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清明節與兒童節正好同一天又緊臨週末,正巧今年又因為某些因素提早返鄉掃墓。
與其清明連假在國內參與大塞車車聚,
不如找個對國人而言不是非常熱門的國外旅遊地點,好好利用這4天假期出國走走。
如果前後再各請1天假,那這樣總共就有6天的假期,要到東北亞或東南亞都綽綽有餘。
因為日、韓都是國人的熱門旅遊路線,而且老狗不喜歡去天氣冷的地方,
所以往北的日、韓路線首先放棄。
而在COVID-19疫情前就聽過朋友到訪當時才剛開始在臺灣開發客群的越南峴港。
除了有2018年6月才開放的【Cầu Vàng(金橋)】外,
鄰近峴港一帶共有3處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會安古鎮(Hoi An Ancient Town)】、
【美山遺蹟(My Son Sanctuary)】、
【順化皇城歷史建築群(Complex of Hué Monuments)】,
上面這4個地點之間相距最多2.5小時車程。
即然一次出國就可以見識到新舊不同時代的景物,
於是立馬決定這6天往南邊的越南峴港出發!
在主要旅遊地點峴港決定後,就開始找尋及規劃整個行程,
其間的規劃歷程,讓老狗留在這一系列的最後一篇再來分享。
這篇先分享在中越峴港行程中的第一處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會安古鎮(Hoi An Ancient Town)】。

【會安古鎮地標—來遠橋,又名日本橋,由日本人在1593(猴)年興建,1595(狗)年完工。】
會安古鎮的歷史可以上述至西元2世紀。
早期占婆(Champa)王國的首都「因陀羅補羅(Indrapura)」就在這一帶。
因為地理位置之故,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港口。
一直到15世紀左右,會安一帶一直是占婆王國的領土,
直到16世紀,阮主和鄭主分據後黎朝國土,南北對峙,
阮主佔有順化至會安一帶,致力發展內路經濟,擴大對外貿易,
使得會安成為當時東南亞最繁忙的國際貿易港口。
來自中國、日本、東南亞各國的船隻都來停泊在會安河岸,
而隨著歐洲人的東來,被白人為Faifo的港口也多了克拉克帆船和白人的身影。
16世紀的會安,成為「海上銀絲之路」的一站。
因為大明帝國與日本幕府政權分別禁止本國人民與對方貿易,
於是日本人與中國人來到會安這「第三地」進行轉口貿易。
阮主則是提供「場地」,從中獲取所需要的物資,例如銅、銀等。
1635年德川家康禁止日本人出國,日本人漸漸從會安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中國人。
17世紀,中國人開始出現在會安聚居的現象,
關帝廟與東南沿海各地同鄉會館先後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時序進入19世紀,船舶噸位隨著機械動力而大型化,
會安所在的秋盆河河口相對狹窄,且深度也不足,水路運輸日益困難。
進入中南半島發展的法國人在1888租借峴港成為租界後,港口商業活動轉移至峴港。
會安漸漸沒落為一座小鎮,然而現存的大多數住宅和會館卻都是在這個時期前後建立,
且因為後續經濟活動的衰退而保留當時的建築樣貌。
或許是因為這些因素,越戰所造成的破壞並未在會安發生。
1976年南北越統一,新設的廣南-峴港省省會設於峴港,
會安不再沿襲以往,作為當地政治中心,也躲開之後快速城市化的潮流。
1999年,會安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下列原因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會安古鎮是15世紀到19世紀東南亞的一個貿易港,是一個保存非常完好的範例。其建築和街道樣式,受到本地和國外風格的影響,土洋結合的風格共同孕育出這個獨特的遺址。
從此之後,會安成為國際旅遊熱點,
在於它匯集了中式古街屋、華人會館建築、近代洋樓、小橋流水,
除此之外,還有現代流行文化與夜生活,以及越南當地經典美食。
老狗在會安古鎮從下午待到晚上,以上這些全都體驗到了!
而且完完整整的分享在這篇分享文當中。
有興趣的朋友,就請花點時間繼續看下去吧!
▶ 從會安回憶度假村到古鎮
這次的行程當中在會安停留2天,老狗選擇住宿在秋盆河中沙洲上的會安回憶度假村。
原因無非是希望能有較好的住宿品質。
但缺點就是離會安古鎮老街區不近也不遠,搭Grab嫌太近,步行又有點距離。
行程中的第二天早上造訪完美山遺蹟()後,回到度假村休息2個小時。
等到陽光稍弱一些,到下午三點半才又步行出門往老街區移動。
要到老街上得先從沙洲上過橋到另一個沙洲,可以遠眺老街一帶的房子。

