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之前不知道聽誰說過,每一個到北京來的外地遊客,第一個想到訪的景點大概就是『故宮、長城、頤和園』。其實這不一定是每個人的想法啦,畢竟我來到這一年,故宮還沒去過,長城爬了三段,頤和園也老是聽過而已。不過七月底親戚來北京自助遊,讓我幫忙規劃行程,這第一個想到的還真的就是故宮、長城跟頤和園。我不是敷衍啦,只是好像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這幾個點,呵呵。

不過說實話,暑假來北京旅遊實在不是好的主義,一來天氣熱,二來正是旅遊旺季,從中國各省來的遊客絕對把這些知名景點全部擠暴。因此故宮,我們只到天安們廣場前晃過拍照留念就離開了(光看到排隊等著進入故宮的人潮親戚就打退堂鼓),長城安排的是去之前跟大家分享過的慕田峪長城,接下來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也是第一次到訪的頤和園吧!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建於西元1750年。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燬,到1886年,清政府又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該死),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是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到西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頤和園是清朝末期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中國近代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在此地發生。頤和園的官網由此進入

這次旅遊的路線是直接搭乘地鐵4號線到北宮門站下車,就直達頤和園的北宮門。頤和園共有頤和園東宮門、
北宮門、新建宮門以及西門四個入口,不同的入口會有不同的建議遊覽路線。至於自由行的朋友想到頤和園旅遊,可以參考一下長假自助遊~i9000帶你遊北京這篇分享裡面一些軟體來輔助規劃行程。

一樣,進入前先買票。北京這邊的旅遊景點都是一隻牛扒多層皮模式,進入園區要門票,裡面著名的景點部分也都要另外購票,為了省事,還是直接買套票好了,套票的費用是60元人民幣,相當台幣約300元。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先跟大家說明一下,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跟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與蘇州的留園併稱為中國四大林園。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應該算是重修建後最完整吧,畢竟被燒毀了兩次)。頤和園景區規模極大,佔地面積約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建築。如果要一個個景點都詳細探索完畢,估計約要花費3-4天的時間,我們這種老人家級的3小時閒晃行程,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的景區,其實很值得花時間慢慢瀏覽。

頤和園北宮門入口,這算是後門嗎?大多數的旅行團都會帶領大家從東宮門進入。其實可以發現,在暑假期間,早上九點不到後門都一堆人了。等我們繞道東宮門的時候人更是多到可謂擁擠的地步,暑假真的不是來北京旅遊的好時間。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網路上找到從北宮門進入適合的旅遊路線,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們因為有兩位長輩,加上我自己又是個軟腳蝦,所以直接就挑選了第三條路線,等暑假過後秋高氣爽的時節,在找一天好好去頤和園晃晃,到時候再來跟大家分享。
1、 北宮門—蘇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閣—排雲殿—長廊—石舫—乘船至南湖島—十七孔橋—銅牛—昆明湖東堤—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德和園—仁壽殿—東宮門。(約3小時行程)
2、 北宮門—蘇州街—澹寧堂—諧趣園—仁壽殿—德和園—玉瀾堂、宜芸館—文昌院—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石舫—耕織圖景區—如意門。(約2.5小時行程)
3、 北宮門—蘇州街—石舫—長廊—排雲殿—佛香閣—樂壽堂—德和園—文昌院—仁壽殿—東宮門。(約2小時行程)


剛進北宮門就可以看到左手邊有自動導覽機的租借處,其實入口就有一堆的當地民眾在當收費導遊。不過說真的,我沒有看到正妹,所以花不下那個導覽的錢.....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從北宮門進入,會先掛過一座拱橋,下方就是著名的景區蘇州街,如果沒有購買套票的話,想要下去蘇州街仔細觀賞得要另外付費購票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九點不到,後門這已經是有大量的遊客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從橋上俯瞰蘇州街的景色,蘇州街是頤和園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鄉蘇州所建的買賣街。在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舖,例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等,當時店舖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所扮,皇帝上門消費時時才開門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舖在1860年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焚燬,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有沒有覺得蘇州街這邊的景色很眼熟?後來頤和園繞越久,越有似曾相似的感覺,想想才恍然大悟。很多拍攝清朝時代的連續劇都在這邊取景拍攝,所以當然眼熟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走過拱橋,穿過華麗的牌坊,往北宮門後的下一個景點前進。其實這邊路線有點錯誤,我們疏忽了牌坊右側那邊就是蘇州街的入口,後來還繞了一圈才又繞回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到頤和園遊覽的這天天氣真的很糟,陰雨天氣加上霧氣,視線一整個不佳,不過也因此多了一分朦朧的感覺。在兩側樹蔭遮蔽的視野中,前方出現了一座橘黃色主體的雄偉建築,驚喜之餘,讓我們加快腳步往前進。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穿過樹林,整座建築就呈現在眼前了!這個是頤和園萬壽山後山著名的景點之一~四大部洲。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後山中部,是乾隆年間興建的藏式宗教建築群,一八六〇年遭英法聯軍焚燬,現在的建築群則是一九八〇年按原樣修建。四大部洲佔地約兩萬平方公尺,前有須彌靈境(現改為平台),兩側有3公尺高的經幢,後有寺廟群主體建築香岩宗印之閣。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四大部洲的名稱由來是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周圍並且有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緻,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台殿,一個代表月台,一個代表日台,象徵著日月環繞佛身諧趣園。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利用i9000的一掃全景拍攝一下四大部洲這邊的全景瀏覽,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前面這塊廣場的遼闊與建築的雄偉。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點選連結觀看原圖

