓E-M5 MK3把皇宮加上一大片烏雲好了…


左右兩側向前方延伸的長度相當長,不過兩側建築造型不一樣。
左側有像是羅馬宮殿列柱的裝飾。

多了照片中左側1樓以上的三角形山牆和4支大立柱。

右邊則是平平整整的,但整排拱形窗的造型和左邊不一樣。

右側0樓的拱形窗兩側立柱沒有橫條紋裝飾,看起來像是一整排拱廊柱。

往圍牆出口的方向看過去,相機的特效讓這裡變身為惡靈宮殿…


從中庭右側有扇門,可以沿著宮殿建築旁,往另一方向的庭園走過去。

宮殿建築的另一側,有5個立面面向庭園。

很有趣的是這5個立面的造型幾乎都一樣。
回到家裡光看照片幾乎看不出來那裡是那裡…

只能靠照片的先後順序,加上當天步行路徑的印象來回想。

標題寫的是「庭園」,不過這面積可是大到不知怎麼形容。
用「一望無際」會不會太誇張?

宮殿的這一面,作為凡爾賽宮庭園的背景,採用的是典型的義大利古典主義風格。
屋頂使用義式平頂,站在地面幾乎無法察覺到它的存在。
建築立面左右對稱,並使用大量的高盧壁柱裝飾,
圖景焦點更以神殿門廊般的圓柱外廊強調,整體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

立面採用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
即將立面不論是縱、橫,均各畫分為三段,每段大小尺寸接近,有均勻之美。

在頂部有好幾座像這樣的雕塑裝飾。

仔細看會發現每座雕塑外型相當近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下層則有人像裝飾,看起來像仙女。

這樣的人像裝飾在臺灣大概不會太受歡迎。
也許又會有鄉野傳說,像什麼半夜看到手舞足蹈之類的…


站在建築前方往庭園望去,兩側各有一大池塘。
- 左側
- 右側
池塘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雕像。
這些雕像是拍攝凡爾賽宮背面的好場景。
只是老狗發懶,不想往下走到池邊去。
因為天氣好冷,想著快快逛一下庭園,然後回車上吹暖氣呀…



所以,站在庭園的階梯旁,往最遠的地方看過去,就當作走完了吧!
照片遠方有土堆和機具的地方就是庭園的盡頭。
離老狗拍照的位置,直線距離大約3公里,用走的要1個小時才走的到。

站在這個位置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什麼叫做「古典主義三段式」。
垂直分三段,水平也分三段。

向外走到圍籬外的外庭院,兩側各有一排於 1679 年興建的房屋。
這是當年凡爾賽宮作為皇宮使用時,用來容納政府行政機構的附屬建築。
- 右側
- 左側
近看的話,會發現這兩排建築物頗為精美。
只是我們時間不足以入內參觀。

位在右前翼,鄰接外側庭院的 A 入口,是散客使用的入口。
但現在凡爾賽宮和羅浮宮一樣,都採用預約入館制度,管制建築物內參觀人數。
所以已經不太像疫情前,會出現散客入口有很多人現場排隊等待入館的情況。
A入口上方和B入口一樣有古希臘式三角形山牆及列柱。

在A, B兩個入口中間有上著金漆的鐵圍籬圍起來。
後來才知道,中間的金色鐵門是不會開的…


是時候該回到車上去了,快快往最外側的停車場移動。
雖然天色轉晴,可是好冷呀!


站在外庭院的盡頭拍下這張有著「風雲變色」感的凡爾賽宮正面照。
作為到此一遊的紀錄!

凡爾塞宮的位置,Google map上應該很容易找到。
搭火車也可以到附近。
✅ 晚餐—百樂軒中式餐廳(Shangralila)
這天參觀完凡爾賽宮後,我們回到在巴黎市區裡的百樂軒中式餐廳享用晚餐。或許是已經出國超過一週,領隊怕我們忘了中式餐點的味道吧!
那麼,在號稱以美食聞名的法國,享用中式餐點,會是什麼感覺?
直接講結果好了…八菜一湯外掛白飯,全部掃空…

這家百樂軒中式餐廳位在巴黎市區中,建築物是市區常見的奧斯曼式建築。

餐廳外貼著大大的菜單。
可能是怕法國人無法連結中國菜的菜名和樣子,所以附了好多照片。

其實餐廳裡面挺擠的,市區的餐廳空間有限,不能說什麼。
第一個上桌的是白飯,這在法國可能比麵包還貴。
畢竟高緯度的地區,要種稻子可不是那麼容易。

接下來就是在臺灣很常見的幾樣菜,但在法國可就不一樣了,變成了珍饈…

- 瓜子肉
- 麻婆豆腐
- 廣式臘腸
- 油雞
- 糖醋蝦仁
- 紅燒魚
- 炒高麗菜
- 炒櫛瓜
- ??湯
最後。在臺灣自助餐店都看的到的菜色,在這一餐全被掃空。
是不是因為一個星期又一天沒吃到中式餐點,
所以產生了類似「當兵兩三年、母豬賽貂蟬」的情形…



