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的重點旅遊就是山高路遠坑深的 ... 西藏!當然,首發地就是--> 拉薩!這時不去,哪個猴年馬月還有時間?
聽到我想去拉薩的人都會問:拉薩很冷吧?
錯!拉薩不冷,今年春節那幾天拉薩還超過10度,拉薩日照強烈,日夜溫差大,海拔3650m,若坐飛機進來最好安排2~3天適應高原的環境,這裡氧氣含量只有平地的70%左右吧。
Day 1,10/28,成都到拉薩。
看!青藏高原+冰河!哈!已經沒有“康”了,現在已經沒有西康省了!


從成都搭西藏航空進藏,也只有西藏航空,空服員都是藏族姑娘,輪廓蠻深的,可惜不讓照相,肖像權吧。
出發前已做過些功課,藏區是個政治敏感的地方,機場與火車站到處都有武警,若他發覺你的相機“疑似”有入鏡他們,這些武警會“很客氣”的要求看相機裡的相片,有入鏡的話會要求刪掉!不過這趟來時倒沒在機場看到很多武警,加上一下飛機馬上就覺得胸口被壓住!又背了個65升背包,手上還有個35升小包,照什麼?後面13天還有許多大山大水等著呢!
出機場後進市區的高速路,也要開一個小時左右吧,路況超好的。

酒店附近,這裡的市容與其他大陸城市沒有什麼不同,就有些酒店有濃厚的藏族風情,可惜我們住的沒有,不過熱水,房間大小都還ok。

這間一進大廳就感覺到有濃濃的藏族風情,可惜...,師傅帶錯了,不是住這。

最近的景點,布達拉宮,這是個地標,怎麼可能錯過?從酒店走過去很近,順便想說安步當車的適應高原缺氧的環境,但後來看到“高原胺”的包裝上寫說,初入高原要先當36小時的“廢人”,連興奮聊天與大笑都盡量避免,這...,後來的經驗是應該沒這麼嚴重,常做有氧運動生活作息正常的人其實會適應得很快,但非健身房的肌肉訓練,那反而會讓身體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氧氣說,所以肌肉男進高原可能反而比女孩子還要有嚴重的高山症狀!
這是在布宮對面的“藥王山”拍的,網路上的經典位置,也沒別的高點了,就這裡,說是山,實際只是個小石頭山,上面應該是廣播站,只能到半山腰。

可惜下午天氣不好,高原天氣變化很大,看不到藍藍的天,等明天吧!
這是從布宮對面的“解放碑”廣場看的布宮,解放碑?沒錯,大陸許多大城市都有解放碑!西藏當年是和平解放的,那時是沒流血,但以後 ...。

布宮看完我們沿著大街走,沿途都是商店,就與一般城市無異,來異地就是要深入大街小巷了解當地異族風情。所以走了一段大街,馬上鑽入小巷,雖是抱著謙遜好奇的心,但還是有些擔心當地藏人對兩個外來游客的冒失不以為然…。藏式公寓,窗沿有藏式雕花,其它倒與城市的公寓差距不大。

鉆進一個藏式小區,有點像是個大型的四合院,與一位藏族大媽擦身而過,輕輕的彎腰點頭講了一句“扎西德勒”,她也微笑的回覆“扎西德勒”,看來當地人對冒失的遊客大概也見怪不怪了。

小區內還有一個殘破的小廟,“喜德林(寺?)“ 還是被政府保護的文物,可能日后會被翻新吧。這間廢墟是有來頭的,還與解放前后國共鬥爭扯得上關系,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看。

又逛到一個小寺廟,“策門林寺”,隱藏在藏式小區內的藏廟,原以為只是藏族傳統 ”一村一寺“的小廟,剛百度了一下!!這個廟也頗有來頭的。拉薩有四大林與五座攝政寺院,策門林為其中一林(林,藏文意思為”洲“),也是其中一座攝政寺院。

