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iba wrote:
一張CD通常會偏執地聽上百來次記住細節
錄音工業改變人類聽音樂的習慣。
沒有錄音,聽音樂,特別是古典有一定編制的,只能進音樂廳或特定慶典場合,次數了不起就加上安可的次數。
莫札特與家人的書信中明示過曲子隨便寫一寫就好,反正聽眾不懂

有了錄音,就沒那麼好混。
armiba wrote:
哥普拉 wrote:
不知道耶!我沒辦法感受古典樂的哀愁,就算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我也不知道是在悲什麼
小凡的凡凡 wrote: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柴六》, 起先我也不知他悲甚麼
Monte920 wrote:
這首柴六我是小學三年級開始聽, 到現在也許聽了上百次了吧? 年輕時聽不出來, 但現在我的年紀已經超過柴可夫斯基死亡時的年齡了, 越聽越傷感, 幾乎每次聽, 每次就流淚不止!
armiba wrote:
柴六某些片段會聯想起...(恕刪)
哥普拉 wrote:
我也會把許多古典音樂跟星際大戰的場景連結在一起,例如: Marche slave O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