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去上海出差, 有幾天自己的時間就想想北京周邊可以往那兒跑, 花個2~3天去秦皇島應該不錯, 有山, 有海, 有古蹟, 當然, 還有長城. 當地的打車師傅說秦皇島周邊有四處長城景區, 老龍頭, 山海關, 角山, 跟九門口. 老龍頭不用說是明長城的起點, 是長城入海處; 把山海關當作長城有一點點牽強, 不過的確長城是與山海關的城池連接著; 角山是從老龍頭之後, 長城所攀越的第一座山; 九門口應該是最有特色的長城景區, 除了跨越水域, 也有完整的長城地道遺蹟, 只是技術上不屬於河北秦皇島區, 已經進入遼寧省了.
我這回有去參觀的長城景區照順序是角山長城, 老龍頭跟天下第一關, 時間不夠充足去九門口, 就留著下回再去囉.
角山+老龍頭+天下第一關整個行程下來是一個完整的長城遊套餐, 角山提供了一小段爬長城的體驗, 老龍頭是個海濱的長城主題遊樂園, 山海關是具有豐富歷史地位的古城關口, 每個景點可能都太人工過度商業化了, 但是能夠促進當地旅遊經濟也沒什麼不好的.
進角山景區是純粹為了爬那一段長城, 角山並沒有公交車經過, 只能走路或是打車前往, 距離山海關火車站大約5~6公里, 如果用步行的至少要1小時, 難得出遠門當旅客, 就咬咬牙打了車上去, 黑車師傅跟我收了¥30, 因為角山遊客比較少, 可以感覺到黑車師傅不是怎樣想過去, 主要是可能接不到回程的遊客, 不管那麼多了, 如果打錶的話, 去角山單程應該在~¥15左右, 黑車也沒吃虧了.



角山長城距古城山海關北約3公里,系燕山餘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為大平頂,平廣可坐數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龍首戴角,故名。角山景點,主要有角山長城、敵臺、角山寺、瑞蓮捧日。角山是萬里長城從老龍頭起,越山海關,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 " 萬里長城第一山 " 。
角山長城建于明洪武初年,從山腳旱門關到大平頂共1536延長米。城牆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築,局部為城磚和長條石砌壘,角山長城的高度和寬度,有明顯的隨山就勢特點。這裏長城高度一般為7~10米 , 寬度平均4~5米。在山勢陡峭之處,也有利用山崖砌築的,可窄到2.7米寬。這些牆段,外側十分險峻,難於進攻;內側又十分低矮,便於登牆作戰。角山形勢險要,角山長城也險峻異常,這裏的長城,或低緩蜿蜒,或直入雲天,遠望如帶倒掛山巒,實為壯觀。古詩雲: " 自古盡道關城險,天險要隘在角山,長城倒掛高峰上,俯瞰關城在眼前。
角山景區集山、城、寺為一體。大門是仿明代城堡建築形式設計的,其造型像個“山”字。正額“角山長城”匾是原國務院副總理、中國長城學會會長黃華題寫的,背額“碧海雄峰”匾為當代詩人賀敬之的手筆。有詩雲:“自古盡道關城險,無險要隘在角山”,足以證明角山的險要。角山長城是明朝遼東鎮和薊鎮兩座軍事重鎮的界線,建有敵臺、戰台5座,關隘一座。站在角山最高峰大平頂上,極目遠眺,令人遙想到當年古戰場上鼓齊鳴、刀光劍影的壯闊場面。
角山深劾之有一座古樸雅臻的古寺——棲賢寺。明代書法家蕭顯、兵部左侍郎詹榮、監察禦史鄭己等都曾寄居于此,潛心求學,固而這裏被譽為“山海關文化的搖籃”,並修建了魁星閣。喜好古典文學的人可以到這裏感受一下蕭顯等當年寒窗苦讀的情景。
角山頂是觀日出的理想之處,在這裏可以看到“瑞蓮捧日”的壯觀景象。夏秋雨季遊覽棲賢寺,您也許會遇到“山寺巍峨逼太清,下方陰雨上方晴。階前俯視蛟龍鬥,檻外高懸日月明”的奇景。。“瑞蓮捧日”,“山寺雨晴”,“角山雲海”,“棲賢佛光”被稱為“角山四奇”。 (摘自於百度)
角山長城門票¥30, 本來去角山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 因為知道那裡就只開放一小段長城, 一共也就只有3個敵台, 而且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 這一類走馬看花的長城景區通常過度的修復, 完全失去了長城原有風味, 不過去了角山之後, 還覺得挺有意思的, 主要是有發現一些特色是在之前去過的長城景區沒看到的.
前半段的長城不出所料, 整理的不三不四的, 這一段城牆非常寬敞平緩, 在上面應該可以雙向開車了, 城牆上又是蓋了小賣店又是拍快照的商業行為, 實在是摧殘了這世界遺產. 但是後半段的長城就變的狹窄而陡峭, 雖然有在城牆上立了不少護欄, 還有鐵梯一類的, 但是完全是為了安全考量, 也可能這段長城地勢比較險峻的關係, 修建比較困難, 因此城牆與敵樓做比較小幅度的整修, 就可以看的到一些比較原始樣貌的痕跡. 只不過太多的遊客(老外與老中一樣多)在城牆上刻了名字留念, 這種行為真的很不道德.