前面提到的喇嘛塔,代表的是佛經中四智的意涵。藏式的建築風格搭配中式的黃色琉璃瓦,這種中藏融合的建築風格在清朝宗教建築中似乎是很常見的。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由於四大部洲依著萬壽山的山勢而建,如果穿過四大部洲直通東宮門勢必是硬戰一場。我們這群老弱殘兵,決定依照水往低處流的定律,繞回剛剛錯過的蘇州街。兜了一圈回到牌坊下的蘇州街入口,讓我們享受一下皇帝老兒當年的特權,在北京這北方都市體驗蘇州江南綺麗的水都風光吧!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這就是剛剛前面經過的拱橋,在蘇州街的水面倒影,另有一種不同的美景。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蘇州街,原稱買賣街,是乾隆時仿江南水鄉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后逛市遊覽的的一條水街(皇家御用夜市?)。一八六〇被英法聯軍焚燬,一九九〇年在遺址上復建,街全長約三百餘公尺,沿岸設有茶館、酒樓、藥房、錢莊、帽店、手飾鋪、點心鋪等六十多個鋪面,目前店鋪照樣都有營業,賣的當然就都是紀念品啦。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蘇州街隔著蘇州河一水兩街,沿岸作市,共設各式鋪面64座,牌樓(坊)14座,小橋8座。兩岸茶館、酒樓、錢莊、藥店、當鋪、綢布店、印書局等應有盡有、多姿多彩,也是目前中國歷代宮辦市場僅存下來的地方。清漪園時期岸上就已經有各式店舖,店員夥計均由太監、宮女裝扮,每當皇帝、皇后、妃嬪們等來此度假遊玩,就可以來此購物,不過我懷疑哪個太監宮女敢收皇帝的錢?。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四大部洲這種中藏是廟宇的前方建立起蘇州街這樣秀麗的江南式水鎮市街,就很像平常我們附近民間廟會所提供的娛樂、美食、商貿的宗和活動,可以想像宮中生活煩悶的皇宮貴族們來到這邊遊玩時可以有多們快樂。現在遊客在這邊可以沿岸購物,或是搭小船前往前方風景區省點腳力,體驗一下古代皇室們才能享受的旅遊樂趣。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同樣利用i9000來拍攝蘇州街的全景照跟大家分享,可以看看這秀麗的水上風光。其實這也說明了一點,只有在古代那種集權統治的情況下,天下間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少數幾位人身上的時候,才有辦法做到這種驚人的地步,讓北方乾燥的高原,也能擁有江南水都的景致。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點選連結觀看原圖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點選連結觀看原圖