百槳軒餐廳(Shangralila)的位置:
✅ 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聖雅克塔(Tour Saint-Jacq)、主宮醫院(Hôpital Hôtel-Dieu AP-HP)
巴黎市政廳是在1533年,由當時的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所決定興建。因為當時的巴黎已經是歐洲和基督教世界中的大型都市,但缺少一座像樣的市政廳建築。
於是決定以文藝復興樣式來建造一座新的市政廳建築。
在1535 年至 1551 年之間,興建約當今日市政廳建築的南翼。
而另一部分,也就是現今建築北翼部分,
則由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於 1605 年至 1628 年間建造。
在1871年巴黎公社統治末期,這棟建築連同所擁有的城市檔案,全被巴黎公社人員燒毀。
之後,在1874 年至1882 年間,
市政廳的外部按照最初的設計進行重建,
而內部則改建為符合當代的需求。
自 1977 年以來,這裡是巴黎市政府的所在地,市長的辦公室,也是大型招待會的場所。
市政廳建築物頗寬,不容易把正立面全部拍進去。
- 右側
- 中央
- 左側
中央塔樓中間有不少裝飾用雕像。
老狗搞不清楚這些雕像代表的是何方神聖。

另外還有好幾位人型雕像,根據經驗,應該是當地的歷史人物吧!
谷歌大神拜了好幾回合,沒有辦法從下面的人名縮寫找到是那號人物。
- b
- c
- d
到訪當天,市政廳門口前廣場正在施工,停放了許多車輛。
應該是為了耶誕節活動吧!

聖雅克塔是座哥德式塔樓,高54米。
是昔日聖雅克屠宰場教堂(L'église Saint-Jacques-la-Boucherie)僅存的遺蹟。
位置就在市政廳前方不遠處。
聖雅克屠宰場教堂於 1797 年被拆除。
聖雅克屠宰場教堂建於 1509 年至 1523 年法蘭西斯一世統治時期。
這座教堂及其標誌性塔樓獻給聖詹姆斯大帝,
作為歡迎朝聖者踏上前往圖爾的道路,前往聖詹姆斯之路,
最終到達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主要朝聖目的地。
《法國聖雅各伯朝聖之路》在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想了解的朋友可以點一下上面的連結。
這座教堂除塔樓外於 1793 年拆除,而塔樓本身則於1836 年被巴黎市政府購內。
於 1862 年宣佈為歷史紀念建築。
目前的建築與外部裝飾源自中世紀晚期的塔樓建造,並非於 19 世紀時因修復而添加。
老狗路過塔外的公園,覺得很好奇而拍照紀錄。
原來這座看起來很怪的建築物,後面有這麼一大段故事。

轉個方向可以見到不同的風景。

主宮醫院(Hôpital Hôtel-Dieu AP-HP)是法國巴黎最古老的醫院,
由巴黎主教聖蘭德里(Saint Landry)創立於西元651年。
目前所見的建築物於1867 年至 1878 年間重建。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為止,它是巴黎唯一的醫院,很可能也是全世界仍在開業的最古老醫院。
該醫院由天主教會運作了多個世紀,
其最初的使命是「作為慈善事業,致力於為患病的窮人提供庇護、精神安慰和治療」。
也就是為窮人和病人提供服務的綜合性機構,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提供食物和住所。
現今的外觀,令人很難聯想到這是座醫院。

醫院旁的聖母院橋(Pont Notre-Dame)跨越塞納河,重建於1914年。

✅ 巴黎司法宮(Palais de Justice de Paris)與古監獄(Conciergerie)
在塞納河中的西堤島西半部曾是墨洛溫王朝王宮的所在地。從10世紀到14世紀,這裡作為法國國王的王宮。
在路易九世(聖路易,1226-1270)和腓力四世(1284–1314)統治時期,
擴建這座王宮以加強防禦功能。
除此之外,路易九世增建了皇家禮拜堂聖禮拜堂,
而腓力四世增建了河邊帶塔樓的立面和一個大廳("Grande-Salle")。
二者都是法國宗教和世俗建築的精彩實例。
1358年,法蘭索瓦一世在任時放棄這座宮殿,將王宮遷移到對岸的羅浮宮。
但這座宮殿仍有行政功能,包括總理、法國議會、司法部門都留在這裡。
1391年,這座宮殿建築改為監獄,關押普通罪犯和政治犯。
因為宮殿遭受多次火災,1783 年至 1786 年間,
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和柱廊重建從主入口到宮殿的主庭院。
之後經過重重轉折後,這一區域的建築物變成數座法院的集中地。
包括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和高等法院
站在最外側的鐵門旁往內看,可以見到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