攝政寺院:達賴喇嘛圓寂後,下一世達賴喇嘛要到18歲才能執政,所以每一轉世達賴喇嘛之間都有18年的空窗期,這段時間就由攝政寺院高僧與活佛輔助執政。策門林寺,民居與寺院已混在一起。我想是因為14世達賴喇嘛流亡,這里政府是用“中央指派”方式取代“靈童轉世” ,所以自然傳統攝政寺院就沒有功能了!現任班禪喇嘛就是如此產生的。
我們找了間藏式傳統茶館…。

里面有些陰暗,調整光圈後才是這樣。進去時我們兩位反而被當地人觀光,看來觀光客來光顧的機會應該不多吧。我們點了一壺酥油茶與甜茶,甜茶與奶茶沒什么不同,酥油茶比較難以下咽,牛油味太重。

去年與前年四川藏區都有僧人自焚事件,為此前年開始就限制外賓由四川進藏,不然原來的規劃是由成都開車到拉薩,這樣陸路爬升,人也比較能適應高原環境。去年,幾個法國人在珠峰大本營把雪山獅子旗(藏獨旗幟)拉開照了幾張相,用網路傳出去(應該是FB,twitter 等),為此管制得更嚴。
僧人自焚?聽起來很恐怖說,但我們在拉薩遇到的藏人都很淳樸,很有禮貌,也很悠閑,我想一部分原因是大陸政府在政治上高壓,但經濟與民生上盡量滿足藏族同胞所需,高壓兼懷柔。在拉薩做生意的都是外來的四川人,藏人即使有開店的大概也都是對藏族同胞,就像茶館生意。所以在拉薩旅游應該是個相對安全的地方,但不代表其他藏區也安全,各位可以上網查“魏茵事件”,一個年輕的女驢友在四川稻城遇害。出門在外,尤其是荒郊野嶺,還是要小心點。
Day 2,10/29,布達拉宮:
“布達拉”,梵語發音,與臺灣熟悉的“普陀”同意,意指觀世音菩薩居住之島,公元631年藏王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現今的規模是後世一直在修建才成今日的規模。
從五世達賴喇嘛(現在80幾歲流亡印度的是十四世)開始布宮就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就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布宮主題分紅宮與白宮,從外墻顏色即可輕易區別。紅宮主要是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殿與佛殿。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也就是解放前西藏政務辦公所在。
布達拉宮簡單的講是“宮殿”不是寺廟,不過各地來拉薩朝圣的藏人還是會對布宮磕頭禮拜,現在已變成博物館了,由拉薩政府“專業”管理。
第二天!哇!超藍的藍天,這才是“日光之城”。

第二天已預約去布宮,這是有人數限制的,票也要預先買。
雖然不高,但初入高原爬這幾個階梯還是很喘。

從布宮鳥瞰拉薩市區,中間那就是解放碑。


我們在門口請了位藏族青年解說員,300元,講得是頭頭是道,最後還向我們傳教,宣揚佛法的好處,有意思。剛開始時,他看了下我們說:你們應該不是大陸人吧?我:我們是台灣來的。他說:喔!看就不像是內地的暴發戶。哈!
個人的經驗,要看人文的東西,花點小錢請專人解說是很值得的,不然走馬看花真的感覺不到這些人文歷史的深度與背後的意義,當時聽的是頭頭是道,但...現在也忘了!
這裡再進去就不能照相了!

下山時...

請解說員去當地茶館喝個茶聊聊天,再去大昭寺,這是大昭寺的前廣場,都是來自各地藏區頂禮膜拜的,手上還有計數器,要拜到“一定的”次數。
大昭寺,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吧?問這個問題實在是有點...那個,簡述下大昭寺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傳入中國的佛教可分為三支:
1.由古印度經西域到中原的漢傳佛教。
2.由南印度經海路到華南的南傳佛教。
3.公元七世紀西藏藏王松贊干布由印度引進藏傳佛教。
我們中學歷史課本講的“吐蕃”就是藏族的祖先,散布在青藏高原,川,滇,甘,寧夏一代。
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一統西藏,建立吐蕃奴隸制政權。有鑒于當時西藏無文字,因此派大臣至印度學習梵文與佛經乃創造藏文。
後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與大唐的文成公主,而這兩位公主分別帶來釋迦牟尼八歲與十二歲的等身金尊,當時就修建了大昭寺與小昭寺來供奉之。不過現今的大昭寺是供奉釋迦牟尼十二歲的金身。
就因為大昭寺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的等身金身,所以對藏胞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從川藏各地磕長頭到拉薩的就是要到大昭寺朝聖,而不是布達拉宮。所以在藏胞心中一直認為“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薩城”。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築的典範 。