接下來要翻過萬壽山往前方推進嗎?正在猶豫的同時,商店的小販跟我們推薦可以搭乘前方的小艇繞道石舫那附近,不但省時也省腳力。聽到省腳力我們的眼睛就亮了起來,船費一個人10元人民幣,也不算貴(後來才發現他是把路線切成好幾段,每段一人10元,真會扒皮)。付了船資,就上船準備開船囉,享受一下以前只有皇室們才能享受的服務。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開船囉!這個真的很有情趣啊!船夫(是叫艄公嗎?)穿的是古代的粗布衫,船艇的動力不是電動或是汽油馬達,也不是搖槳或撐篙,而是搖櫓,真的就很像電視電影或是小說上才看的到的場景。實際體驗真的很新鮮,再加上船夫知道我們來自臺灣,跟我們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順道介紹兩岸的風光景點,真的是一趟很舒服的乘船體驗。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沿著湖岸前進,在船夫搖櫓的聲響中,兩岸垂楊的瑰麗水色盡收眼底。加上朦朧的水氣,煙雨江南,不外如是。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途中另外一台小艇往反方向經過,船上人數遠多於我們這艘從北宮門方向往前方行進的小船,可以想見等我們到了前方,應該真的是塞滿了如織的遊客在等著我們。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沿途的水鄉澤國風光景致,處處垂楊,小橋遍佈,寧靜綺麗,整個園區就好像只剩下我們這艘小艇一般。當然我知道這只是錯覺啦,過了個彎就會發現這邊因為是後段,所以遊客較少而已。不過還是趁機享受了一下難得的雅靜,我想下次我來的時候,會是非假日的午後,讓我好好的體驗一下頤和園的林園之美。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頤和園的面積中有四分之三是水域面積,因此園區中處處可見水面,也到處都有小橋。因此搭艇遊湖,也自然常會有從橋下經過的情景。這個除非到江南或是威尼斯之類的水都才能體驗的吧?由橋下緩緩漂過,聽到橋上遊客的交談生,真的是一種很新鮮的感受。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隨著小艇的前進,可以發現水道面積也越來越開闊,應該是已經接入到了昆明湖的主要水域了。在這邊也可以開始看到更大的畫舫在湖面行駛,裝飾華麗,後來才知道這是另一段水域的船隻,想搭當然沒問題,再付10元人民幣,哈哈。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前方突然出現超大型的畫舫,大型樓船船身,美輪美奐。船夫跟我們說這艘平常都泊岸不會航行,要是有中外貴賓或是中南海的長官們來訪才會負擔起運輸的責任,看來不是我們這群閒雜人士可以妄想搭乘的,哈。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景象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姑蘇慕容家的燕子塢,哈哈。不知道裡面阿朱與阿碧還在不在,進去會不會看到一個滿口非也非也的包不同?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宿雲檐城關,在頤和園西北部,原為一座城關,又稱貝闕。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城樓內宿雲檐原曾供奉一座銀鑄的關聖帝君像,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給劫掠奪走了。乾隆時期,昆明湖三面設有圍牆,這座宿雲檐城關就是從西部入園的門戶。城關外有一棵古松,樹葉茂密枝幹扶疏,傳說是乾隆時所種植的古樹。宿雲檐城關可控制西如意門一帶,與萬壽山東的文昌閣象徵「文武輔弼」。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繼續往前走,到了石舫附近的碼頭部分還可以搭乘畫舫前往湖中小島遊歷。一路上園林景致優美,牌坊高立,湖岸也種植了大片荷花,夏日炎炎之際,到此遊覽不只有大片林蔭,光湖光山色的視覺享受就夠消暑的了。也不禁讓人感嘆以前帝制時代,皇帝一家真的是夠享受的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這張照片還挺有趣的,大陸這邊許多景點都有國家旅遊局的星級評定,像頤和園就是5星級的旅遊景點。但是連洗手間都有星級評定這就少見了,哈哈。不過說實話,雖然說是4星級的廁所,其實並沒有多豪華乾淨啦,一般而已。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頤和園的園區中有相當大量的牌樓,個個都相當的華麗。不曉得這類的牌樓原本的功用為何?不會像日本的鳥居一樣吧?牌樓上也都有提名,香霏岩雲,頗有詩意的名字。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走著走著,來到一個類似庭園內的不知名建築,仔細看了一下除了有荷花外,園內眾多的林樹包括楓樹、銀杏、桃、李、杏,各種植栽,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到園林景色,搭配上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整個園區包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宏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人工景觀與自然山景和開闊的湖面相自然的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之巧妙,真的是相當令人讚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石舫,原名清晏舫,有「海清河晏」的好兆頭,是一條巨大的石船。原本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清朝乾隆時期修建清漪園時,把放生改台為船。石舫長36公尺,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築形式,但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燬。光緒十九年才按慈禧太后的指示,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窗上鑲嵌五色玻璃,是園中唯一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築。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石舫位於昆明湖的西北部,萬壽山的西麓岸邊。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以石為船﹐喻示大清王朝堅如磐石﹐水不能覆,事實當然證明這都是妄想,沒有一個王朝會永盛不衰,時代的替換絕對是必然。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聽鸝館,原是乾隆皇帝為他的母親看戲所建,內有兩層的戲台。以前古人常用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所以取名為聽鸝館。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燬,光緒時又重新改建(清朝末期的國力就一直耗費在重建這些林園上了)。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皇室成員經常在這裡看戲宴飲。現在聽鸝館已成為專營宮廷菜式的餐廳,上有金支秀華匾額一枚。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這個大概就是頤和園最常見的場景了,所有清朝的古裝連續劇、電影,絕大多數都會來這邊取景!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東起自邀月門,西止於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間,全長七百二十八公尺,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並且列入金氏世界紀錄。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長廊始建於乾隆十五年,後來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二年才又重建(都說了國立都耗費在景點重建上了)。長廊枋樑上繪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各種彩畫八千多幅,中間建有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臨水,從排雲殿兩側向東西兩邊對稱地展開。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清華軒緊鄰排雲門西側,是座二進四合院類型的建築,背山面湖,是原清漪園中的五百羅漢堂,堂內供奉著五百羅漢。當年英法聯軍焚燬了佛香閣、延壽寺時,羅漢堂也被燒燬。後來慈禧太后修復了佛香閣,延壽寺改建成排雲殿,羅漢堂舊址則建立了今日的清華軒。目前清華軒這邊還保有八角水池、漢白玉石橋以及乾隆御制平定準喀爾碑等遺物,目前前院則設置為文物展覽區。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從清華軒也可以遠眺後方的佛香閣,原本這佛香閣絕對是來到頤和園必去觀賞的重要景點之一,不過說真的,在前一天才去爬完慕田峪長城,並且征服了該段最陡的牛犄角邊路段的我來說,真的沒有體力再去挑戰佛香閣這種需要爬高的場所了。所以在長輩建議輕鬆遊玩的同時,我立刻同意放棄往上攀爬的路線,哈。下次再來頤和園的時候,我會好好上去遊覽的。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本來是乾隆為他母親六十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後來英法聯軍時被焚毀,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不過因為偷懶只帶老舊的那台隨身DC,沒有廣角,拍不出來。真的是機到用時方恨窄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排雲殿前方的牌樓,雄偉華麗,上有雲輝玉宇的字樣。排雲殿的名字取自郭璞詩中『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看來慈禧太后除了把自己當成老佛爺,還當成了神仙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昆明湖上,因為暑假又逢假日(週六),儘管天氣不佳視野不好,湖面上還是小艇穿梭如織。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留佳亭,這個前面有提到,是長廊上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之一,可以想像當時有多少的皇族貴親在這亭內乘涼,看著湖面上的美麗景色。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在留佳亭可以看到什麼樣的景色風光呢?同樣提供一下全景圖。這張因為曝光度的不同合得不是很好,不過大家還是可以參考一下啦!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點選連結觀看原圖

