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在前面:筆者不是音樂專業人士,也不是音響專業人士,只是單純把自己聽過的唱片做個記錄而已。
柴可夫斯基是我比較晚接觸的作曲家,對蕭士塔高維契的好奇心恐怕還超過他。早年在樂團只練過<睡美人>和聽過柴可夫斯基著名的幾首協奏曲,第一次聽到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就是這首第五號,而且是葛濟夫那張三星帶花。這張唱片非常有用,我拿來當交響曲的試音片,以耳機為師的那支頭戴式耳機耳機,從Grado換到Audio Technica再換到AKG,對其中的解析、動態和曼妙音色只有日益信服。我對音樂雖懷有強烈的情感,但能打動我心的罐頭音樂並不多,傑利畢達克和慕尼黑愛樂的組合簡直就是調情聖手,其在本曲第二三樂章的浪漫纏綿,深深打動我心;不過整體來說,俄國式的激情熱血才是我偏好的。無論是偏好唯美或是偏好奔放,此曲都有合適的版本供您聆賞,來聽音樂吧!(以下版本依錄音年代排列)
原文出處: 柴可夫斯基 第五號交響曲---上世紀九版本大亂聽
Monteux/BSO (1958)
聽過蒙都的柴六,就毫不感到意外的第一樂章行進速度飛快 ,在進行曲節奏下精神抖擻的結束這個樂章。第二樂章則是從幸福感走向危機感,但活力光彩依然不減。圓舞曲樂章依然華麗恢弘,帶著滿滿活力開啟終樂章,於昂揚凱歌的高潮中結束全曲。這就是蒙都的法式浪漫~

Mravinsky/列寧格勒愛樂管絃樂團 (1960)
上圖是LP套裝的封面,這套早期的立體聲錄音應該是最有歷史意義的版本了,長年雄踞樂迷所熟知的各大古典唱片榜單:Gramophone 100/Classic CD 100/BBC Music 50/日本唱片藝術 300/日本音樂之友社 100。
第一樂章行進速度並不特別快,但通曲充滿斯拉夫式的澎湃活力,聽來讓人熱血沸騰。慢版樂章極盡浪漫煽情,即使進入圓舞曲樂章,熱度依然不減。終樂章走到後段速度就猛然飆起,即使在狂熱飆速中,銅管組仍然適如其份地撐起豪邁激昂的骨架,而強勁的弦樂組則成為其熱情澎湃的血肉,兩者完美結合出獨特斯拉夫美學。讓這首柴氏最具西歐風情的交響曲,呈現一番少見的堅強又熱血的形象。
Haitink/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 (1974)
第一樂章的速度快而力道凌厲,從第一主題開始即熱力四射,表現得自信而奔放,柔情纏綿的第二樂章與優雅簡潔的第三樂章皆有恰如其份的精彩演繹。終樂章的莊嚴進行曲,自然又是大會堂銅管部大鳴大放的機會。能讓這終曲極盡燦爛宏偉之姿,唯有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了。本版是走莊嚴神聖路線的,喜歡熱血澎湃的樂友,大概會覺得激情的成分略顯不足。
附上2020/6/19時Bychkov/大會堂樂團的現場演出影片,由於COVID-19的關係,並沒有現場觀眾,而且團員間也保持著很大的"社交距離"。在那瘟疫蔓延之時,音樂家的演出似乎也有更深刻些的感受。

Rostropovich/LPO (1976)
第一樂章頗為慢條斯理,但營造出帶有金色光輝的堂皇格局;第二樂章步態依舊從容優雅,並不急於營造憂思愁緒;第三樂章的圓舞曲仍以稍緩步調優雅展開。即使到了此樂章最終進行曲,仍以莊嚴神聖的步態進行,端正的結束。
這張唱片補白了Rococo主題變奏曲,聽了之後覺得~還是聽 Slava 拉大提琴就好,畢竟在Cello界,Slava是無可取代的一代宗師,但到了指揮界,畢竟人才濟濟。但Slava對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音樂的詮釋確實獨到,畢竟流暢而富麗堂皇的樂風似乎是他所擅長的。
Karajan/VPO (1984)
我沒有這個版本的CD,僅提供Youtube影片。對我們沒看過LD的後生晚輩來說,1984年的維也納愛樂影像也算是珍貴的紀錄了。
本版的表現中規中矩,VPO音色漂亮,可強勁也可化做繞指柔。沒想到14年後的VPO遇上初次見面的俄國指揮,成就了超過廿年都難以超越的柴五里程碑。
暫停一下,去看一下小孩們在幹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