到對岸是另一座沙洲,回頭見到這一大排整齊的黃色房屋,
就是這2天入住的會安回憶度假村(Hoi An Memories Resort & Spa)。
有關這座度假村的住宿與設備,老狗日後再開一篇住宿分享文來分享。
這裡暫且略過。

走進沙洲上的街道,看看越南人的現代民宅是什麼樣子。

又要再走過另一座橋才能到老街區,位在橋頭的另一家度假村。
會安這一帶已經發展觀光多年,有著各種不同等級的住宿地點。
想找超五星級的豪華住宿也有,一般五星的,就像會安回憶度假村也有,
一個晚上只要幾百元台幣的Homestay就有很多選擇。

走上這座又窄又是交通要道的橋,可以看到橋下停泊的遊船。
他們通常在晚上才會活動。

因為橋中央的高度較高,可以遠眺位在河中沙洲上的會安回憶度假村。
這個角度可以見到度假村中2座泳池當中的無邊際河景泳池。

過橋之後一片車水馬龍,大小車輛與行人穿梭其間,熱鬧非凡。

一過橋就見到藥局。在越南,藥局似乎是很普遍的商店。
或許當地公共衛生較差,又缺乏醫療院所,藥局擔負起照顧一般平民百姓的責任。

路旁的金工首飾店,現場可以按照喜歡的樣式訂做首飾,在臺灣難得見到,

這裡應該已經算是古鎮邊緣,建築物本身帶著洋風,外牆漆成鮮豔的黃色。
這種「黃」被稱為「會安黃」,是會安一帶建築物最愛用的外牆色彩。

繼續往前行,進入古鎮街區主要幹道—陳富街(Trần Phú)。
▶ 會安古鎮 陳富街(Trần Phú)
走進陳富街,兩旁都是利用老屋營業的店舖。至於賣的東西可說就是觀光景點會出現的紀念品或飲食為主,
但是陳富街有點長度,每一段都有一點不同。
這裡就在會安市場旁,所以服裝店為大宗。
但就款式而言,應該是做觀光客生意的。

另外一家藥局,密度之高很難想像。

會安市場其中一棟的大門,這一區以販賣服飾為主。

對面這棟房子帶有西洋風,很有殖民風格。

▶潮州會館、瓊府會館、福建會館、關公廟
陳富街是老街區主要街道,現今兩旁幾乎都是老屋改裝而成的店家。可以看一看下面這段影片,是從潮州會館到關公廟之間的紀錄。
在陳富街上一共有5座華人會館,潮州會館是位置最東的一座。

會館的山門有著琉璃瓦與紅柱,很標準的中式建築樣式。

正好遇上側邊廂房屋頂整修當中,可以見到是中式黑瓦。

會館建築正面有著中式建築的裝飾。
由於是潮州人聚集的會館,遠望不似臺灣常見的閩南式建築。

看看屋頂的細部裝飾,和臺灣常見的閩南式建築有點像但又不太一樣。
通常同鄉會館內都會有當地人共同的信仰神明。
查了一下網路資料,這裡供奉的主神為伏波將軍馬援。
東漢時期馬援將軍曾在越南鎮壓過當時的兩徵起義,或許因此而以他為主神。

正中央有潮州會館的匾額。
如果想要進去參觀,必須另購參觀票。
一張票大約新臺幣一百多元,在Klook上可以買到。
在同一天內參觀陳富街上的幾座會館和老建築。
但老狗因為保留走訪會安古鎮的時間有限,考量家人們逛老街的時間,
應該沒有時間細看這群和似曾相似的建築,所以就沒有買票入內參觀。

被這棟樓門口懸掛的燈籠吸引過來,細看這棟帶著洋風的2層樓建築。

這邊也是2層樓建築,但就不似剛剛那棟,有著具有西洋造型的陽台欄杆。

這裡是會安市場建築的主棟。
這裡或許是會安最大規模的市集,除了這棟外,還有好幾棟建築物,
賣的東西不一樣,但外觀都是「會安黃」。

除了服裝店,還有皮飾店。
家人問了幾件,價格不算低,應該有保留不少殺價空間。

走著走著看到第二座華人會館—瓊府會館。

瓊府會館一樣收費參觀,時間關係就不入內。
查了網路資料,發現有點特別的是這座會館供奉的是「兄弟公」,
紀念被海盜冤殺的108位來自海南島的商人。
而會館本身的建築經費則來自當時的阮朝。

