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Let's talk about "JAZZ "~~~~

"SUMMER TIME"~~~~ 找到一張很棒的作品 分享一下~~

不知有無實體CD可買?!




Manhattan Jazz Quartett - Summertime - feat. Debby Davis





看到某個聽古典音樂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其他音樂的ID又在這裡show off其低層次就笑了

爵士樂在1940年代開始就漸漸被稱為 "musician's music" 一直發展到現在
換句話說根本是樂手才聽得懂、才能appreciate的音樂
要不然也不會那麼多人說「聽不懂」

除掉那些大眾喜歡的popular jazz、smooth jazz(很多人覺得稱 Kenny G演的東西為爵士樂是在侮辱爵士樂)

你若聽聽現代的爵士樂 根本是難到一個靠北
紐約、歐洲各地匯聚全世界的音樂人才 
爵士樂又是一個不往複雜的節奏、冷僻困難的和聲去發展就會死的音樂

最困難的事之一是要在這複雜的節奏跟困難的和聲上面去improvise(即興演奏)
你說即興演奏是亂演的?不是,人家花幾十年每天在練習不同的音階、排列組合、練習和絃的聲響構成
就是要把這些吃進腦子跟手裡
手上沒有這些累積/腦中沒有聲音 那叫歐北尻 真正的爵士音樂家不是那樣的

古典腦的來聽爵士 根本是「聽不懂才是正常的」
看過不少古典樂手科班出身要轉學爵士結果卡住的例子(當然也有轉得很好的 但本身要看機緣&天份)
人家還是從小受專業古典訓練的樂手呢 更不用說一般樂迷了

上面有人說不知道Bebop在幹嘛...其實聽到後來的你才會知道Bebop根本就是很易欣賞的了....
我就舉個超簡單的例子

爵士樂手必定要會的、初學就會學到的 All The Things You Are

薩克斯風 Bebop 宗師 bird 的錄音(他活躍年代是在1945-1955年之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ORd2Y_X6U


然後再聽現代的薩克斯風手 Chris Potter 他無伴奏的錄音(聽起來是現場表演或講座時錄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YR18AJeZQ

爵士樂曲通常最前面那段是旋律 所以聽起來會比較像
但進到主要的即興的部份(大約影片1分33秒開始即興)的時候 
你~能~聽~出~這~兩~首~是~同~一~曲~子~嗎?

爵士樂手會跟你說:當然啦!超明顯的!!(然後開始分析他們的即興怎樣怎樣)
到後面的快速音群 你以為他在亂吹?
對不起人家吹在和絃上面 用超技的手法正在詮釋跟表現和絃進行的聲響呢

為什麼一般人聽不出來?只會覺得天哪他在幹什麼?

這是什麼呢?這就是「耳朵好不好」的差異 
這就是爵士樂手跟普通人耳朵的差異 

這是可以訓練的 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這部份的耳朵完全沒開發」
很多人聽一輩子音樂也不知道自己欠缺這部份。

也就是「不知道自己無知」,
那又比知道自己無知還要難救。

古典音樂當中的經典,如果比喻成像是建築中的傳統歐洲大教堂那樣的存在,那麼爵士樂可以比喻為現代二十世紀的建築,那麼多、那麼豐富、那麼美的作品比比皆是,而且它還是繼承了前人累積的美感精煉而來的。你如果不能欣賞,那是你的問題。如果還要到處宣稱什麼只有歐洲的大教堂才是入流的高級的建築,只是貽笑大方而已。
看到樓主提"流行爵士",提到Lisa Stansfield, Simply Red...好熟悉的選法
我自己有一個籠統一點的名詞,叫做馬尼拉口味的西洋音樂
馬尼拉曾經有好幾個電台都是這樣的選曲,我個人聽Crossover FM(105.1)都十年了
不過Crossover目前也已經比較少這種音樂,畢竟市場在縮小

80年代流行過一個名詞叫做sophisti-pop,"雅痞"感,漂亮輕盈,閒情逸致的流行歌曲
最正統的代表是swing out sister,另外要提一個團叫workshy