排雲殿前院,因為很接近東宮門了,可以發現,人真的是多到暴。超多大陸各省市的旅遊團,大家有錢了第一個想去旅遊的省市聽說都是北京。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昆明湖岸也遍植了荷花,可惜手邊沒大砲,不然就可以拍拍荷花囉。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德和園,這個是我這次來主要的目標!德和園是一組專為慈禧看戲修建的大型建築群,由大戲樓和與之相連的兩層扮戲樓、頤樂殿、看戲廊等組成。 園中的三層大戲樓高 21 米,稱福祿壽三台,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古戲台。正對大戲樓的是頤樂殿,是為慈禧看戲而建的。為什麼這次來主要目標是這邊?前一陣子剛好看了日本拍攝的慈禧傳,由年輕時扮演阿信的田中裕子來扮演慈禧,聚中就多次拍攝慈禧在德和園看戲的場景,所以這次就想來看看這邊。當然,這麼熱門的景點,如果不是購買套票的話,也要另外買票才可以進入喔!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扮戲樓,這是德和園建築群中的一棟,背面與大戲樓相連。德和園位置在仁壽殿之西北,是慈禧1891年耗費白銀71萬兩所建,供自己聽戲的場所。71萬兩白銀,真的是可怕的享受,當時清朝的國力已經走入了下坡,為了一己之私還是花費了這筆本來可以救助更多百姓的經費,不過當時那有救助百姓這詞語就是了。扮戲樓現在內部是禁止拍照的展示區,展示出中國史上的第一台汽車,是當時大臣所進獻。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這邊應該是看戲廊吧?傳說從光緒二十一年大戲樓建成到光緒三十四年慈禧死亡這13年間,光前11年她就在這裡看戲達262天,最多一年中看40天。她每次來頤和園的第二天必來看戲。直到她死前的35天也還在這裡看戲。這座戲樓沒有一般的觀眾席,慈禧在戲台對面的頤樂殿裡由后妃公主福晉等陪同看戲,光緒只能坐在廊上陪看(可憐的皇帝),東西兩廊原來不設門窗,是賞王公大臣看戲的地方。目前大戲樓定時會有國劇表演,所以很多遊客也跟光緒帝一樣,在這廊上看戲,換個方式說,這些人正在享受當皇帝的日子。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大戲樓,與承德避暑山莊裡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高21公尺,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出戲劇時,還可以表演從天而降或是穿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當時算是相當先進的舞台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大戲樓共有三層,底層的戲台寬17公尺,戲台二層設有絞車架,準備機關佈景使用。大戲樓上層匾額為慶演昌辰,意思是良辰吉日為祝壽而演出。中層匾額是承平豫泰,意思是太平盛世之際,以音樂歌頌功德。下層匾額是歡臚榮曝,也就是指歡樂的演出、光榮的獻藝。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仔細看看大戲樓一層的天井佈置,真的是非常的華麗,也可以想像當時各明伶如楊小樓、談鑫培等人在此為老佛爺獻唱演出時心中的那份榮耀感了。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不囉嗦,同樣來張全景圖分享一下德和園內部的景色。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點選連結觀看原圖