再往前也是和華人有關的明鄉萃先堂,
主要祀奉明朝覆亡後,不願受清朝統治而移居至會安的華人。
當時的阮主接受這些明朝遺民以對抗鄭主及促進南疆之開拓,
並且給予官職,設立特別的村社組織,稱為「明香社」(Minh Hương xã)。
而後編入戶籍,並將「明香」改為「明鄉」,
視「明鄉人」(người Minh Hương)為已入籍的越南人。
後期來到會安的清國商人發現明鄉人的待遇較優,
因此在與越南人通婚之後,後代也自認為明鄉人。
而明鄉萃先堂供奉的則是「十大老」、「六姓」及「三大家」等明鄉人的祖先。

對面這排街屋和臺灣尚可見到的清治時期民居頗為相似。

至於賣的東西? 這鞋子是正品嗎? 老狗不知道…


繼續往前走,這棟建築物也是市場的一部分。
來到越南感覺像是20~30年前的臺灣,機車四處停,有空間就停…


牆上一樣是會安當地的顏色—會安黃。

在這棟市場建築的對面則是關公廟,算是華人專屬神祇,其中商人特愛拜關公。

關公廟有著中式建築外觀,但和臺灣普遍能見到的閩南式廟宇,細部完全不同。

市場外的水井,不知道是不是昔日的水源?

從關公廟之後的陳富街,機動車輛就不能進入。
只有行人或腳踏車可以進去,所以有時會見到成列的人力三輪入進入街區。

以下這段影片就是從關公廟到中華會館之的陳富街街區,是會安古鎮中很有人氣的一段路。
兩旁有許多像這樣有著中西合壁外觀的二層樓建築。

或是像百飾年前民居的一層樓建築,做為服飾店營運的比例不低。

除了服飾店、紀念品店外,就是餐飲店和按摩店了。

來到了福建會館外,一樣需要有前面提到的門票才能入內參觀。

因為沒有太多時間,也沒有預先買票,所以站在廟門外看一看。
福建會館應該是陳富街上所有會館中規模最大的,山門後還有一個盆景花園。
相信是因為這裡福建移民人數最多,事業做的最大。

對面這棟二層樓老屋是街上較為奇特的所在,竟然是間賣畫的店。

這棟老屋則是賣紀念品與特色燈籠。

聽到人的叫聲從遠方傳來,原來是人力三輪車陣出現。
在越南,汽機車按喇叭是表示自己的存在。
三輪車不能裝喇叭,車夫就只好用自己的喉嚨當喇叭用…


這家紀念品店的燈籠掛的十分漂亮,已經不輸給夜市中掛滿燈籠給遊客拍照的專業攤販了。

附近另一家皮飾店,各式小包十分齊全。

▶ 中華會館
來到了中華會館外。前面三座華人會館都因為需要門票而沒有進去參觀。
走到這裡,一來不需門票就可入內,二來腿已經有點痠。
不如就進門去看一看,順便坐下休息一下!
可以看一看下方的影片。
中華會館相傳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
1741年間名叫「洋商會館」,也曾稱「江浙會館」。
由福建、廣東、海南、潮州和客家人合資興建,作為當地華人的共同會館。

所以,中華會館是會安各華人會館當中最資深的,也就是「總會館」的意思。

走進大門,看到旁邊掛的這些遺像,個人猜測應該就是總會館的意思。
而且會館的營運及維持,早年或許還曾受到國民政府的贊助。

大門的建築是標準的中式抬樑屋架,有「三通五瓜」。
- 左側
- 右側
牆上的石碑記載重修時的捐款紀錄,這裡還寫「大中華民國十柒年」,挺有趣的。

另一邊則是「一九九五」年整建時的捐款紀錄。也就是30年前。

會館大門內有內埕,中間有正堂,兩側有廂房。
- 左廂
- 正堂
- 右廂
廂房一側沒有外牆,算是半開放空間,,裡面放著老櫥櫃。

還有不少老照片,看起來像是聚會空間。

在正堂前方設有拜亭。

中央的正堂祀奉華人女神—媽祖,所以拜亭裡掛上天后宮亦不足為過。

這兩面匾額頗有歷史,光緒17年是西元1891年。

媽祖神像端座正堂之中。

兩側則是陪祀千里眼。

以及順風耳。

正堂前設有拜亭。

腳下的磁磚頗具時代特色,十分漂亮!

從正堂往外看,就是十足的中式建築樣式。

另一邊的廂房一樣是半開放空間,有著西式的大窗。


中埕旁的牆上有這四個字,臺灣的學校教育似乎已經很久不教這個了。

內埕的兩支大花瓶,上面的字相當令人尋味!