另外還有日本人定義的AOR(美國人對AOR另有不同定義),又稱city pop
加上美國人貶義的所謂yacht rock,以及歐洲人稱作west coast的音樂
這些實質上都是1980年左右主流的西洋流行風格,關鍵字Michael McDonald, Christopher Cross

這些人,還有樓主提的那些名字,台灣不會有人請來唱,但馬尼拉應該都開唱過不止一次
另外,像Patti Austin來台灣唱,宣傳會一直把她拗成傳統爵士女伶,才能說服聽眾買票
但她去馬尼拉,首爾,亮點都是自己80年代專輯的歌,雅痞雅痞的

菲律賓的購物中心願意花大錢請Julia Fordham專程去各個分店中庭唱歌
台灣香港喜歡她的人也不少,林憶蓮鄭秀文都翻唱過
但就不會有單位要請Julia Fordham到台灣香港唱...

原因啊,我覺得根本不是低薪,是華人文化很容易喜歡覺得痛苦才是比較高尚的藝術
自然有很大一塊的人就是瞧不起舒服的音樂也是可以有價值的
這也反映在大家對音樂的討論中
比如說,爵士和藍調反映當事人當年生活不易,才是唯一的價值...這種論調很常出現

anyway,上述的幾類歌手全部都會在樓主講的範疇裡交叉,也會出現在我說的電台選曲
這些範疇的音樂人,日後會因為市場改變而必須唱其他風格的時候,就經常會唱到樓上講的popular jazz去
也會被smooth jazz業界拿去播

smooth jazz嚴格來說不是爵士的子類別,而是beautiful music的後代
beautiful music就是波爾瑪利亞那種演奏曲,初代中廣音樂網會播的背景音樂
smooth jazz同樣是背景音樂,但是強調節奏感和華麗感
要說大人物的話有Dave Koz在快20年前來過台灣
很多人瞧不起,但我覺得能量很好,對身心有益
所以我自己是放下以前的發洩痛苦的音樂收藏,大部分改聽smooth jazz了

寫了這麼多不知有沒有切題,但這是我個人的音樂史,是同好的話請樓主打個招呼
還有smoothjazz.com以及seabreeze.fm都是很好聽的此類電台
"耳機其實對我可有可無,但我一買就買了一萬多塊的耳機"

swing out sister專輯我有收,可惜出沒幾張專輯就沒了
當時流行音樂榜成績不錯,編曲及伴奏是JAZZ BIGBAND風格

Patti Austin跳槽GRP公司就唱的很JAZZ的歌曲了(編曲),我是先買他在GRP出版的唱片
日前買了他一張80年代初期的全新黑膠,歌曲雖然是JAZZ口水歌,但曲風還是偏流行
網路上才聽了一些他早期的專輯,才知她跳槽GRP唱片後曲風大轉變
謝謝樓上大大們的建言
的確我有發現馬尼拉/印尼 反而好多大牌藝人去參加他們的爵士節 豐富又熱鬧
害我坐在電腦螢幕前 既納悶又羨慕
我還一度懷疑我的品味 怎麼這麼不"主流"?!.....

真的!!爵士深的很艱深 沒功力的聽不下去
淺白的 聽起來又似流行樂般的簡易無味

現在 我又發現了新種類 我又著迷了~~ jazz orchestra
除了耳朵做功課 音響也要餵飽它!!





這個帶點比較流行味道~~ 好聽~~


哇~~~ 我發現我愛上這樂團了!! 太有趣 太歡樂了!! 跟我人太合了!!
原來JAZZ 還可以跟REGGAE 結合(也許是我孤陋寡聞)
而且在YOUTUBE上 好多國外團體 樂風都是如此新潮有趣 跟我們印象中的柯版爵士完全不同
而且每個樂手都是喜劇演員&DANCER
各種逗趣的動作&表情 真是令我會心一笑

反而我看一些國內樂團 好像故意學國外豐富的肢體語言
卻又不是發自內心 肢體僵硬得有點尷尬 我看得三條線..... = ="


North East Ska*Jazz Orchestra 這應該是中南美那邊 古巴/巴西/牙買加...那一代的拉丁裔 才會有如此熱情又活潑的樂風
宛如置身嘉年華般歡樂!!