由大昭寺遠眺布達拉宮。

Day 3,10/30,拉薩to日喀則 -->珠峰大本營:
在拉薩晃了一日,今天一早就開拔拉車到日喀則,向第一個主要景點“珠峰大本營”邁進。
早上約9點出發,行程安排得并不緊湊,每天都是睡到7點多吃得飽飽的出發。
今天可看到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的羊卓雍錯,這也是行程中的一個重點,還真有點小興奮,而且行程中的海拔高度也突破個人的歷史高度,4430m,當然,搭飛機除外!
剛出拉薩沒多久。

施工中的拉日鐵路橋墩。

西藏旅游會限制行車時速,有關卡登記你出發時間,限制你到下一關卡的時間,用意良好,但有些落伍。
師傅小林是四川人,因當地政府擔心藏人師傅在跑珠峰路上趁機經樟木越境尼泊爾跑去投奔達賴喇嘛,所以藏人師傅的邊境證比較難辦下來,開車到珠峰大本營的師傅多半是漢人,不過小林曬得與當地人一般黑。

關卡旁邊的山景,剛入高原,覺得每個地方都是美景

已變色的青楊木。

路旁的山景。

現已開始爬高,此處海拔約4150m,在一處荒廢的水葬臺照照相。水葬,藏人的傳統葬禮之一,不同于天葬,多半是橫死(病死,瘟疫…)的藏人處理方式。

這水葬臺剛好位于一河道轉彎處,視野蠻遼闊的。還有攤販,所以若各位有機會自駕出游,看到路邊有攤販的地方應該就是景點了,當然這些小景點旅游書上是不會寫的。

在另一個開闊地停下來,欣賞一下雅魯藏布江的沖積平原,此時海拔已在4500m左右了。可惜遠方的雪山被水氣遮蓋住,不然景色會更壯觀。

山路開始呈之字形爬高,地型也從河谷平原變成山地,此處海拔在4700m。

再前行20分鐘,海拔已接近4800,大地披上了銀色外衣。

羊卓雍錯簡稱羊湖,湖面海拔4441m,從公路過來要翻越海拔高5030m的崗巴拉山山口。
羊卓雍措的命名:藏語音“羊”指上面;“卓”指牧场;“雍”指碧玉;“措”就是湖。就是”上面牧場的碧玉之湖“。
羊湖之所以為聖湖,也是因為其與達賴喇嘛圓寂後需要找轉世靈童的標準作業程序有關。

遠方的乃欽康桑雪山,雖不是海拔8000m的高山,但已很明顯的突出群山很多!

我們希望能登高更望遠,從路旁往上看,就一個山頭嗎,上去了應該會有更好的view,結果都是上去了會看到更多更高的山頭擋住你的視野,”望山跑死馬“就是这个意思!
惨的是,因在海拔约4700m處爬高,第一次高山症狀這时開始發作,很多人會想知道發作時的感覺,就像三魂七魄個少了一魂兩魄的感覺,很難受,沒食欲,恍恍惚惚的。

看完山景,再欣賞湖景,這個藍真的是藍得很不真實,應該是礦物質影響的吧!

另一頭的景色就不一樣。

下到湖邊了,滿地的瑪尼堆,我同學正在污染水源!名山大川,除了足跡,有些東西不得已一定要留下,沒辦法,不要留下垃圾就好了!

到湖邊看到的湖水就沒那么藍了!

大家可以參照一下這個羊湖的衛星圖,公路只經過北部湖邊一部分,實際上羊湖本體大部分都是藏在崇山中,若不是步行轉山是無法看到羊湖的其他地方,相信其他地方也是渺無人煙的。西藏太大了,太多絕色美景等著被公開!