一邊是公有公治公享,另一邊是民族民權民生。
下方還有國民黨黨徽,猜測這裡早年應該和興中會、同盟會、國民政府有些關係。
- 右側
- 左側
大門的內側中央有天下為公四字,以及孔子肖像。
在越南見到這些字與圖像,真的頗令人尋味!

走出中華會館見到路旁有人賣這個裝飾品。

不仔細看還真是真假難分。
老狗在這6天行程中搭到的包車或Grab,其中就有好幾輛在車子裡放這種裝飾。
除了貓咪之外也有狗狗。

這棟老屋門口掛著的燈籠牆十分華麗。
搭上穿梭於街上的人力車,帶來時光倒流數十年的感覺。

如果換成腳踏車,同樣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 Museum of Trade Ceramics
由一棟二層樓中西合壁老屋改造而來的小型展館。內部展出大航海時代中,各種情境下出現的瓷器。

即然是大航海時代,空間的正中央當然要有艘那個時代的船。

旁邊則是老地圖、老照片,還有瓷器本尊,不論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

畢竟大航海時代科技不若今天發達,船在海上漂流,難防天有不測風雲。
這時船和人命都不保了,瓷器當然也不會完整。

老照片和展品簡單看過。
說實在的,越南文解說看沒有,就算有英文,不是常用字也不見的看的懂。

這棟二層樓木造建築有前後棟。後棟是藝術工坊。

二樓的木欄杆讓老狗想到古裝片中的客棧。

還有座很奇特的樓梯讓人上樓,不過還是不要亂冒險,這種樓梯上去容易,下來難。

藝術工坊中有一些創作品。

這些創作都是由身障人士製作,都是特殊技巧作出的作品。

老狗忘了這種技巧的名字,只知道它看起來很特殊。

家人在這裡買了好幾件作品。

而老狗呢?繼續欣賞這棟很有特色的老屋。


再四處看看展出的瓷器,雖然解說牌實在看不懂。

這些不知是在那個船難中的船上撈出來的碎片。

走出陶瓷博物館,附近有首飾店。

這棟應該就是紀念品與SPA或按摩店。

轉個位置,又見會安黃與三輪車。

這也是一棟老屋,開放參觀室內,但似乎必須購票才能入內參觀。

與陳富街垂直相交的小巷有許多條,像這樣適合拍照的也不少。

然後是賣手工藝品、手提包的小店。

之前有規劃造訪的西式餐點與咖啡館,賣的食物以西式為主。
家人想吃越南料理,所以暫時略過。

在陳富街上,不管是一層樓或二層樓建築,大多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建築。

像照片中這麼高的樓房非常少見,應該是後期蓋起來的較年輕建築。

有不少遊客到頂樓去欣賞老街風光。
至於這家店是做什麼的? 好像也是餐廳咖啡館之類的。

這一段兩側的街屋,大致上都是像這樣的兩層樓建築。

營業的項目不脫觀光客會採買的那幾項—衣服、手作皮件、餐點、咖啡…等等。


而老街整體的樣子,大致上就是以這張照片為參考。

▶ Faifo Coffee
一家以老式三層樓建築改裝而來的咖啡館,以會安的法國名字“Faifo“為名。這棟建築物算是老建築中最高的,前面提到那棟相對之下稱不上老屋。

而Faifo Coffee也是在Facebook的峴港旅遊社團中常見到推薦的造訪標的。
聽說頂樓可以遍覽古鎮風光。
於是老狗就拉著家人到裡面去看一看,順便點個飲料,坐下休息。

店招牌特寫,想去造訪的可以看一看。

建築物中央有個通到頂樓的天井,店家在這裡掛上了越南國帽—三角斗笠

建築物除了側面的承重牆外,幾乎全為木造,挑高甚高。
二樓的樓板也是木造。

二樓的空間坐位較多,客人主要享用餐點的空間。

據老狗的觀察,某些座位很適合拍照。

三樓的樓地板也是木造,這就有點神奇,不會漏水嗎?

登上三樓,有一半是露天空間,可以欣賞會安古鎮老屋街景。
來段影片比較看的清楚。
照片也可以看的很清楚,從不同的視角欣賞古鎮風光。




到頂樓欣賞完街景,拿著飲料餐點擺拍完畢後,還是回到二樓享用比較舒適。
這裡有越南咖啡和椰子咖啡冰沙。

也有熱的越南咖啡,特色是當中加了煉乳,不是牛奶…


這2份西點就沒什麼特色。

利用坐在店裡喝咖啡的空檔,在店裡四處拍拍照片!
Faifo Coffee店裡挺好拍的!