仁壽殿,清漪園時代叫做勤政殿,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在咸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後,光緒十二年重建,取論語中『仁者壽』的意思改名仁壽殿。這裡在當時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也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體建築。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揭開可維新變法的序幕,當然這幕在NHK拍攝的慈禧傳中也有演出。同樣機到拍時方恨窄的理由,沒辦法一鏡拍出全景,只好分兩張拍,請大家多包含。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麒麟,這個聽說本來是在圓明園的,後來幾次浩劫後才搬到頤和園這邊來。本來似乎有一對,但是只找回一隻。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這塊石頭名為壽星石,顧名思義說是形狀像壽星的石頭,說實話我看不太出來耶!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從東宮門那方向進來的話,就會先經過仁壽門才會進入仁壽殿,我們是從北宮門進來方向剛好相反。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東宮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本來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算是頤和園的正門,交通方式如果搭地鐵的話,大概四號線西苑站下車後直行是比較近的,不然就得搭公車或是打車。東宮門門楣簷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簷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台灣客在北京之頤和園半日遊

這次的頤和園之旅,其實算是很不深入的。由於時間短,加上懶人玩法逢高不上,有許多著名的景區都還沒有探索到。不過光是這些介紹的部份,就可以知道頤和園的華麗,以及當時皇室的奢侈與不查民情,在當時列強逼近百姓困苦的年代,還一直在重建頤和園,也難怪清朝會步入敗亡。

不過頤和園還是給我相當好的印象,湖光山水,雅緻瑰麗。等暑假過去,天氣比較適合出遊的時候,一定再找時間好好來探訪,到時候也會在跟板友們分享囉。
歡迎加入小惡魔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pages/Mobile01/189979853379
2010-08-10 14:37 發佈
有人約我去那裡划船說

看起來湖好大

我看我還是坐船就好!!!
圖文並茂的北京頤和園,感謝分享.

訪古蹟回憶歷史,令人不勝欷噓.
後代子孫應當要記取教訓,團結努力,奮發向上,再造漢唐盛世!
颐和园的确是一个值得好好"品位"的皇家园林,在北京我觉得类似皇家的宫殿、寺庙、祭祀场所、园林甚至陵寝都不是走马观花这样游玩方式能看的完看的够的。万寿山顶能够远眺紫禁城和颐和园,值得上去看看。反正小门票也不贵。
扭蛋機,你的文章發錯地方了吧?這個版塊很少有人來的
獨者不孤 wrote:
扭蛋機,你的文章發錯...(恕刪)

你這問題提的很好,我只能說,只要是中國的相關內容,發在很多人看的地方,就會有人檢舉甚至直接去站務區提告

不信?看看我之前發的台灣客在北京與長城遊、全聚德烤鴨分享,哪些篇的下場不是被投訴到丟到這邊來?
以後我就自己發這邊省的站務要麻煩了,呵呵
歡迎加入小惡魔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pages/Mobile01/189979853379
這遊記不錯 ~~~~~~~~~~
游记写的真不错,我这个大陆人都没知道的这么多,特别是一些典故,惭愧
非常不錯啊,圖文并茂讓我去過兩次的人都學到好多知識。
另外你去的時候人好多啊,長城也是10月底秋高氣爽看楓葉比較好。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無人,漢道昌。 陛下之壽三千霜, 但歌大風雲飛揚, 安用猛士兮守四方。 胡無人,漢道昌。
寫的很不錯哦~

希望跟多台胞到大陸玩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