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每次舉辦樂器比賽時,選用的曲目永遠是 19 世紀以前的作品,頂多到20世紀初;
特別是 鋼琴比賽,比的得永遠是那幾首曲子,例如什麼蕭邦作的曲目,莫紮特等;
我是能理解鋼琴在20世紀初以前,有皇室及貴族的支持,才能出了許多有名的作品;
但也有些不是靠王室走紅的,而且我相信在 20世紀 中期以後,也有許多好聽的曲子被做了出來;
為什麼不管是鋼琴也好,其他的樂器也仍舊是採用 古典樂 來比賽?
坦白說,古典樂不是不好,它有一定的指標性在;
但難道在蕭邦,莫紮特之後,就沒有足以做為指標的新歌產生嗎,不可能吧?
我雖然不是任何一種樂器的評論家,但常常聽到一些樂器的演奏都能有所感動;
可能是一首動畫的插入鋼琴曲,可能是一部電影的開頭曲等,常常讓我感到到聽了好幾遍;
反而是特意去找出古典樂來聽沒受到那麼多的感動,或說早已耳熟能詳到膩了。
真的比賽只能選用那種 “ 教科書 ” 的 “ 古早樂 ” 來比嗎?
沒有更新, 更不一樣的指標歌曲了嗎?
Melissa357 wrote:
而且我相信在 20世紀 中期以後,也有許多好聽的曲子被做了出來;
有王室與貴族支持的音樂是在18世紀為止, 19世紀初就越來越少了, 19世紀的浪漫時期作曲家必須要努力出版以及靠演奏收入才能糊口, 所以也蠻可憐的.
到了20~21世紀,有名的百老匯或電影配樂作家靠著票房與版權費,反而變得很有錢,像John Williams(很多電影的配樂作家)根本就是名利雙收! 歌劇魅影的Andrew Lloyd Webber也是荷包飽飽!
妳說非常接近20世紀中期的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幻想曲,創作於1934年,算是旋律性最棒的了. 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945年; 小提琴第二號協奏曲,創作於1938年, 這兩首都要很努力去聽才聽得下去. 蕭士塔維奇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已經有好些人聽不太下去了,但非常努力聽還是可以接受), 創作於1957年. 這幾首在國際比賽中都會出現.
除此以外, 能否請妳挑幾首20世紀中期以後, 在音樂性,技巧性,結構性,代表性,感動性都讓全世界聽眾歡迎並且認同的名曲, 極為適合鋼琴或小提琴,或大提琴等等演奏並且比賽的曲目呢?

Telarc有張很多發燒友都知道的發燒片「Beethoven or bust」,發燒界或叫「電子貝多芬」。電子樂怎不去搞夜店搖頭歌


你說的樂器,不管是小提琴,大提琴,或是木管,銅管,乃至鍵盤樂器如鋼琴,都是16,17世紀漸漸發展,到了19世紀時達到所謂古典音樂的頂峰. 所以妳要比賽這些樂器,能夠選的樂曲當然都是以18~19世紀的古典樂居多.
到了20世紀,音樂的發展型態有顯著的不同,各樣不同的音樂,如百老匯,電影配樂,爵士,搖滾,鄉村,流行,饒舌,電腦音樂等等. 這些新型態的音樂,也許仍有它們競賽的方式,但已經不是使用傳統弦樂器或管樂器或鍵盤樂器來表現了,即使仍有使用,也跟古典樂的表現完全不同.
至於古典樂,到底20~21世紀有無大師級作家? 我只能說,除了20世紀初期還有一些以外,現在應該是沒有了. 就像現在21世紀,妳覺得還有唐詩作詩大師,可以跟杜甫李白相提並論的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