"Jazz Orchestra" 其實就是 "Big Band"(爵士大樂團) 通常會有5支sax+4-5支長號+4-5支小號另外加上節奏組
(所謂的節奏組 Rhythm Section 指的是 鋼琴、鼓、Bass,通常大樂團裡面會加入吉他)

不過這樣的編制可以因應曲風做變化,譬如加入拉丁打擊樂器或其他樂器甚至絃樂等等

Ska是發源牙買加的音樂 聽說如果節奏放慢....就變成雷鬼了
(就跟Samba森巴的節奏放慢變成 Bossa Nova巴沙諾瓦一樣)

因此 Ska Jazz Orchestra 應該就是演奏 Ska 為主的爵士大樂團吧 其實爵士樂是最有融合能力的音樂
它能跟所有音樂做融合 到現代的爵士樂已經不一定是要有 swing搖擺節奏 才能稱為 jazz
(但詳細的分法裡面 可能還是會需要有一些爵士的和聲、或是一些根基其上的即興 大家比較會認可它是 jazz)
而是跟所有音樂類型、跟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結合(上面有人提到的樂團"絲竹空"就是台灣這邊的努力成果)

樓主上面貼的其中一個影片 Ska jazz orchestra 版本的 "Take Five"很有趣
就是加入了 ska 風格 所以聽起來很拉丁 很快樂

但有趣的地方是那影片裡面的節奏其實已經不是五拍 而是四拍!!!
(所以影片下面comments的地方有人問說:這曲子很不錯但是不是應該改名"Take Four"?)

最原始的 take five (這個作曲者Dave Brubeck在他這張專輯 Time Out 裡面玩了很多不是四拍的節奏遊戲)
這邊找個現場表演版本(非CD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dU5sHigYQ
壯一帆 wrote:
'Jazz Orchestra...(恕刪)


嗨~~首先謝謝你的詳細解答&指導 真的讓我受益良多 上了寶貴的一課!!

剛剛仔細聽了你的TAKE FIVE 竟發覺我們PO的是同一曲 而我竟聽不出 原來我那一首是我耳熟能詳 常常聽到的世界名曲...(雖然我對於歌名&歌手完全不瞭)
也許是我太專注聽那突變的和弦 &樂曲編排 樂隊演奏 反而主旋律沒仔細聽出來
你說我這是4拍 我只聽出來這首歌被分段了 很像灌香腸變成一節一節的........(奇怪的比喻--哈哈)
而你那Dave Brubeck 就是爵士慣有的又細碎 又黏膩的串在一曲

啊哈~~~ 我聽出你說的4拍/5拍邏輯了!!
我節錄一下FREE JAZZ 的部落格文章 (因為我對Dave Brubeck 不認識 但知道他應該是很有名的大咖 YTUBE一堆作品)

"" 四拍不過癮

所謂的「搖擺」,是在正常4/4拍的節奏裡,
利用切分音製造出來的律動感,在爵士樂裡行之有年。
但是天生反骨的Dave Brubeck偏不這樣辦,
他喜歡作節奏實驗,寫的曲子,通通不按規矩來!

西元1959年的專輯,《Time Out》,
Brubeck把節奏邏輯徹底翻轉。
經典名曲《Take Five》,在一個小節裡用了五個四分音符。
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
節奏雖然奇怪,但旋律依舊搖擺。

正常四拍不過癮,來個五拍也可以!

Brubeck顯然想在節奏裡大作文章。
另一首名曲《Blue Rondo a la Truk》,
他更在一個小節裡,塞進了九個八分音符!
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

跟得上Brubeck的節奏嗎?
那麼試試這首《Unsquare Dance》,
至於這是幾拍的邏輯,就留給您自己慢慢體會了! ...........恕刪""

恩恩~~~ 原來如此!!
謝謝壯大!! 也謝謝FREE JAZZ的文章摘節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