發現這段長城的工藝與之前看過不同之處是第一, 城牆有凸出部位, 模樣像是現代的小型窗台/雨遮, 細看下來感覺應該不是裝飾作用, 而是強化垛牆的一種結構, 照理來說平滑的城牆上多出了這些橫向的凸出物, 是會幫助攻城牆的敵人更有立足著力的地方, 對於防守是不利的, 不過因為城牆對外的那一面基本上是山崖, 不可能有敵人爬的上來, 所以能夠讓垛牆更牢固的結構反而是更重要的.




個人又發現了第二個特點, 角山長城在海拔比較高的城牆與敵樓, 垛口下方的箭孔是特別的大, 通常看到的箭孔大約是可以伸一隻手臂進去的大小, 但是在角山確有看到一個頭都可以伸進去大小的箭孔, 甚至是整個人都可以穿過, 這也是很特別的, 通常孔越大, 對守軍的保護越小, 不過應該也是跟以上第一點的特色有關連, 因為城牆外是山崖, 不可能有敵人有辦法靠近城牆, 所以箭孔開大一些, 幫助守軍可以看遠一些, 看清楚一些.

注意到的第三項特點, 有坡度的城牆上垛口邊有許多水平的平台, 這絕對是可以幫助守軍站的更穩, 增加戰鬥力的工具, 垛牆也可以建的比較高大, 讓防衛力坐到更好. 平台是在其他長城上也有看到的, 不過就只建設在垛牆旁邊一階梯的方式倒是第一回看到.


角山2號樓是這裡最雄偉以及最險峻的一座, 想要攀登這座樓, 上下兩邊都需要爬牆邊垂直的鐵梯, 做這動作需要一些膽識, 不但城樓是大約3~4層樓高, 主要是這2號樓是建在山崖之上, 剛好風也不小, 完全是會給人在高山上攀岩的感受, 是有那麼一些刺激. 膽子沒那麼大的人, 旁邊是有比較平緩的鐵梯步道可以繞過城樓, 不過我看這一段繞道對於怕高的人心理也是很大的挑戰.





角山3號樓之後就被擋起來了, 再上去就是未修復的野長城了, 這裡長城會延續到長壽山的長城段, 看網上的資料是非常危險的一段, 有網友記錄走錯路下山崖時看到山友的衣物與白骨, 想想還真的是很可怕的. 我不是冒險一族, 但是到了長城不爬一小段原汁原味的野長城就真的對不起自己了, 有清楚的山間小徑可以順著野長城往上走向山頂, 一直走到的小徑開始比較不清楚之處拍了些紀念照就返回了, 我可不想變成另一堆白骨啊!





東邊的小山頭上有一座孤立的實心烽火台, 名為鎮虜台.

空氣好的時候, 站在角山長城是遠晀山海關古城全景最好的地點, 可惜這幾天雖然天氣晴朗, 但是可能是風沙大的原因, 視野都是霧茫茫的一片, 能見度很低.

老龍頭
老龍頭是明長城最東邊的起始點, 也是長城唯一的入海處, 第一座城樓就是建築在海水上, 很有看點.
去老龍頭的交通挺方便的, 在山海關火車站或是古城乘坐25路公交就可以到景區(10~15分鐘車程), 公交班次也相當的多, 5~10分鐘就會有一班車, 25路公交也可以一路坐回秦皇島市, 只是如果遇到塞車時段的話, 短短的10多公里路途花了我超過2小時. 如果要掌握時間, 我是建議坐火車從秦皇島過來山海關, 只要是事先看好班次買好票(每小時會有2~3班的火車可以搭), 坐火車只要花20分鐘左右.
老龍頭在八國聯軍入侵時已經遭毀壞, 現在的景區基本上都是重建仿古的建築, 或許看起來很山寨, 不過能夠重現之前輝煌過的情境, 還是個值得一遊的景點.
老龍頭是明長城薊鎮的東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濱海高地。之所以把這裡稱為“老龍頭”是因為人們把萬里長城比作一條巨龍,這條龍走過大漠,攀賀蘭、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飛馳,在遼西走廊上挽了個結,豎起了山海雄關,隨之引頸入海,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龍頭了。老龍頭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城北的角山長城,城東的威遠城構成犄角之勢,拱衛著山海關城。從明初洪武年間到明末崇禎年間的260餘年中,老龍頭不斷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長城內外成為一統,老龍頭從此失去了軍事防禦的作用,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光覽勝的佳境。自清朝開國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多次到過老龍頭,其中乾隆皇帝4次來此登樓觀海,留下了大量詩文墨寶。老龍頭上的“天開海嶽”碑,據傳為唐代遺碑,這四個字道出了“放眼天際,蒼茫一碧,天適地設”的絕妙景觀之神韻。 老龍頭是“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國家5A級景區。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湧、雲水蒼茫的大海,您可以盡覽“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雲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觀美景,產生無窮的遐想。(摘自於百度)
到老龍頭的重點就是那入海長城, 站在城牆斷點處吹著海風聽著海浪聲是獨一無二的長城體驗, 當然已經許久沒有站在長城上被一推遊客圍繞著的感覺了, 還好當天的人不算是太多, 還是可以悠哉的喬角度拍照留念.
山海關的景點價錢有點高, 我是買了3個景點的聯票(老龍頭+天下第一關+孟姜女廟)花了¥150, 老龍頭可能是比較好逛的景區, 天下第一關跟孟姜女廟感覺就沒那麼值得了.