站遠一點,可以看到正立面全貌。
照片左側有座很高的高塔,那是聖徒禮拜堂的尖塔。
聖徒禮拜堂是哥德式禮拜堂。由聖路易九世下令興建,於1243年至1248年間修建而成。
這座禮拜堂裡保存耶穌受難時的聖物,如受難時所戴的荊冠、受難的十字架碎片等。
都是路易九世耗費金錢收集而來。
但是每天要參觀這座教堂的人很多。
原因是教堂裡即有聖物,又常有音樂會,吸引各方人士來朝聖。

司法宮正立面的中央圓頂,以及外表的細部裝飾。
就如同其他的官署建築一樣,總是會有幾座人像雕塑放在正立面。
這種情況在荷蘭和比利時也見的到。

因為司法宮曾經作為皇宮,範圍非常大。
鄰接塞納河邊的建築物則仍保留中世紀時期的建築外觀,
最醒目的就是那幾座自中世紀保留至今的塔樓。

河岸這一側有好幾座圓柱型尖頂的建築,外觀十分像古典卡通影片中的古堡或監獄。
整座塔高高,又粗粗的,真的頗像古堡建築。

在角落的方塔具有公眾時鐘的功能。
在手錶還不普及的年代,方塔上的公共時鐘是巴黎城裡時間的標準鐘。

位在鐘塔對面的這棟建築,外觀上也頗為古典,就把照片一起放在這裡吧!


至於塞納河畔的這一大排綠色箱子,可是著名的特色風景—書報攤。
他們最厲害的是開門營業時間不一定,但是已經有450年歷史,形成歐洲最大露天書市。
這些河畔書報攤,可以是世界文化遺產—塞納河畔的一部分。

✅午餐 — 百味居中式簡餐(Ladelice Sushi)
這天早上在巴黎市區中步行走了不少景點。轉眼間時間到了中午,是該找個地方吃午餐。
在主宮醫院的對岸,老狗找到了這家中式簡餐。

這家店好像是臺灣的便當店一樣,門口貼了好多種便當和菜色的照片。

走進門去看一看,還真的有賣壽司便當呀!
不過老狗出門在外是不吃生食的,特別是在上洗手間要付費的歐洲…


點像是臺灣的自助餐廳,只是夾菜由老闆夾。

菜色種類頗豐富,而且是整個櫃子保溫的。
至於怎麼算錢呢?
可不是像臺灣的自助餐店,靠老闆或闆娘「目視」,而是秤重的。

不過這價位實在是高了點…

花椰菜€1.99/100g,換算臺幣約70元。

老狗點了炒花椰菜、炒茄子、還有炒飯和上海菜飯,大約各150克左右。
像照片中這樣一盤,總共要價€14,約當臺幣500元。
只在炒飯裡看到一點點肉類的影子。
該說「巴黎居、大不易」嗎?
真要省錢,還是來去家樂福(Carrefour)買麵包配氣泡水吧!

✅ 巴黎皇家宮殿(Domaine National du Palais-Royal)、皇家花園(Jardin du Palais Royal)
「皇家宮殿」,顧名思義,這裡曾是法國王室居所之一。這一大棟建築物於 1633~1639 年間由紅衣主教黎塞留建造,因此最初稱為紅衣主教宮。
黎塞留過世後,將其贈予路易十三。
而後路易十四將其贈予他的弟弟奧爾良公爵,在1692 年 2 月成為奧爾良宮。
1780 年,皇家宮殿的繼承人沙特爾公爵繼承了宮殿,但卻因負債而走上了炒房之路。
他的想法是將圍繞花園邊緣細分,底層出租給商人。
這使皇宮變成一座商城,成為整個巴黎的吸引力中心。
自此之後,皇家宮殿便依循此一軌跡在時代洪流中翻騰。
不論是經歷天災,或是政權迭轉,皇家宮殿總仍有部分是商場的樣子。
其他的空間曾經是畫廊、劇場、賭場、馬戲團,也曾經有著鶯鶯燕燕。
當然也曾經在法國的數次革命中扮演重要場景。
這些故事在維基百科中的Palais-Royal(法文版)寫的很詳細。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一下上面的連結,然後按一下滑鼠右鍵
老狗就不多說這裡的故事了。
現今的皇家宮殿入口面向皇家廣場,位在羅浮宮側門對面。
入口後方的建築物是文化部、國家行政委員會和憲法委員會的所在地。
往內走則是布倫柱(Colonnes de Buren),建構於1986年的大型裝置藝術品。
再往內走則是皇宮花園(Jardin du Palais-Royal),作為一個公園供大眾休憩。
兩側則有著長而美麗的迴廊,迴廊內有成列的精品賣店商家。
為什麼迴廊的照片會先出現,因為老狗是從皇家宮殿旁的小路鑽進去的…

