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chao wrote:
與您相反,非常討厭...(恕刪)
你大概還很年輕吧? 人的一生寫照不就是高低起伏的嗎?
柴可夫斯基走到五十幾歲,已經歷了他人生的低潮與高峰,所以在幾乎是計畫性的自殺過程中,他寫下了激動感傷的第一樂章,甜美但有點奇怪五拍圓舞曲的第二樂章,雄壯但是接近狂暴的第三樂章,然後馬上掉入完全絕望的第四樂章,正是回顧他的一生作為悲愴的結束. 當你越去咀嚼這四個樂章的安排,你越是感動於這位天才在離開人世之前寫出來的千古名曲.
而且,柴可夫斯基在寫這首曲子的時候,雖然是在回顧他以過的日子,但並不是心裡頭有個"悲愴"的標題在那裡,而是當他要把譜子交出去發行的時候,他的弟弟跟他說,這條曲子聽起來很悲愴,他深有同感,才把"悲愴"加上標題的!
同樣的,貝多芬在本來要獻給拿破崙的英雄交響曲,應該是整個曲子表現出英雄的雄壯威武,竟然第二樂章是一首送葬進行曲,在19世紀初期的文鄒鄒的古典貴族中, 他們還完全搞不清楚貝多芬做這首交響曲的深奧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