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你今天聽了什麼音樂?

Mozart K.596 'Sehnsucht nach dem Frühling'(中文或者可以譯成等待春天,或更直接的,望春風)

Christian Adolph Ove作詞,歌詞翻成英文是

'Come, dear May, and make the trees green again'

Come, dear May, and make
the trees green again,
and by the brook, let
the little violets bloom for me!
How I would love
to see a violet again -
ah, dear May, how gladly
I would take a walk!

It is true that winter days have
much joy as well:
one can trot in the snow
and play many games in the evening;
build little houses of cards,
play blind-man's-buff and forfeits;
also go tobogganing
in the lovely open countryside.

But when the birds sing
and we joyously and quickly
jump and bounce on the green turf -
this is another thing!
Now my stick-horse must
stand in the corner there;
for outside in the garden
one cannot walk because of the dung.

Most of all,
Lottchen's sorrow weighs on me:
the poor girl waits so gloomily
for the flowers to bloom.
In vain I bring her games
to pass the time,
but she sits on her stool
like a little hen on an egg.

Ah, if only it would grow milder
and greener out there!
Come, dear may! we children,
we beg you!
O come and bring for us, before anyone else,
lots of violets!
Bring also lots of nightingales
and pretty cuckoos!

這不算是莫札特原創,而是採譜。原本是神聖羅馬帝國施瓦本(Schwaben, 約現今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東南部和巴伐利亞州西南部)的一首民謠。

有些地方的音樂家做這種事叫國民樂派,音樂或政治上強權地區的音樂家做這種事,則不被視為國民樂派,雖然做的事是一樣的。

we543543 wrote:
Mozart K.596...(恕刪)


帶點地方民謠的感覺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mozart k595

莫札特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27號,完成時間1791年一月,三月4日首演。近代的研究,根據紙質批次,可能1788年落筆,寫到第三樂章39小節,擱置,先去做別的事,後來才補完。

鋼琴協奏曲是莫札特到維也納開始freelance生涯後,作為一個鋼琴家,直面觀眾,賺取名聲與金錢的活動。音樂會採預約制,和時下的集資活動差不多吧,相當前衛。莫札特在維也納最後這十年,共寫了十七首鋼琴協奏曲,越寫越成熟,但觀眾越來越少,一來當時最吸引人的還是義大利歌劇(就算不懂義大利語,還是要聽義大利歌劇,總之就是潮),二來1788年奧土戰爭,大環境不好,三來神童的新鮮感熱潮總是會過。觀眾跑光光,或許是擱置的原因。

這是首大調的曲子,一三樂章奏鳴曲式。開頭樂章第一主題過後,經過句卻很快轉入小調。發展部開頭第一主題碎片連續垂直上下移調,沒有任何水平發展,像在質問為什麼?為什麼?那段時間莫札特的確不太快樂,落筆前一年父親才過世,自身的經濟狀況也很糟。不過莫札特應該沒想過這是他的最後,所以第三樂章就是以k596(等待春天)為第一主題。那年的春天(1791)的確被等到了,到了秋天,莫札特生病,冬天就走了。

第三樂章第二主題是第二樂章慢板開頭主題的變形,這種樂章間的整合,算開先河,十九世紀後,變得很重要。

we543543 wrote:
mozart k595...(恕刪)


那時要貴族資助啦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莫札特是第一個嘗試開出一條新路的知名音樂家,不依附在教廷或宮廷之下,雖然時機還沒完全成熟。沒有這樣的嘗試,或許可以活久一點,但更可能沒有最後那多產十年,留給後世無限美好的音樂。

2023-04-17 15:04
mozart k581

豎笛五重奏,最初是寫給basset clarinet和弦樂四重奏的曲子。basset clarinet和時下豎笛的差別是低音可以再往下低五度,這個樂器幾乎已經消失(有再現品,原始舊件沒有任何存世),所以後世通常演奏改編過給普通豎笛的版本。

寫於1789, 共濟會好友豎笛家Anton Stadler常常借錢給莫札特,寫來抵債的。首演在同年,一場給音樂家孤兒寡母募款的慈善音樂會。

簡單,但美到讓人心痛的曲子。這也是我最早買的莫札特cd之一,當時那張philips的cd已佚失,應該是這張



we543543 wrote:
mozart k581...(恕刪)


特殊樂器通常類似的多修吧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演奏比較不是問題,有沒有那個樂器比較是問題[笑]

2023-04-18 13:53
雖然很多人都說日本傑尼斯走的偶像路線
但是,真正的音樂人還是有的
推薦-ENDRECHERI
https://www.youtube.com/@ENDRECHERI_Official

或許大家熟悉的是他另一個身份
KinKi Kids-堂本剛

有別於KinKi Kids的歌
ENDRECHERI走的是p-funk

funk或許很多人聽不習慣
但如果聽過能接受
會很容易進入ENDRECHERI的世界喔!
mozart k525 (Serenade No. 13)

莫札特最為世人熟悉的曲子,可能是所有音樂類別合算,最多人聽過的曲子前幾名。作品完成時間1787年八月,那年五月底莫札特爸爸剛過世。

雖然沒有記錄為什麼要寫這個作品,後期還會寫小夜曲、嬉遊曲、舞曲這類輕鬆作品,通常都是委託,比方接近600號左右還有一堆舞曲就是宮廷委託。

原始編制是給弦樂四重奏加一把double bass, 不過這類輕鬆曲目編制較自由,從陽春的弦樂四重奏到大型弦樂團都不拘。

莫札特私人目錄中記載有五個樂章,首尾快板,中間是小步舞曲、慢板、小步舞曲。這和海頓早期op.0、op.1、op.2弦樂四重奏的結構一樣,寫法也是偏向不是那麼複雜(要普遍為世人熟悉,這挺重要的,不能過於複雜)。不過不知何時也不知是誰抽走了第二樂章,存世只有四個樂章(十九世紀一度剩兩個樂章的手稿,二十世紀又挖出來),不深究的話,四個樂章的作品多數會以為是嚴肅作品。

不嚴肅歸不嚴肅,還是按規矩在寫,規模雖小,也是五臟俱全。比方首樂章還是奏鳴曲式,包含超短小的發展部,最後樂章是rondo.



被懷疑是佚失的第二樂章,K 498a中的小步舞曲。K 498a出版時名義上是莫札特作品,不過作者是Thomascantor August Eberhard Müller,而他是取材自莫札特不同作品改編成自己的鋼琴奏鳴曲。懷疑的理由是其他樂章都找得到對應的出處,這首小步舞曲找不到對應。

聽習慣鋼琴、大鍵琴的郭德堡
管風琴版有另外一番風味
個人最近迷上第10,18,22變奏
和緩的節奏和重複的旋律實在很洗腦!

YouTube的音質尚可
同一專輯用高音質串流平台播放
戴上耳機聆聽,管風琴莊嚴的氛圍更加濃厚

http://www.flickr.com/photo.gne?id=
wonly

謝謝,手機操作得到的連結好像不太正常

2023-04-19 16:15
we543543

どういたしまして[笑]

2023-04-19 16:18


這兩天看了這部電影
本來以為演員是會彈的
查一下才知道這是他第一次彈鋼琴
演戲前找老師來學彈奏的指法而已
他彈蕭邦那一段看指法讓我想起李雲迪
兩人的手指都是適合彈鋼琴的修長有力
從表演的角度來說(音色當然不可能他彈的)感染力有出來
後面那個應該是柴可夫斯基吧
那雖然誇張了
但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可能剛好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3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