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襯)廣東話代表傻瓜,容易被騙的人的同義詞,以前香港人到山頂看美景(就是現在改建的地方有一個涼亭),可以觀看香港美景,意思是從山上望下去,香港有很多傻瓜,容易被騙的人,所以這個觀景台,就叫老襯亭,現在香港人都是這個叫法。
山頂餐廳是老襯亭對面的一所獨立餐廳,以前很多電影都是在這裡拍的,60,70年代偶爾在這裡會看到明星呢!
另一個看到明星出沒的地方就是半島加啡座,不過現在應該看不到了,現在要在半島加啡座要等上一小時以上,70年代80年初是隨到隨有位置呢?
這次講一講很多台灣朋友來港對香港茶餐廳的疑惑,就是為什麼凍飲要加2蚊(加兩塊)的問題?
其實這是香港人做生意的技巧,茶餐廳本來就是一般平民飲食的地方,在60年代,香港只有冰室和餐廳之分,
冰室的牌照是不能明火,即是不能用火來煮食,只可以用電爐,而公仔麵類亦可以用電爐煮食,但如果炒東西,用電爐就不夠火力,所以要申請餐廳牌照(餐廳牌照要求比較高),而那個時候,制冰機不流行,並且人們對冰的接受習慣是冰花狀,所以一般冰室要在外面買一大塊冰,刨成冰花制作冷飲,所以冰某程度上是成本加大了,何況以前的冷飲杯是比現在的冷飲杯大足一倍,所以加錢是必須的,但為什麼不直接加在飲料上呢?
其實大家有留意,部份茶餐廳冷熱飲品是不同價位的,但問題是出現在配搭的套餐上,這就變成價格競爭問題了。
大家的快餐是30元/客,看起來平宜,但如果改成冷飲加2元,有些更可加這個那個,變成最後會變貴,但客人覺得平宜的情況,如本來油菜15元/碟,你叫某個套餐只加5元,客人感覺平宜,但生意又做大了一些,現在這種加來加去的技巧,香港那幾家連鎖快餐店發揮得淋漓盡至呢!
所以冷飲加錢的問題,除了歷史,說穿了是生意的技巧,亦是捕捉了客人的心理,即是受喝熱飲的人會認為自己省了2元才是重點,不過這種現象,香港人已經習慣,在我看台灣人的旅遊blog,很多都會奇怪這現象,我覺
得很有趣!
kallan wrote:
而那個時候,制冰機不流行,並且人們對冰的接受習慣是冰花狀,所以一般冰室要在外面買一大塊冰,刨成冰花制作冷飲
不是這樣吧
香港傳統的冰果室是在飲料放冰塊 沒刨成冰花
在茶餐廳或冰室點[什果冰]
出來的可能是一個玻璃杯裡面有罐頭水果丁跟碎冰塊的飲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