特別是這幾串「國帽」。


樓梯及轉角很有特色!




Faifo Coffee的餐點只提供簡單的西點,主要的賣點應該還是場地和咖啡。

特別是椰子咖啡。

喝完咖啡,繼續往來遠橋方向前行。
換個角度可以見到這棟二層樓老屋的另外一面。

▶ 廣肇會館
離開Fafio咖啡,到來遠橋之前,會先經過廣肇會館。這一段路是古鎮中人潮最多的一段,也是最熱鬧的一段。
距離不長,放一段影片做為紀錄。
兩側的店家賣的東西看似相同,但卻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

感覺不論是商品或建築物都裝修的精緻一些。

有些商品很有意思,像這2個手提袋…


這幾家都是咖啡館,帶給客人較精緻的感覺。
老狗在越南玩了幾天,發現他們的咖啡館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座位總是朝向街道。
邊喝咖啡邊賞街景,或是邊被當成街景欣賞,不知道是那一個?




紀念品店,樓房本身較有造型,特別是二樓的陽台。

來到廣肇會館外。
廣肇會館顧名思義,就是廣州人和肇慶人的同鄉會館,也就是當地的老廣之家…

最早興建於1786年,現在所見的建築當然是近期改建的。

斜對面有2棟精緻又漂亮的二層樓洋樓,正立面有著不少灰泥裝飾。
現今做為紀念品店,還提供一面燈籠牆供遊客拍紀念照!

▶ 來遠橋(日本橋)
走了好長一段路,終於來到來遠橋。這座木橋最早由日本人在1593年(猴年)興建,
在1595年(狗年)完工,因此在橋的兩頭分別有猴子和狗的石雕。
不過橋曾屢毀屢建,現時所見的木橋僅可追溯至1763年。

因為橋上人太多,而且我們晚一點還要回到橋頭取票搭遊船放水燈,所以先不走進橋內。
先到橋邊看看它白天時的外觀。

拿出剛剛在陶瓷博物館買的畫作來比對看看,神韻表達完全到位。
只可惜口袋沒有2萬越南盾紙紗,不然應該拿出來比對的。
這座橋能被收錄為越南國幣的圖案,想必有其代表性存在。

看過來遠橋後,是時候該去覓食了。
我們開始往夜市移動,因為原本打算用餐的餐廳就在夜市附近。
在進入夜市前,必須先走過橫跨在秋盆河上的這座橋。
於是很湊巧的在橋上巧遇秋盆河上的夕陽。
雖然今天有著薄霧,但遊船與落日,還是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橋上人來人往,橋下船來船往,熱鬧非凡,而且有一大部分是外國客人。
老狗到訪會安的這天是星期四,照樣是滿滿的遊客。
臺灣的觀光業要怎麼樣才能達到有這麼多國際觀光客的程度呢?
相信越南會安吸引外國人來觀光的特點,
絕對不是只有物價較低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號而已。
而是有一些其他地方模仿不來的特色。


▶ 會安夜市
跨過橋到對岸的沙洲上,已經脫離古鎮的範圍,正式進入夜市所在地。道路兩旁都是小吃攤,賣的都是越南道地小吃。

老狗對於這些食物實在沒有嚐試的勇氣。
倒不是說不衛生的問題,而是敏感的腸胃很怕「水土不服」。
畢竟後面還有好幾天的行程要走。

個人覺得這種越南煎餅很好吃,但是多花點錢去餐廳吃吧!
可不想省小錢花大錢…


在夜市所在的沙洲上有不少餐廳,每家看起來都頗為精緻。

再往前走就是夜市的核心,道路較寛,兩旁都是攤販。

這一側有好多家掛滿燈籠的攤販,但他們可不是賣燈籠的,而是提供燈籠牆給遊客拍照的。

像這樣整片的燈籠牆,遠看是不是很漂亮?

借一位遊客當model來示範一下…


我們吃飽後從餐廳出來又經過這幾攤燈籠,一直都見到遊客來拍照。

好像老闆還會幫忙用客人的手機來拍,讓客人有美美的網美照可以帶回家去!
這又是另一種做生意的方式,賣的是佈景的巧思與個人的技巧。

夜市裡不是只有擺燈籠的攤位而已,還有很多其他的攤商。
老狗錄了一段影片來分享,可以看一看會安的夜市裡賣些什麼有趣的東西。
夜市裡賣吃的不用,衣服的也不少,還有就是紀念品店。

吃的當然還是看看就好。

紀念品的話,老狗家的小朋友比較有興趣。

很有趣的是同樣的東西,每家價格都不一樣,都可以試著殺殺價…



果汁攤,看價格可以大概推算出和臺灣的物價比例。
以臺北的寧夏夜市來比較的話,價格已經差不多。

女兒說這玩意兒比墾丁大街便宜多了,所以下手買了一個。
話說回來,買這有什麼用呀?