在看到長城入海處之前, 會先經過長城的第一座閣樓澄海樓, 如果要上2樓看看的話, 還要再掏出¥2, 我覺得這種額外再收費的方式很讓人不舒服, 直接灌入景區門票比較合理, 如果出發點是為了要限制人數, 那就乾脆別開放參觀了.



以往退敵的主力, 現在瞄準垃圾桶打?

長城入海處.



長城唯一站立在海上的敵台, 靖鹵台.


從窗口跺口望外望是一片海景, 也是以往沒看過的獨特景觀.






老龍頭景區也是個海水浴場, 沙灘區維護的品質也挺好的, 夏天來玩玩水消消暑也是不錯的選擇.


城池重建期間也挖掘出一些遺蹟, 城牆朝內的瓮城結構是少見的.



還是不自覺的會朝著比較少遊客的地方逛, 是個古蹟就應該要有些蒼涼味才對味.


景區內重建與模擬了不少以往城池內的情景, 增加了一些可看性與教育性.





能夠餵食900人也太誇張了吧? 讓我老婆大人過來的話一個人就可以解決鍋裡的東西! 不過這鍋爐還真的是夠大!



沒進去八卦陣中試探, 也真的看到不少人就是走不出來, 然後賴皮用爬牆的方式出來的, 看起來八掛陣的確是有用途的.

在許多地方都品嚐過了茶湯, 想不到在這個觀光景點內碰上最好吃的一款, 價格也沒比較高, 真的是好吃! 老板人很樸實, 知道我要把茶湯當午餐, 就拼命的幫我加料好讓我吃飽些, 在大陸難得遇到的人情味.


只要是碰到什麼廟啊, 寺啊, 都是想辦法讓人掏腰包的把戲.

天下第一關 - 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位於山海關古城區內, 已經是當天最後的一個景點, 主要是為了看看那座主城樓而來的, 所以比較是走馬看花的心態在參觀.
山海關附近的連鎖快捷酒店可以接待外賓的好像不多(台胞被列為”外賓”不知是否是默認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所以安排住宿時是在10多公里外的秦皇島市區, 秦皇島市區往返山海關之間可以坐公交或是火車, 兩種方式我都嘗試過, 如果事先安排好行程與車票, 我是建議坐火車比較好, 主要是火車的車程固定在20分鐘左右, 如果坐公交車的話, 雖然班次相當多, 可是在路上要跑多久沒法掌握, 我從山海關坐公交回秦皇島市區正常應該在一小時之內的車程, 但是剛好碰到下班時段的塞車, 花了我將近2小時才到.
“天下第一關”即舉世聞名的歷史古城山海關,又稱“榆關”,在潼關城東約1500米處。北臨黃河天險,南依牛頭山源,用磚砌築高牆,是古潼關門戶。門外橫額書“第一關”,裏額書“金陡關”,字跡豐滿圓潤,蒼勁有力,均為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手筆。關隘當險而立,高原夾道,僅容單車,行走五裏,視力所及,一線青天。入關經第一寨,始見潼關東門。唐代詩人杜甫有“丈人視要處,窄路容單車,艱難奮長戢,萬古用一夫”的詩句,以贊其險。 天下第一關包括山海關城、東羅城以及“天下第一關”城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等。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築,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摘自於百度)
老實說天下第一關景區內沒什麼太特別的看頭, 主要就是看看幾座比較有名的城樓, 走走寬敞的城牆, 我去的那天空氣霧矇矇的, 站在城牆上也無法看清處遠景, 下次如果再跑去山海關的話, 花時間在古城區內好好逛逛應該是更有意思的.




小賣部外面養的Baby暹羅貓, 第一次親眼看到這品種, 好可愛喔! 那雙藍色的眼睛超級漂亮的.

往往是地面上的建築物會被入侵者破壞掉, 但是路面卻是可以僥倖保留下來, 這些大石塊的路面不知見證了歷史上的風風雨雨了.







走在山海關的城牆上有些類似走在西安的古城牆上, 非常的寬敞, 簡直是古代版的高架快速道路嗎.





山海關古城區的城牆還在逐步的修建中, 不過光是在城牆上下功夫是不夠的, 古城區內也該好好的規劃整修, 才能完整的重現山海關的風範.

在人多的景區總是會碰到有尿騷味的地方, 這樣的警示牌能有多大的用途?





=======================================
北京周邊長城遊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