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話說在前面:筆者不是音樂專業人士,也不是音響專業人士,只是單純把自己聽過的唱片做個記錄而已。
理查史特勞斯在<英雄的生涯>總譜中記載為「大管弦樂的交響詩」,全曲在結構上是自由擴大的奏鳴曲形式,因此並沒有樂章的區分。六個部分分別是:
英雄:第一主題部
英雄的敵人:移行部 (詼諧曲)
英雄的伴侶:第二主題部
英雄的戰場:發展部
英雄的功績:發展與再現部
英雄的退隱:尾奏

原文出處: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葛濟夫/慕尼黑愛樂 (2016)
又在一個心中隱隱作痛的夜晚,先拿杯 vodka 去冷凍,再拿出某一張<英雄的生涯>放來聽聽。
我很愛葛濟夫的指揮藝術,而且就是從他那張1998年在薩爾茲堡音樂節和維也納愛樂首度合作的柴五錄音開始,那張柴五的音樂真是激勵人心呀!但一個被舊傷幽痛所折磨的老兵並不需要激勵人心的音樂。呃~難道 <英雄的生涯>不激勵人心嗎?我真的不知道。可能這些音樂帶我回到過去,過去那真正痛苦無助的歲月,那時我一直一直從錄音帶反覆不斷地聽著福特萬格樂指揮的<英雄交響曲>,和不知道是誰指揮的<英雄的生涯>,我猜應該是卡拉揚吧。
這張CD是慕尼黑愛樂的品牌CD,坦白說錄製音效應該把現場的魅力折損了不少,慕尼黑愛樂終究是個很需要去聽現場的樂團。開場主題演奏得豪邁奔放,非常熱血帶勁,不知道是不是因此版開場主題樂段的銅管份量,較其他版本下得重了些?此版的<英雄的戰場>樂段處理得非常好,以流暢節奏驅動出動感十足的場面,這正是葛濟夫的拿手絕活,不斷推升場面的熱度與張力,毫無冷場又不吵不亂。另一個亮點慕尼黑愛樂的這位獨奏小提琴,琴音非常撩人。
今天聽這張唱片的終曲部分的小提琴獨奏樂段,突然覺得很感動。整首交響詩在柔情綿綿中溫柔地結束

Celibidache/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 (1979)
既然感動的心情仍未平復,就來聽聽柴老的版本吧。
此時此曲的柴老,開場主題的演奏速度還蠻快的,有著熱血奔放的快感,不少樂句都蠻扣人心弦。到了<英雄的伴侶>一節,樂團與獨奏小提琴開始合奏的部分,本版的速度放慢下來以演繹那纏綿再纏綿的濃情蜜意。Andreas Rohn用較放得開的琴音詮釋這段愛的二重奏,是一番主動又強烈的甜蜜情感。 柴老對<英雄的伴侶>樂段算是慢磨能手,沒想到竟然還不是這九版本中的第一磨手。<英雄的戰場>表現得熱鬧而不吵,最後結尾的<英雄的退隱>樂段,獨奏小提琴與法國號柔情應答也是優美極了,在一片金黃色澤的悠揚銅管聲中結束全曲。

在此附上 Mariss Jansons/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演奏本曲的影片供參考。這是很棒的演出,也是我原打算購入的版本,無奈現在實體CD非常容易缺貨。

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海汀克/ 皇家大會堂 (1970)
此片的側標介紹此CD曾被Gramophone評為「極具魔力的」,我覺得此演出就算稱之為「極具魔性的」也不為過。主題一開場即燦爛輝煌,非常強勁的弦樂齊奏配上嘹亮銅管,盡顯英雄氣概。獨奏小提琴的音域非常寬廣,錄製得極微細膩而有感染力。大會堂的銅管組本非泛泛之輩,在<英雄的戰場>表現得氣宇非凡,烘托出熱血奮戰的激昂氣氛。終曲<英雄的退隱>,以忠於原作的極緩步調進行,由獨奏小提琴與法國號柔情而悠遠地應答之後,在舒緩寧靜中結束全曲。
此片被Philips選入該公司最偉大的50張類比錄音唱片,絕非浪得虛名;其銅管的輝煌和弦樂的解析力都很不錯,大會堂自然的堂音也是一定有的,聽得我好想去找這 [Philips Greatest Recording 50] 系列。