回過頭來看看老狗這一天吃的晚餐吧! 道地的越南菜,很好吃哦!
▶ 晚餐 — HOME Hoi An 餐廳
這家HOME Hoi An是老狗在網路上找到的越南家常菜餐廳。
除了販售家常菜之外,內外裝潢也以打著如同「會安的家」一般的溫馨為基調。
不論內外,都是以經典的「會安黃」舖陳。

內部有著經典「會安黃」與深棕色仿木造樓地板的天花板,以及高掛會安特色燈籠。
營造出讓客人有一種回到「在會安的家」的溫馨感受。

我們一進門就被帶到二樓的空位,整體的感受就像是在會安的老屋中用餐。
但實際上卻是新建的樓房。

服務人員送上菜單,看了一遍實在不知道要點什麼。
這時懂中文的服務人員適時出現,給了我們不少建議。
- 開胃菜、甜點與招牌菜
- 街邊小吃
- 美食介紹
- 主食
- 熱湯
- 甜點
靠著推薦,雜七雜八點了一堆,來看看有什麼好了!
魷魚乾沙拉,香菜加甜甜的魷魚乾,配上蝦餅和特殊醬料,很特殊的味覺衝擊!

特寫一下這份沙拉,裡面的生菜好像有九層塔和薄荷。

用不了多久就剩一半,口感佳,頗受歡迎。

越南春捲,在臺灣應該都看過,也都吃過吧?
但越南當地有著臺灣沒有的香辛植物,所以吃起來的口味也就不太一樣。

裡面有蝦有肉,還有不知名的香辛植物。

米紙包脆皮五花肉與生菜、米線。

這一套要自己動手,像這樣沾魚露吃。
味道很特別,但老實說,五花肉不夠肥,沒有臺灣本地產的豬肉好吃。
國外的豬大部分都餵食瘦肉精吧?

另外一組是炸魚肉,一樣用米紙包著,和生菜一起吃。

魚肉頗大一塊,分割成小塊後包著吃,口感和豬五花完全不同。

烤牛肉及配菜,看起來頗為豐盛,實則口味不錯。
只是這牛肉硬了點,口感不適合老狗。

特寫一下牛肉。老狗的感想是應該有餵瘦肉精…


雞肉炒飯,點來墊肚子用的。
不然每道菜都沒有澱粉,半夜很容易餓…

可是這道炒飯一樣很好吃,一樣有著臺灣吃不到的特殊香氣。

炒飯的配湯,就比較沒有記憶點了。

記得還點了一碗湯,不知是不是忙了吃,漏拍照片了…

吃飽飽下樓去,一樓空間是同樣的裝飾元素。

牆上掛著不少老照片,刻意營造懷舊感!

最後,這一餐吃了多少錢? VND1,445,850,折合臺幣約1,860。
要說便宜嗎?和在臺灣,四個人吃一桌家常菜差不多啦!
▶ 來遠橋(日本橋)夜景
吃飽後,陪家人逛過夜市,可以遠眺對岸的來遠橋。等會兒要走回到這裡,因為準備搭船放水燈去。

在秋盆河邊除了有小吃攤和遊船攤外,還有這些夜市設立的造景,給遊客拍照留念用的。

這座造景上還有年份,不怕日後看了照片,忘了是那年來會安的…


河岸的對面,一整排商家好像全是夜店、酒吧!
應該是西方遊客的最愛吧!

走回秋盆河上的橋,橋下同樣船來船往,甚至比白天更熱鬧。

來到會安,不留到晚上逛逛夜市與河岸,那就枉費這一番紙醉金迷的美景了!

