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我在發一個短版的
說的再細一點
我覺得音樂廳有以下問題
1.左右聲部不平衡,拿管絃樂團來說
如果是美式的配置 小提琴都在右邊,左邊的大提琴中提琴會很多地方會感覺很空虛,如果不往小提琴那邊看很難在腦中有畫面(看畫面確實會影響)就算是坐在最中間三直排還是容易有左右聲部不平衡的效果
2.再來就是餘音不夠長
音樂廳應該都會設計在殘響1.5至2秒
但是我在現場感覺真的太短了,特別是強收結尾的震撼,沒有讓那個聲音嗡很久
3.聲音容易糊在一起在大聲的地方
沒有分離度,但這個可能只能盡力
古典樂的譜已經是編的比較規矩的了
如果是一些現代的曲子很多地方支撐不起來
我以為在現場聽會比看youtube免費的好很多
4.聲音不夠大,感覺離的特別遠
特別是弦樂器,管樂器有的地方也不夠但是整體上還行
弦樂器我沒想到四十隻小提琴了但是那種共鳴沒有震過來的感覺
然後就是協奏曲的主奏聲音會被蓋掉(當然也是要考量不同的樂手)
如果是跟樂隊互相呼應的地方
整體的音樂效果也沒有那種把聲音聚集起來的感覺,傳到後方的座椅其實是蠻舒眠的,但是如果要追求張力可能感受的不到,甚至前排也會
大概感受是坐在10排像離了20排遠
我蠻不理解說音樂廳是來聽氣氛的
音樂廳也不是隨便一個表演的舞台
把自己打扮得莊嚴 然後好像很嚴格的禮儀
讓不懂的覺得好高尚喔,這樣就會好聽了
連歌手演唱會某人和聲壓過歌手都被罵慘了
還有一點我比較好奇,為什麼小提琴一隻的時候聲音有很好的柔和度連高音的細膩度都很棒
但是一群小提琴一起演奏反而聲音好像是被壓縮了一樣,高音就比較尖,整體也會比較少了活潑的感覺
有沒有專業的人來分析一下
比方說小提琴協奏曲 主奏聲音會比伴奏好聽
我原本以為是主奏麥克風比較高級 但是後來發現
挺還原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