浪卡子縣,荒涼一片,沒幾間餐館,我們在這用午餐。我這時高反最嚴重,根本沒食欲,只能啃個蘋果。

卡諾拉冰川,可惜當時我是在半昏迷狀態,就下車照照相,不然應該還是會不知死活的爬上去!
卡諾拉冰川是乃欽康桑雪山的一部分,位于西藏浪卡子縣與江孜縣的交界处。公路通過的地方海拔是5045米,這裡應該是此行程第一個高過5000m的地方。

過了冰川開始下坡,會感覺舒服些,經過一個小水庫,叫滿拉水庫!


江孜縣宗山古堡,這個古堡可以提一下!1904年,一個集探險家,軍人,地理學家多重身份的英國人帶著近萬名英軍進攻江孜縣,西藏地方政府與十三世達賴喇嘛下令西藏軍民全力抵抗,江孜境內所有男丁被緊急征召保家抗英。他們在宗山堡上筑起炮臺,用土炮,土槍,冷兵器與英軍血戰。浴血抵抗一個多月,英軍用大炮轟宗山堡炮臺,彈藥庫被擊中爆炸,古堡內藏民仍用石頭拼死抵抗三天三夜。宗山堡失守後,不愿被俘的全部跳崖身亡。江孜縣民間相傳,500年前江孜人想模仿一座布達拉宮,到拉薩的工匠拿不到藍圖,就塑了布達拉宮的模型回來,結果模型運回江孜時早已變形,所以現在的宗山堡與布宮外型相去甚遠。有上述的歷史是應該去看看的,門票又便宜,可惜當時仍因高反在半夢半醒之間,無法爬高,就算了,可惜!

白居寺:
白居寺是十五世纪初始建,是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噶當派、格鲁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間寺廟。她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建于1427年,寺里都是古董級的壁畫,唐卡等。寺內還有一個”十萬佛塔“建筑,九層高,77間佛殿,共有十萬余尊佛像。

十萬佛塔。

主殿。



繼續往日喀則前進,路邊秋收的景色。

路邊無所不在的電線實在是很破壞畫面的東西,318國道上隨便取都是景,但就是這電線討厭!

Day 4,10/31,日喀則 to 定日 --> 續前進珠峰大本營:
從日喀則出發前先參觀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寺院,明朝就已修建。寺內有歷代班禪的舍利肉身靈塔,所以也是個很有歷史與地位的寺院。
西藏是和平解放的,解放戰爭時沒有被破壞,抗戰時因山高路遠坑深,日本軍隊也鞭長莫及,就文革時有被破壞,但程度如何?各位看倌有興趣的可多去查查,硬體方面可能還好,文物法器…等就被損毀的很多了,藏廟里大致都是維持歷代修建的原樣。有信奉藏傳佛教的朋友當然要多禮拜禮拜,一般游客我是建議選幾個代表性意義的寺院看看,并請人講解與多問些問題就不虛此行了,不太需要每個重要寺院都去參觀。
寺廟外觀,建在緩坡上。

寺內一景。

扎什倫布寺為四世班禪之后的的駐扎地,與位于拉薩的:色拉寺,甘丹寺與哲蚌寺合稱為格魯派的四大寺院,拉薩那三個寺院這次我們并沒參觀。

排隊進入膜拜的藏族同胞絡繹不絕。

扎什倫布寺還有一個特點,里面供奉一位“強巴佛”大銅像,就是彌勒佛,在藏傳佛教里是掌管未來的未來佛。強巴佛像高26m,蹲坐在高3.8m的蓮花寶座上,在殿內看起來真的是很壯觀。

我們還是請了位藏族導覽員替我們講解,也是憤青一位。與他聊聊才知道 iphone 是唯一有藏文輸入的手機,所以許多藏族同胞都使用 iphone,即使價位很高!