晚上的來遠橋打上了燈光,比白天更漂亮了! 是遊客們爭相合照留念的背景。

老狗來到來遠橋前方架設的這座便栯上,可以完整的拍到橋的側面。
這座對越南而言帶有異國風情的橋,就這樣佇立在會安港邊好幾百年。
最後還成為越南貨幣上的圖騰,可說是十足的傳奇。

利用還沒去搭遊船前的空檔,走一遍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橋。
橋面入口上方有通廊。
通廊屋頂上的裝飾,要說是中式,又不完全是中式。
要說是日式,也不完全是日式。

現在在通廊左右兩側立柱,被貼上了以漢字撰寫的對聯。
- 左側
- 右側
走進橋廊下,會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狗的雕像。
因為橋在1595年完工,而那年是狗年。
- 左側
- 右側
然後還有兩面石碑,看了看內容,應該是功德碑。
碑上的年號與年份,當然就成為橋樑整修的年代佐證了。
- 左側
- 右側
廊道最高點有間小屋,內部有祀奉神明,門前有「來遠橋」匾。
進去裡面參觀一樣要有前面提到的參觀門票,所以就在外面看一看吧!
至於這位神明是何方神聖? 老狗看了看旁邊的對聯,應該是玄天上帝。
查了查網路資料,果然沒錯!

旁邊的圓形格窗,造型很有意思。

再往前走又看到左右各一面石碑,同樣是功德碑。
只是石碑上出現了西方文字,代表著隨著時代演進,西方文化已經進入越南社會中。
- 左側
- 右側
橋的另一頭兩側各有一座猴子雕像。
因為橋在1593年動工興建,那年是猴年。
- 左側
- 右側
過橋之後,對岸兩側的店面就少了許多,街道也冷清許多。

在古時候,橋的另一側是日本人聚居的地方。
後來日本鎖國後,日本人撤回國內,所以現今已經見不到日式建築。
不過還是有日本商社來到這裡設立了日本文化展示空間。

橋另一頭的橋廊立面,和剛剛那一面大致上相同,但是細部的裝飾有些差異。


兩側一樣被貼上以漢字撰寫的對聯。
只是這些字的用法挺奇怪的,應該是越南文借義使用吧?

已經到了預約搭船放水燈的時間,找klook的代表報到吧!
▶ 乘小船遊秋盆河放水燈
在會安搭船遊秋盆河及放水燈的行程,是老狗在出發前在klook上買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方這個連結:
會安懷河乘船 & 放水燈體驗
一次至少要買2人份,老狗和家人一共4位,買4份共$664。
花個幾百元可以搭船遊河,可以從河上欣賞兩岸夜色。
又能省去走路的力氣,個人認為挺划算。
在klook上買的船票要先到這間店面,找他們的駐地代表掃QR code。

然後這位代表就會帶著我們先去喝杯涼茶。

然後來到岸邊的這個站點,準備上船遊河了!

帶著剛剛拿到的水燈,登上小船出遊去。
一艘小船可以坐四個人,全程由船夫以人力划漿前行。
因此不會有機械動力的噪音及廢氣。
也因為是人力划漿,緩慢的移動速度正好可以好好感受會安夜景的絢麗。
下面這段紀錄影片的時間稍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著看。
跟著老狗的鏡頭一起欣賞秋盆河兩岸的多變夜景。
上船後會先經過剛剛走過的那座跨越秋盆河的人行橋。

兩側河岸有著各色商家,夜間有不少是酒吧。
在影片中不時會聽到嘶吼聲,那是來自店家的音樂,或許西方人特愛這一味吧…


人行橋上的這座燈飾很有趣,把來遠橋的造型元素給設計進去,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船緩慢的前行,和兩岸的熱鬧場景形成極大的對比。

坐在船上悠閒的欣賞岸邊與河上船燈、水燈所構成的夜景。

從這裡開始,陸陸續續見到飄浮在水面上的水燈。
水上有水燈、船上有船燈,岸上掛燈籠,頗為令人覺得奇幻不真實的場景。

對岸是古鎮的一部分,晚上同樣有不少店家營業中。

這裡的店家都是做觀光客生意的。
如果照時差來算的話,晚上8點多大概是歐美人士的白天時間,
生意熱絡非常正常。

不小心看到水燈聚集處。
據說當地有人負責收集遊客放進水裡的水燈,收集完後集中處理,不是任其流入大海。

個別水燈在水面上載浮載沉。
話說要沉,不太可能啦!

船家幫忙點火後,示意可以開始放水燈了。
先和船燈合影留念吧!

然後許個願望,讓它下水吧! 也希望願望真能實現。
放完水燈,船也調頭往回走了。
更多迎面而來的遊船,還有水上的水燈。

回程離古鎮這側岸邊較近,欣賞這一邊的夜景。

不小心看到鄰船的外國妹妹在使眼色,想說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船夫還提供幫忙拍美照的服務呀!
如果仔細看船夫手裡的手機影像,就會發現他們超會幫遊客拍照的!
如果有朋友也去會安玩,記得請船夫幫忙拍照。
當然也要記得給小費,畢竟這是額外的服務。

不止拍照,還會幫忙錄影。
果然每天做同樣的一件事,做久了就變成專家…


隨著小船慢慢的往回開,一路欣賞兩岸的夜景。


然後不小心發現火燒水燈…

在水上要能燒起來,應該是相互碰撞造成的吧!

