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聽到這個版本,詮釋的蠻不錯,錄音也好。獨奏者是 Sophie Shao (她的介紹請參見官網 ),她的詮釋還不到卡薩爾斯、傅尼葉、史塔克幾位大師的從容悠揚,演奏帶有一種緊繃的臨界感,感覺她是用盡全力去演繹這幾組經典曲目,所以似乎散發出一種光輝(請參見漫畫 Hunter x Hunter)算是可值得一聽的版本囉。
小弟上星期收了一套 Paul Tortelier 的版本, 聽了第一首的 Prelude, 原來是 G-minor, 再仔細看, 真的不是一般的 G-major.這問題可能很笨, 我聽古典才三年,所以希望前輩解惑, 先謝謝!
CSLIJOSEPH wrote:小弟上星期收了一套...(恕刪) 一般組曲是好幾條小曲組合而成的, 交響曲一般是四個樂章組合而成的, 各曲或個樂章的調子可能不同,但總是以該組曲的第一首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調作為整首曲子的主調.巴哈這第一號組曲的第一首Prelude的調子是一個升記號(F),所以G大調無庸置疑(附上原譜給你拉), 如果是G小調的話應該是兩個降記號(B&E). 所以應該是你買的唱片製作列印時搞錯了. 這種錯誤其實偶爾在別的CD或唱片都可見到. 或許你可以寫信給EMI糾正,也許他們會致歉,給你什麼補償之類的呢!
CSLIJOSEPH wrote:小弟上星期收了一套...(恕刪) 真是稀奇耶,但我也覺得托特里耶這張應該是G大調。感謝分享聽一段應該就知道了,小調的話3,6,7差半個音階,很容易聽出不同。聽說巴哈無伴奏發現樂譜有不同版本,但沒有所謂速度、強弱跟裝飾記號。所以現在不同版本錄音很大的一個區分是幾位開宗大師的時間長度差一點,甚至近代有的演奏家差很多,可以用少1/3的時間演奏完同一段。而節拍器在梅哲發明後,貝多芬後期作品才有用上。所以在這之前的曲目沒有精確的速度。巴哈聽說作曲是直接當場用樂器一邊作一邊演奏出來,老婆在旁邊紀錄音符。
感謝樓上兩位前輩解說.所以我的功力很膚淺.我當初只有聽傅尼葉的, 可能一下子去聽托特里耶的不太習慣,他速度相對傅尼葉真的比較快, 但同樣流暢.好的, 我有空會寫email去EMI告之. 所以這套黑膠唱片要好好珍藏 (如錯體郵票或鈔票?!呵呵)
巴洛克與古典樂派時期雖然沒有節拍器,但至少作曲家寫的時候多少還是會標示Allegro, Adagio等等, 所以快板或慢板至少還有一個大致的標準.自從節拍器出來之後, Allegro定義為每分鐘116~120拍, Andante是80-108拍, Adagio則是70-80拍, 所以有更多的標準可循.只是各個音樂家有時詮釋非常隨性,那差別就會很大,特別是比較早期的這些巴洛克音樂. 不過這正也是聽不同版本的有趣之處. 像韋瓦第的曲子有時演奏家喜歡用不同的裝飾奏,聽起來就很不同. 快慢當然也有不同. 然而,不管再怎麼隨性,也不可能把大調拉成小調,除非演奏家特別指出那是他們特別的改編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