一走進去看到這麼長的迴廊,旁邊還有商店,以為走錯了…


後來左看看、右看看,才看出來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天花板和地板看起來都很古老,才確定真的沒走錯。

走到迴廊外側,精緻的線腳裝飾出現在眼前的外牆上。
果然曾經是法國的宮殿之一,該有的貴氣還是不能沒有。
雖然只是公爵的住所。

被迴廊圍起的大空間,現在是大型公園,種了整排的樹。
冬天樹葉凋零,僅留枝幹,很適合拍文青照。


在這幾列的樹木盡頭是宮殿建築本體,富麗堂皇依然是有的。
雖然已經200多年不是宮殿了,但至少還是官方建築。

公園中央的噴水池,乾涸無水。
如果是春夏秋季,應該不會是這個樣子吧?

花園的另一頭,較高的建築物就是皇家宮殿主建築。
說這裡是花園好像太超過了,因為看不到什麼花,只有成列的大樹。

但是成列的樹木,在冬天可是很好的拍照場景,因為不會有太多的樹葉干擾。
如果天氣又好的話,就更上鏡頭了。


正前方的宮殿建築本體,現在有好幾個公家機關在使用。
包括有國務委員會 、憲法委員會、文化部和最高行政法院。

回到迴廊裡。因為曾經是宮殿,後來又曾是商場和賭場,空間的地板可是很有戲的,有些特別的花飾做為裝飾。

花園另一邊也有長長的迴廊,同樣適合拍照。



地板很漂亮,拍張照片留下來做為紀錄。

在這裡面當然就是隨意走走拍拍,慢慢往羅浮宮移動。



來到前段宮殿建築物的位置,這邊就有宮方建築物的樣子。

除了宮殿老建築外,還有現代的裝置藝術品。

它有個名字"Les Boules Argentées"。

中間還有一道列柱,應該純粹裝飾用而已,沒有太大實質功能。


列柱之內是著名的裝置藝術"布倫柱(Colonnes de Buren)",建構於1986年
高高低低的圓柱立在方塊地面中,挺有趣的。
而這些圓柱中較低的也變成了遊人的歇腳處…

前半部建築,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官署在使用。
但裡面的花園和裝置藝術品區,卻成為遊人休憩的空間。
- e
- f
- g
- h
宮殿建築物本體,外部當然會有一些裝飾用的藝術品。
下方是裝飾用的愛奧尼克柱,上方是雕塑人像。
這些雕塑人像或許就隨著官署建築,一路保留到現在。
- i
- j
- k
內牆上很大型的泥塑裝飾,意義不解。

宮殿前方迴廊內的雕塑品,造型奇特。

有部分位置整修中。

在花園的前側入口找到皇家宮殿及花園平面圖。
目前前側臨羅浮宮的部分,幾乎都是官方機構在使用。

前側的迴廊,比後段臨公園內部的漂亮許多。

目前使用皇家宮殿的官方機構之一"法國最高行政法院 (Conseil d'État)"。

正立面有著許多裝飾,但從外面不太容易看到。

有了這些裝飾,顯的富麗堂皇,看不出來是座法院。
- 右側
- 左側
接下來就是前一篇的羅浮宮參觀行程了。
這篇當中,除了凡爾賽宮之外的巴黎市區景點,老狗利用Google map把它們串在一起。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觀這份地圖:
有興趣的話,可以點一點另一座宮殿—楓丹白露宮的參觀內容連結,
以及巴黎市區內的一些無法入內參觀的歷史景點,包括歌劇院、凱旋門、聖母院等地。
楓丹白露宮(Chateau de Fontainebleau),外掛凱旋門(Arc de Triomphe)、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歌劇院(Palais Garnier)、莫里哀噴泉(Fontaine Molière)、聖米歇爾噴泉(Fontaine Saint-Michel) — 世界文化遺產 之 楓丹白靈宮及其園林(Palace and Park of Fontainebleau) — 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 第八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