回到了人行橋附近,遊船行程即將劃上句點。

剛剛拍照的船夫怎麼一路飇船回去呀? 跑到我們的前面去了…


人行橋上的遊人一樣多,整座會安古鎮就像是不夜城。

在對岸的造景,臨上岸前才看到。
滿滿的會安燈籠裝飾,非常絢麗…


▶ 會安古鎮 阮太學街(Nguyễn Thái Học)
搭完小船,放完水燈,是時候該回旅館休息了。老狗原本打算叫Grab,花點小錢,省去走路的力氣。
畢竟這天早上走了美山遺蹟,下午又從會安回憶度假村走過來,已經走了7, 8公里。
但是家中的年輕人還想逛逛古鎮買衣服,於是只好配合,
走古鎮中另一條與陳富街平行的阮太學街(Nguyễn Thái Học)回旅館去。
這條街道不若主要的陳富街熱鬧,顯得安靜許多,但是兩旁一樣有許多店面營業。
人潮較少,好走一些,可以看看下面這段紀錄影片。
這條街的兩旁一樣有許多餐廳、食肆、紀念品店。
但和陳富街不同的是建築物的特色。

這條街的服飾店比例似乎較高,走個幾步路就會看到賣衣服的。

建築物中,二層樓以上的洋樓建築比例高很多。
應該是較後期才沿著河岸開闢出來的街道。

甚至還有三層樓的華麗殖民地型式建築。
每層樓都有拱廊和陽台,非常漂亮。

這又是另一種型式的洋樓,把中式建築的特色「凹壽」融入其中。

像這樣有拱廊陽台的殖民地樣式建築,在這條街上為數不少。

當然也有和陳富街近似的中式民居建築。
但是建築的高度高了一些,像臺灣可以見到,有著「半樓仔」的街屋。

這很明顯就是華人的街屋造型,簡單的二層樓造型,外部有著隔熱用的陽台。


這家餐廳的外型就比較不一樣了,正面全部都是木門。

一路往下走,光是街屋的正立面造型就令人嘆為觀止。

整體而言,就是充滿殖民色彩與異國風情。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這些房子最早的主人應該都不是越南人。
極有可能是來這裡做生意之後就定居下來的華人。

因為「賺錢起大厝」是華人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有能力「起大厝」才能向親友說明自己的實力…

對了,這裡也有按摩店,招牌寫SPA的就是了。

在越南,以國旗當作裝飾品還挺常見到的。
應該說他們偏愛國旗上的紅色與黃色吧!


走到路口,老狗繼續欣賞轉角的街屋,家人們就自行去尋找想要買的衣服。







終於在這家店找到合適的。
老狗利用他們談價錢的空檔往內一看,竟然又看到漢字?
難不成老闆是華人,只是已經不會說中文了?

買完衣服,走出阮太學街,沿著河邊走回旅館去,看到這些華麗的遊船。

再往前在會安市場外,竟然還有另一區的攤販?
這裡已經不屬夜市,而是市場外圍了。
生意從白天做到晚上,也太辛苦了吧?

賣的東西當然都是紀念品類的。

還有像這種手工藝品類的。

這裡也有燈籠牆,拍照不用額外花錢…

不過光線的顏色不太對,拍不出那種懷舊的氣氛…


接上原路走回會安回憶度假村,從橋上可以遠眺遠方熱鬧的古鎮。
橋下則是成群的動力遊船,他們行走的範圍和我們搭的人力小船,在不同的區域行駛。

從橋上遠眺會安回憶度假村,這天晚上的行程已經結束。
但還要走一大段路才能回到旅館,真是累人呀!

最後,來分享這篇分享文中移動的路線,全程步行共4.6公里,挺累的…

雖然會安回憶度假村提供免費腳踏車出借,
但是越南的路況讓我們這群不了解在地潛規則的遊客心生畏懼。
還是辛苦一點,安步當車比較妥當,畢竟出外旅行首重平安回家…

會安除了古鎮之外,還有什麼好玩的呢?
請期待下一篇:
會安回憶秀、會安印象主題公園、迦南島水椰林簸箕船 — 2025年越南峴港、會安、美山、順化、巴拿山太陽世界六日歷史文化及遊樂園之旅 第二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