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月的試用期將滿,正在做最後掙扎,到底該買320 kbps音質的會員呢?還是買CD音質的會員呢?畢竟二者價錢差異很大,一年用下來會差台幣四千元

今天晚上決定來個音質大測試,以做最後的決定。
測試硬體如下:
筆電(音源) -> CONCERO HD(純DAC) -> HDVA600(純耳擴) -> HD800(耳機).
USB線 = Starlight 7 USB 3.0 A to B
HDVA600 電源線 = SUPRA LoRad 3x2.5 CS-US
*CONCERO HD為USD直接供電,無外接電源
RCA線 = AudioQuest Golden Gate
耳機線 = HD800 原廠附
不算筆電,其他硬體總共約10萬。算不上是多高級的耳機系統,不過音質已經非常好了,想再往上提升10%的音質,要付出的價錢可能會是10萬元的好幾倍,我是覺得現階段沒必要。
Qobuz也聽了快一個月,320 kbps和CD兩種音質都有輪流聽,但是並沒有認真做過音質PK比拼。但可以說,它的320 kbps音質非常優異,一個月聽下來,其實我很懷疑320 kbps和CD音質到底有沒有差異

接下來進入實測,聽的是我非常熟悉的歌劇魔笛的序曲。
聽Qobuz前,我先聽Spotify免費版所提供的160 kbps檔案。說實在的並不算難聽,但是和Qobuz的 320kbps相比,那個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具體來說,不同樂器的分離度,橫向音場的寬度,縱向音場的深度,差距都很明顯。我覺得就算耳朵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只要是像我這樣比較常聽音樂的,應該都可以聽出差異。(沒有加入Spotify付費會員,所以無法實測它的320 kbps音質)
至於Qobuz自己的320 kbps和CD音質差異,在我反覆聆聽之下,終於是可以聽出些許差異,但是那個差異只存在於較小聲的背景旋律線,而且實在非常細微,必須要卯起來在二種音質間反覆切換比對,才有辦法聽出差別。但如果要我直接做AB盲測,我想我的正確率會低於20%。甚至,如果是只播一種格式然後要我判斷是320 kbps或CD,那我完全只能亂猜,因為在沒有比較對象的情況下,我實在是分不出。我相信有那種耳朵很好的人,可以在只聽一種格式的情況下就正確分別,但這種人大概只有萬分之一。
所以要說320 kbps和CD音質到底有沒有“人耳能聽出的差距”,我的結論是:有!
但是這個結論要成立,還得有幾個前提:
1.音樂和錄音本身就具備有寬廣音場的特性,聲音的動態範圍也要大。也就是說,如果是聽大編制的交響樂,那比較容易聽出差別。但如果是聽一般流行樂,要說能聽出差異,我覺得是自我安慰。
2.硬體必須要有一定的等級。像我這一套弄下來10萬,聽到的差異也就那一點而已。如果只是用個5000元的耳機直接插到筆電上,要說能聽出差異,我覺得是自我安慰。
3.聽的音樂必須是自己相當熟悉的,這樣你才有辦法去抓住某個特別的點(比如特多樂器同時演奏,或是特多旋律線交織在一起時),去進行反覆比對。
很多人或許覺得,網路上一堆(來源不明的)320 kbps的mp3檔案,那音質聽起來非常爛啊,所以非得去追求無損格式甚至高解析度的音樂檔。
省省吧兄弟姐妹。
那些音質很爛的320 kbps mp3,是因為它在轉檔時就沒有優化,所以音質才爛。像Qobuz提供的320 kbps串流,那音質好到讓人懷疑是不是跟CD沒差別。它是法國公司,我相信法國人做事和對待音樂的態度,絕對是非常認真。所以如果聽到音質很爛的320 kbps檔案,那錯不在320 kbps這個規格,錯在轉檔時就沒有優化,或是音源本身就爛。
說到這裡,答案也已經呼之欲出了,我就買320 kbps的會員夠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