又開始翻山越嶺了。

路邊放羊的綿羊與犛牛。

比較一下幾年前去過的川西(稻城與亞丁)就會發覺西藏高山的植被很少,與川西林木茂盛有蠻大的區別,不過荒涼也有荒涼的美。

Toyota陸地巡航。大家都認為德國車堅固耐用,老美的Jeep 是四輪傳動的經典車型,殊不知在川藏路上跑的都是Toyota的Land Crusier 或 Prado,這兩款是H型大樑,分時四輪傳動,就是專跑“搓板路“的。

路邊的房子應該是政府蓋給牧民的,但都沒人居住。

牧民與羊群,試著與他們聊幾句,但他們只聽的懂”扎西德勒“。

一個經驗與大家分享。
我們會在路邊停下來除了想紀錄美景外,當然就是要留下一些養分給這片土地。各位不要想說,到城鎮時再找洗手間,川藏沿線城鎮商店的廁所我敢保證你看了就蹲不下去,蹲下去可能也排不出來,比較起來在馬路邊解放絕對是五星級酒店洗手間的享受,清風拂面又通風良好,但,當然要自備衛生紙。
問題來了,像在這種沒什么植被的荒郊野外要唱山歌真的是有些困難,找不到遮蔽處,男的好解決,女孩子真的就辛苦多了!總不能往山上跑個15分鐘(蹲下去時從路邊看過去就像塊石頭)再走回來?所以網路上建議女孩子要帶傘!我在一篇游記有看到張相片,一位女性驢友的大背包上插了把還不小的傘,非折疊的,想必是此目的,記得那是往冰川的途中照的,而且是步行,所以不是第一次進山的都市人,應該是很有經驗的女性背包客!

5000公里,夠遠了,318國道是從上海人民廣場起到樟木鎮!

荒凉一片。

大西部的fu。

山脚下的藏寨。

薩迦縣城,吃個午飯再逛薩迦寺。

薩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已建立900多年,北宋時建立迄今。薩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薩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薩的白色和象征金剛手菩薩的青色来涂抹寺墻,所以薩迦派又俗稱為”花教“。

這張可以很明顯看出建筑外墻顏色的區別,說是青色,但看起來像鐵灰色。

藏狗,有些獒犬的影子。

寺內構工,問了下,都是自願出力的。

參觀完薩迦寺,繼續往定日前進。看!破紀錄的高度,加措拉山啞口,這個高度氧氣比例不到平地的一半了。是我們整個行程最高的地方。從這塊石碑可以看得出大家都很希望把名字留在石碑上,其實不用急著刻在這,自己刻又不好看!總有一天有專門的石碑刻上這些朋友的名字!而且是大字!

山頂風超大的,下車3分鐘手就凍僵了。


這是我兩次川藏行看過最壯觀的經幡“叢林”。

我與同伴都花了點錢買了經幡寫上家人姓名綁在那祈福。是一位約13, 4 歲的藏族小女生一直推銷,說真的,在當時我若待個30分鐘應該就變冰棒了,但她們卻是天天在那種地方討生活…。

看到世界屋脊了!與珠峰第一次的接觸,洛子峰也隱約可見!洛子峰就是珠峰前方看起來比較小的山峰,世界第4高峰。

到了,定日縣城外,飢寒交迫,趕快找個地方吃飯!

定日住宿狀況並不好,室內暖氣因電壓不足無法開機,電毯勉強有些溫度但還不夠暖被,身體沒先弄暖就上床,可能也是太興奮,徹夜未眠,第二次高原反應又發作!
Day 5,11/01,珠峰大本營。
這兩個星期的行程,前半段的高潮就是大本營,踏上世界屋脊觀賞世界第一高峰,要不興奮也難!
簡單介紹下“世界屋脊”:
海拔8000m以上高山共14座,但只有1座(老幺,排名14)“完全”在中國境內,叫希夏邦瑪峰,在往阿里的途中可以盡情的欣賞,途中師傅胡亂指了下那個方位,太遠了,也不知是不是。
珠峰與其它兩座8000m以上的山都是國界山,部分在中國境內。所以稱得上在中國境內的就四座。
前幾名高山依序:
No2:K2峰,就是喬戈里峰,地處偏遠,緯度又高,攀登難度最大也是最危險的,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殺人峰”。攀登與死亡比率,7:1.。
No3:干城章嘉峰,是印度與尼泊爾的界山,傳說中 “雪人”常出現在其山麓。
No4:洛子峰,從大本營的角度觀察就在珠峰旁稍低的山峰。
No5:卓奧友峰,從定日出發的路上可以看見。
雖然是珠峰大本營,但海拔並非此行最高處,大約在5150m左右。
天還沒亮就出發,沒有熱的早餐,店家都沒開,就在檢查站吃個八寶粥,啃幾塊巧克力。地陪小張因導游證過期不能跟車,就由師傅小林兼導游。開過一個山口天剛亮,喜馬拉雅群峰現身:




右側的可能是西夏邦馬峰,14坐8000m高山的老么:

後面的盤山公路應該不止九彎十八拐:

接著是更荒涼的景色,今天行程最低海拔也有4200m,所以植被只剩草叢,連灌木都沒。

再荒涼還是有住家,可能是牧民,夏天時來這放牧:

沿途都是一輩子從未見過的荒涼景色,因高原反應,實在是沒有精神,恍恍惚惚的,實在可惜沒有照太多的相片。
哈!恍惚中聽到師傅講“到了”!
就是這,珠峰大本營,右手邊是絨布寺賓館,說是“賓館”,但那種城市裡賓館享受是不用奢求了,簡單的講就是民居啦!假如想看珠峰日出日落的“日照金山”或“珠峰曉月”那就一定要住這,不然旺季時也有很多藏民的帳篷。海拔5100m,我猜多數遊客要睡著都有困難。
絨布寺在賓館對面的山腰上,不需爬多高,但當時的身體狀況根本不會去爬,連相片也忘了拍,有些遺憾,算是個蠻特別的寺院。絨布寺是紅教喇嘛所建,藏傳佛教坐落點海拔最高的寺院,是僧尼混居寺。因距珠峰頂才20km,現已變成由珠峰北麓攻頂的大本營。

這就是賓館全景:


哈!珠穆朗瑪峰,鏡頭拉近點,此景只應天上有,沒想到親身經歷了!加上那片小小的旗云!

這張是我以後常拿出來show的相片,身邊不論是大陸或台灣的朋友,我還真的是第一個與珠峰合影的人。

再往上走2km,就旁邊多了條冰河,觀賞珠峰已沒什麼區別了。
我的老同學,完全沒有受高原反應的影響,中午還克了碗康師傅泡麵。

實際在那邊看到的是這樣的景色,珠峰還是有段距離,遠鏡頭拉過來才比較壯觀:

有人在污染水源:

那天看到下車的遊客就我們兩個,在大陸的大假日,遊客多到像餓鬼出籠,我們是運氣好,抓到淡季的尾巴,又沒有遇到大雪封山,所以若沒有高原反應,真的是應該待久點。

荒涼。

原路回去,世界屋脊的fu與上午的看起來不一樣。

像是到了另一個星球。


原來行程是珠峰大本營待到下午,定日再住一天,但考慮定日住宿環境差,且高原反應很難受,實在也待不了太久,乃決定直接回日喀則!
柏油路面,代表離開定日往日喀則途中了。

前段旅遊高潮結束,可惜在大本營因高反沒能盡興的爬上爬下照相,下次再來時真的不知何時了!
Day 4,11/02,日喀則回拉薩。
今日行程比較悠閑,目的地就是回拉薩,但與去程不一樣,沒有經過羊卓雍錯。所以就睡得好好的,吃得飽飽的再出發。沿途沒有特別的風景點,都是藏式田園牧場風光。
公路沿著雅魯藏布走。沒什麼特別讓人驚豔的景點,天氣轉陰天,我們運氣不錯。



雅魯藏布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北麓冰川,橫貫西藏南部,穿過國境後與恒河相會,中國第五大河。
離開平原要進入峽谷地形,但這不是所謂最後祕境”雅魯藏布大峽谷“,差遠了,那是在更下游。


離開峽谷地形,新的路基一直與公路平行,可能是拉日鐵路的路基。

我們決定爬上去看看...。
公路路基的另一旁是牧場。


山腳下的藏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