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過朗朗的書, 寫他父親和他的音樂之路, 也"看"他的演奏會, 個人覺得某方面代表了部分大陸藝術家的共性, 就是極致的誇張, 他的技巧是無庸置疑的, 但演譯樂曲的感情能有多深刻, 可能就要自己去聽去看和體會了, 個人的兩個女兒也是學音樂的, 幫他們請的是烏克蘭的教授, 這些教授是真正的音樂人, 一輩子浸淫在音樂的國度, 雖然經濟很拮据必須到中國教授音樂謀生, 但是一演奏起來, 你會感到他們是那麼的純真和富有, 內人因為特別照顧這些外籍教授, 和她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所以常常在家裡有頂級的演奏會, 真的是超級享受, 小女在大陸的時候, 就和那些一起學琴的大陸小朋友格格不入, 那些小朋友整天苦練, 技巧精準, 身體和手的動作超級誇張, 小女無法和他們比較, 覺得有點挫折, 但是烏克蘭的教授告訴小女, 隨音樂感情的收放而自然的律動才是對的, 不用在乎別人怎樣, 也不用去學別人, 前年小女們去紐西蘭(初高中)留學, 參加鋼琴比賽(樂團配合演奏), 雖然掉了一個小節, 還是打敗大陸去的眾多高手, 僅次於當地的天才學生, 得了第二名, 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發生的, 關鍵就是她能融入自己的演奏, 傳達了樂曲的情感, 評審們說他們知道那個小節, 但沒有感覺到情感的中斷, 所以給了她很高的評價, 小女非常高興, 不再有當年在大陸的挫折感, 本來我很捨不得初中就送她們離開身邊去留學, 但兩年來看到女兒們的成長以及快樂生活, 覺得做對了.
其實去讀讀S. Richter的口述生平,技巧是基本,這必須要有天份,技巧要練,最後在催動音樂時不受技巧所限而singing between ebony & ivory.技巧練太過頭會失去平衡,但天份不夠自然得猛練,有時反而折損了手臂.現在的時代與從前差太遠,像Larrocha, ....這些10來歲就以Mozart piano conerto debut來贏得名聲的prodigy幾乎沒有了或Gieseking以全本Beethoven piano sonata出場,嚇人!在這個年代,已經與過往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