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Gorenstein/Russian Symphony Orchestra (1996)
這是美國發燒公司Pope Music帶上整套CELLO器材,遠赴俄羅斯所錄製的發燒片,錄音地點就在莫斯科音樂院的大音樂廳。
此曲由俄羅斯交響樂團奏來十分優美,弦樂組細緻華麗,木管組詩意而優美,銅管組音色堂皇飽滿。一開場的弦樂齊奏就很強勁,不快的速度撐起更強的樂曲張力,一路將此持續高升的張力推升到此節終點。英雄的伴侶一節的獨奏小提琴,算是具體表現出錄音團隊的努力,音色非常迷人;而且此版的<英雄的伴侶>刻畫極為細膩,其慢磨功力,竟是此九版之最。不知是否是此樂團成員較為年輕 (上圖的兩位獨奏者,當時都是年僅24歲的青年音樂家),更能緩緩演出最真摯的浪漫與深情。當年理察史特勞斯創作此曲時,也是個34歲的青年音樂家。
無情的戰爭場景絕對是俄國樂團拿手絕活,但這個年輕組合卻是選擇用較慢的速度柔化表現此曲,畢竟此曲所描繪的是19世紀的浪漫英雄。到了終曲,柔美的愛情二重奏再度浪漫演出,終曲以全樂團強奏呈現最後的燦爛後淡淡地結束全曲。

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萊納/CSO (1954)
此片長年的高掛TAS/企鵝三星帶花/Gramophone 100榜上,RCA只要憑此一片,就足以讓Living Stereo/萊納/CSO名留青史。這張CD很難被忽略的是那首<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Also sprach Zarathustra)>,就是讓人想聽一下,而且此曲的音效其實錄得比<英雄的生涯>更棒,音色更華麗恢弘無處不美,讓人難以想像這是1950' 的老錄音。
<英雄的生涯>一開聲果然不同凡響,不但排山倒海而來的勁道真是威猛,最厲害的是堂音錄得漂亮!無論是全樂團在高潮中的令人震撼的快速收束,或是小提琴獨奏中呈現優美迴聲,都美到極點。本版<英雄的敵人>樂段特別地嘈雜碎嘴,令人印象深刻。<英雄的戰場>則有些混亂,還真有種混戰的感覺,活力十足的銅管組非常搶戲,最後甚至加速行進,也是比較少見的表現方式。
本版雖是這九版中最老的立體聲錄音,卻是音效和演奏最猛爆的一個版本,算是聽豪邁夠勁的不二選擇。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獨奏小提琴比較沒有特色了些。

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Kempe/德勒斯登國立管絃樂團 (1974)
本版四平八穩地開場,雖是盒裝的超低價版本,但低音大提琴呈現得還蠻分明的,第一樂段在最強音中結束。<英雄的敵人>樂段則以紛亂的木管群對照強勁果決的弦樂群,速度雖緩和但詼諧效果不錯。接在<英雄的伴侶>的勝利樂段,Kempe/德勒斯登國立管絃樂團處理得非常纏綿,音場效果不錯,和一般的表現方式很不一樣。<英雄的戰場>樂段從遠方傳來號角聲開始,德勒斯登國立管絃樂團的鼓號樂群絕非軟腳蝦,聲音嘹亮飽滿,低音部強勁扎實,但是指揮似乎刻意不讓戰事過於白熱化,果真是個音樂家們文鬥的優雅戰場啊!<英雄的功績>樂段起於豎琴獨奏,接著加入木管的應答,然後又進入和弦樂群纏綿的橋段,然後又在豎琴優美的獨奏聲中結束。最後<英雄的退隱>樂段,偶爾出現一些不和諧音片段,但隨即又是一輪又一輪的優美旋律,最後在優美靜謐中結束全曲。

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Previn/VPO (1988)
這張CD把VPO能耐十足的銅管錄個清楚,動態也很不錯,算是Telarc錄製非常成功的一張唱片:小冊甚至羅列出所使用的錄音器材:用Sennheiser麥克風、B&W801當鑑聽喇叭......,都是些發燒友熟悉的高檔錄音設備。
<英雄的生涯>應該算是VPO蠻拿手的曲子,網路上可以找到不少VPO早期演奏此樂曲的黑白片。維也納愛樂那柔中帶勁的美聲真是讓人無話可說,Telarc細膩的錄音也讓此片增加可聽性。其中<英雄的功績>樂段表現得特別細膩,<英雄的退隱>尾聲的法國號優美而不搶戲,烘托出獨奏小提琴從低音域到高音域這樣從沈吟到深情傾訴,最終在最後的燦爛中回歸沉靜。
在眾版本中,若有細膩美聲的桂冠,定由此版奪下
待續~

原文出處: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2022-04-03 0:59 發佈
有分享給推。
太棒了。
celimi wrote:
話說在前面:筆者不是(恕刪)

