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第一次在日本自駕,同行的友人做了很多功課,租了一台當時在台灣已經不常見的mazda 5(Premacy),裝我們四個人的行李剛剛好,從岡山機場駕車出發隨即到新岡山港準備登船,在渡輪上感覺不到速度,看到海鷗貼著渡輪飛行好像靜止在半空中。
- 小豆島街景
- 小豆島街景
- 遠眺瀨戶內海
- 小豆島橄欖公園
- 小豆島街景
- 「石の島の石」(Stone Island’s Stone)
- 「石の島の石」(Stone Island’s Stone)
小豆島是這趟旅程的第一站。島上散落著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留下的裝置藝術,藝術季雖已結束,人潮卻少得令人心曠神怡。土庄港邊,韓國藝術家崔正化的《太陽的贈禮》,以橄欖葉編織而成的金色花環,象徵著小豆島的橄欖文化,每一片金色葉片上都刻著島上孩子的夢想。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Love in Shodoshima》,則以歌曲〈橄欖之歌〉為靈感,帶來溫暖的在地情感。藝術家 Julio Goya 的《自然の目〈大地から〉》,將古民房旁的兩株檜柏化為巨大的樹屋,枝幹向天伸展,根部深入大地,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共生的力量。
接著前往豊島。西澤立衛與內藤禮共同創作的「豊島美術館」,以水的意象詮釋場域。186 個小孔在地板上緩緩冒出水珠,隨著微風與地勢緩緩滾動。那是一種靜謐而震撼的體驗,彷彿建築本身正以生命在呼吸。
- 豊島街景
- 王文志《Love in Shodoshima》
- 王文志《Love in Shodoshima》
- 王文志《Love in Shodoshima》
- 王文志《Love in Shodoshima》
- 王文志《Love in Shodoshima》
- Nonoka餐廳
- 崔正化《太陽的贈禮》
- 崔正化《太陽的贈禮》
- 小豆島-豊島
- Kim Kyoung-Min《again...》
- 西澤立衛與內藤禮「豐島美術館」
- 西澤立衛與內藤禮「豐島美術館」
- 豐島美術館周邊馬路
- 西澤立衛與內藤禮「豐島美術館」
- 安部良《島廚房》
- 安部良《島廚房》
- 豊島貓
- 豊島
- 鹽田千春《遙遠的記憶》
- 鹽田千春《遙遠的記憶》
- 大竹伸朗《針工廠》
- 豊島雜貨店
犬島,面積僅 0.54 平方公里,卻擁有一座令我難以忘懷的美術館──犬島精煉所美術館。它的前身是 1909 年創立的煉銅廠,短短十年繁華後因銅價暴跌而衰落,留下遺址。建築師將這段歷史轉化為藝術,跳脫傳統「白盒子」式的展示,提出「第三世代美術館」的概念:作品、場域與建築互為對話。館內的展覽以三島由紀夫的《太陽與鐵》為靈感。觀者在漆黑的鏡面廊道凝望自身無盡的倒影,再進入以「英雄乾電池」命名的密室,柳幸典將三島生前的「松濤之家」解構重組,與犬島石材共構。最後,三島的文字化為黃銅立體字,靜靜矗立眼前。那是一種關於文化、歷史、污染與人性的無聲質問。
犬島的「家計畫」,則由長谷川祐子策劃,藝術家名和晃平、淺井裕介、荒神明香等人將作品散落於島上的聚落民居,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法國藝術家 Christian Boltanski 創建的「心臟音資料館」,自 2008 年起蒐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跳聲,2013 年於豊島設立。每一段心跳聲,都是生命存在的低語。唐櫃港的海濱,則有 Llobet & Pons 的籃球裝置藝術——六個不同高度的籃框,邀請人們無拘無束地投籃,不必計較勝負,只為享受當下。
- 豊島
- 心臟音資料館-豊島
- 心臟音資料館-豊島
- 正宗日本哆啦A夢?
- Llobet & Pons -無人勝出─多重籃框
- 島廚房-豊島
- 三分一博志、柳幸典、三島由紀夫 - 犬島精煉所
- 三分一博志、柳幸典、三島由紀夫 - 犬島精煉所
- 三分一博志、柳幸典、三島由紀夫 - 犬島精煉所
- 三分一博志、柳幸典、三島由紀夫 - 犬島精煉所
- 三分一博志、柳幸典、三島由紀夫 - 犬島精煉所
- Yusuke Asai、妹島和世- “Art House Project” Former site of a stonecutter's house /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Yesterday Like the Voices of Ancient Times
- Haruka Kojin、妹島和世-"Art House Project" S-Art House / "contact lens"
- Beatriz Milhazes、妹島和世-"Art House Project" A-Art House / "reflectwo"
- 犬島
- 妹島和世-中の谷東屋
- 半田正則、妹島和世-"Art House Project" C-Art House
- 犬島貓
- 犬島
- 犬島
- 犬島
旅程的最後來到直島。它被稱作「安藤之島」,是因為安藤忠雄在此留下多處建築作品。地中美術館,幾乎全然埋於地下,以自然光引導空間與作品的對話,邀人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安藤博物館,則將百年木造民房改造為展館,舊有木結構內嵌清水模牆,搭配優雅曲面屋頂,映照著光影與歷史的交織。李禹煥美術館,是藝術家與建築師的合作結晶,將作品、建築與海景融為一體,令人屏息。
走在直島的巷弄間,海風吹拂,空氣中帶著純樸氣息。忽然,廣為人知的草間彌生「黃南瓜」與「紅南瓜」便在海邊映入眼簾,那些鮮明的圓點,與島嶼的靜謐互相輝映。
這趟自駕旅程,從渡輪上的海鷗,到島嶼上的藝術與建築,從歷史遺跡到當代作品,每一刻都像是一次對自然、時間與文化的凝視。瀨戶內海的平靜,不只是眼前的景色,更是一種深深印在心裡的記憶。
- 安藤忠雄、李禹煥-李禹煥美術館
- 安藤忠雄、李禹煥-李禹煥美術館
- 安藤忠雄、李禹煥-李禹煥美術館
- 大竹伸朗-Shipyard Works: Cut Bow
- seaside gallery旁的碼頭-直島
- GEONET Naoshima
- George Rickey Three Squares Vertical Diagonal
- 直島
- 直島
- 草間彌生-「黃南瓜」
- 直島
- 安藤忠雄-倍樂生之屋海濱度假村
- 安藤忠雄-Benesse House Museum
- 安藤忠雄-Benesse House Museum
- SANAA-Naoshima Port Terminal
- 草間彌生-「紅南瓜」
- 大竹伸郎-直島錢湯「I♥湯」
- 直島巷弄
- 大竹伸郎-直島錢湯「I♥湯」
- 巧遇7-11保全護鈔
- 大竹伸郎-直島錢湯「I♥湯」
- 大竹伸郎-直島錢湯「I♥湯」
- 這幾天陪伴我們的Premacy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疫情開始擴散,回台灣不久後全球大亂。這趟旅程成為我們疫情前的最後一趟旅程。而這五年來,我一直以為早已整理好這些照片。直到幾個月前回頭檢視,才發現除了手機裡的片段,相機的照片都還靜靜躺在行動硬碟裡。當我重新整理那些影像時,才驚覺其中有些展品在 2020 年後已經撤展或拆除。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彷彿被提醒:有一部分的美好,永遠留在五年前的瀨戶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