~承上文

Pešek/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1989)
這張英國Virgin古典唱片公司所發行的CD,看來是筆者1992年在阿姆斯特丹機場轉機時所購買的德版片。Pešek是位來自捷克的指揮家,1980即擔任捷克愛樂指揮,1987開始也擔任皇家利物浦愛樂的指揮。這個組合雖然是有些陌生,但其演出和音效均屬上乘。獨奏小提琴表現得很出色,弦樂群的音色錄得很絲絲分明而且有彈跳感。表現得最美的部分是<英雄的退隱>這段沈穩而纏綿的告別之曲,用比較慢的速度營造出淡淡不捨的情緒張力,但並不把這份張力太過擴張,僅在最後尾奏中優雅而輕柔的放下,留下英雄瀟灑的背影。


孟根堡/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 (1941)
後來在自己的CD庫存中突然翻到這張歷史錄音,真是如獲至寶!因為理查史特勞斯於1898年完成的本曲(Ein Heldenleben),就是題獻給孟根堡/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這個組合。孟根堡小作曲家七歲,和理查史特勞斯是同世代的人。作曲家寫在本曲之前的兩首交響詩:<死與淨化>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都是由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進行首演,效果讓他很滿意。本曲在1899/3/3的首演雖是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在法蘭克福公開,不過孟根堡/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也隨即在同年的10月26日首度演出本曲,當時的孟根堡可是位不到卅歲的青年指揮喔。理論上,孟根堡的詮釋應該會更貼近作曲者的原意,因為他們當年還能一起討論呀。筆者手上另有一片1928年孟根堡指揮CSO的黑膠,無奈至今還沒建置好類比音源,連聽都還沒聽過。
本版錄製於二戰時期淪陷中的阿姆斯特丹,正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前夕,而指揮孟根堡已經七十歲了。本版一開聲,其詮釋方式就跟後世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其英雄主題並非以圓滑的連音來表現,而是以稍有力度的強斷音來奏出此主題,有種更為果決堅毅的感覺。在這次比較的眾版本中,以Gorenstein/Russian Symphony Orchestra這個年輕組合的表現方式,較為接近這樣的詮釋手法。獨奏小提琴的技巧和音色均屬一流,但沒有後世演奏者演奏得那麼撫媚溫存;<英雄的戰場>演奏速度較快,有俐落之感;雖然老錄音的表現有所限制,但全曲表現流暢穩重,大會堂的銅管組依舊嘹亮夠勁。當時在這黨衛隊佔領統治之國,樂手心中的英雄氣概形象,到底是像奧黛麗赫本那樣因失去親人轉而勇敢參與地下抗暴組織的尼德蘭人,還是狂熱自願投入東線參戰的荷比納粹黨人呢?

在網路上隨手查些中文資料,才發現此曲在台灣好像蠻多人討厭的。這首世紀末(1898)之作,想表達些什麼並不重要。音樂與文學和戲劇完全不同,所抒發出的是純粹的情緒,無論是高尚的雀躍的虛無的冷淡的熱切的恐懼的慌亂的......都是音樂在表達的情緒。所謂的浪漫樂派或音樂的浪漫主義,所要表現的也就是這些包含光明面與黑暗面的世俗情感。偉大作曲家都是情感豐沛而且至情至性之人,那顆心若不真,做出來的音樂就無法感動人心,也難以流傳後世。那些創作時的背景資料並不那們重要,樂譜所捕捉的是作曲者一時的情緒流轉,這樣情緒流轉也許就觸發了更多人的思緒。音樂本是時間的藝術,剎那即永恆,永恆不需要原因,每個永恆都是獨立的存在,每一首樂曲也是。

原文出處:世紀末交響詩: 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九版本 亂亂聽
除了Gergiev那張錄音比較新以外, 其他的錄音都蠻老的. 先不問詮釋的表現, 只問音響音質效果. 請問2016的Gergiev錄音效果有比其他版本出色嗎? 還是1988的Telarc版本音質較出色? 2000以後都沒有有名的錄音版本了嗎?
Monte920 wrote:
2016的Gergiev錄音效果有比其他版本出色嗎? 還是1988的Telarc版本音質較出色?

Gergiev那張的錄音效果在我的系統上表現還不錯,只是總覺得離現場的慕尼黑之聲還差了一點點,但解析力確實是比1988的Telarc版本出色許多,各種樂器的細節分明,聲音密度也夠,就是慕尼黑的弦樂美聲真的很難錄得出來。
這首中輕量級的曲子,歷來版本就不算多,新錄音也比較少。
現在要買實體出版品,手腳也不能太慢。有些書兩年前在書店翻過,現在想買來看就絕版了,連電子版也沒出,CD也一樣。不過最近有找到買日版CD的管道,新錄音不少,應能多添些新血~
celimi wrote:
不過最近有找到買日版CD的管道


同樣一張CD, 歐美版與日版的比起來, 日版CD的通病: 貴!
Monte920 wrote:
日版CD的通病: 貴!

有些早斷版的CD,找得到就偷笑了~也只能滿懷感恩地送上鈔票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