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閒聊爵士

本來想從南北戰爭的軍樂隊、法國方塊舞、藍調、教堂靈歌、scott joplin、紐澳良送葬樂隊...一路談過來,太學究氣了,爵士輕鬆一點好,大家一起來,想怎麼談就怎麼談,不談只分享曲子也歡迎。

古典的世界,譜在那邊,演奏者的自由詮釋空間有一定限度。爵士原曲有時只是個框架,樂手間連譜都沒有,大概溝通一下和弦範圍,就開始了。

蓋西文為電影寫的a foggy day( in london town)原貌,電影中和最初的唱片好像也存在一些差異。修復很好的影像。


我最早聽到的版本是louis & ella 對唱的版本,服役時買的cd, cd已佚失,記得封面和verve不太一樣,當時懷疑是不是盜版。ella 在自己的gershwin songbook中有另一個獨唱版本。


Sarah Vaughan


Billie Holiday


mingus很鬧的版本,(汽車)喇叭、哨子、警笛...


red garland的人生最高峰大概是參加miles davis五重奏那幾年,牛鬼蛇神包圍下,最終未再登上更高峰,搖滾的第一次衝擊襲來,慢慢退出舞台。敗在太沒特色吧。


搭上末班車(這張唱片出版時,大局已經站在搖滾這邊),吉他兼歌手的george benson
2022-04-06 14:2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爵士
下面內容充滿個人喜惡,請斟酌。

讀高中時,學校每年舉辦班際合唱比賽。那一年,分聲部練了幾周,再全部合起來練,練了兩天,指揮又一個聲部一個聲部分開聽,最後將我揪出來,聲音太低沉,和其他人聲音和不起來。「那我退出好了」,「不行,一定要參加,不然你小聲唱,不然..., 你嘴巴一開一合,假裝有在唱」。比賽後,發現別班也有人沒上場,原來「一定要參加」只是怕我過太爽。那是我對音樂有「指揮」這回事產生排斥感的源頭。

開始認真聽音樂後,因之前的個人因素發自內心對大型管弦樂(因為有指揮)採取比較消極的態度。音樂那麼多,想聽多聲部的和聲、對位、卡農、赋格啥的,弦樂四重奏有四個聲部夠大腦忙碌了,還不夠,五六七八都有人寫,沒有指揮的室內樂是我的最愛。

後來認識了音樂圈的人,原來那個世界也存在對「指揮」、「大型管弦樂團」因各種理由排斥的人,有個朋友講得很難聽,「那是個泯滅人性的場所,指揮為所欲為,演奏者只是任憑擺佈的棋子(還有一些me too級的醜事,我非相關事件見證人,不好多提)」,寧可多教幾個學生,也不願蹲樂團,而是搞經濟來源不穩定的室內樂。

對爵士我持相同態度,對big band沒有太多好感。樂隊領班(bandleader, 等同古典的樂團指揮)和編曲配器(arranger),兩者決定音樂的樣貌。即便看似即興,big band時期舞台上發生的一切,應該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樂手只是領班和編曲的棋子,沒有什麼個人自由。

不過這邊還是先談一點點big band, glenn miller, 因為很重要,關於他的「失蹤」。1904年出生的glenn miller,1942年自願入伍參戰,加入美國空軍,1944年12月15日,天候惡劣,他搭乘的飛機在英吉利海峽失蹤,一直到今天都無下落。

入伍前,glenn miller身兼多重身分,伸縮號手,作曲者,樂隊領班和編曲。 miller無疑是1940年前後幾年(或者說整個爵士史上)商業上最為成功的爵士藝人,暢銷唱片一張一張賣到翻,橫掃整個爵士(和流行)的市場。

幾乎在他失蹤的同時,解放大樂團拘束的bebop, 改變爵士傳統作為一種跳舞音樂,而成為一種坐下聽的新形態音樂興起。不確定有沒有人研究過之間的關聯,不過我認為商業上大成功對大舞廳、唱片公司來講,比樂手個人的自由不自由來的重要。

米勒少校的失蹤,是否剛好成為讓路給新音樂的契機?如果沒有失蹤事件,後來的爵士歷史與今日的爵士面貌會是如何?


in the mood的原型,TAR PAPER STOMP by WINGY MANONE


glenn miller讓它不朽


glenn miller自己作的曲


別人的作曲,由glenn miller首發


軍樂加入切分音變成暢銷舞曲



個人喜惡放一邊,音樂本身支支動聽。我沒有任何glenn miller的錄音唱片,只有一張數位時代後人演奏名曲選的lp, 片名好像是digital miller. 為什麼是lp, 簡單,有段時間我家中的系統只有lp, cd只在公司聽。
eek
eek

最近在播的hbo影集 "winning time: the rise of the lakers dynasty" 某一集有把當初nba教練的戰術用古典音樂跟爵士音樂來做比喻

2022-04-21 14:41
we543543
we543543 樓主

謝謝,我找找看[笑]

2022-04-21 18:32
不好意思,小弟亂入一下,有點文不對題。
這首Christina Perri 的A Thousand Years 不是爵士,是流行音樂,
但這個室內樂團沒有指揮。把這首歌演得好好聽喔!
拍謝,拍謝。
Brooklyn Duo - A Thousand Years [WEDDING VERSION]
ok啦,這棟輕鬆就好,想分享什麼就分享什麼。

前面要講glenn miller之前忽然想起陳年糗事,對glenn miller有點失禮,也讓氣氛變太嚴肅

老人就這點很不好,動不動當年勇或當年糗,沒有當下,沒有未來

雖然不是我常聽的類型,聽音樂這種事誰知道接下來會如何?老人碎碎念又來了,我大概快四十歲時,莫札特從很不喜歡變超喜歡,快五十歲才發現海頓的妙處
年輕的dizzy gillespie寫下a night in tunisia時,大概沒想過這首平凡無奇aaba格式的口水歌後來會變得這麼重要。平凡的起點,不平凡的展開,bebop時期以parker為代表的樂手們以其為平台較勁熱演。32小節aaba這東西應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經驗法則上可以簡單滿足人類生理心理,連莫札特也愛用,之前另棟中反覆提及的k331第一樂章主題也是aaba(另加一段小尾巴)。

1944年Sarah Vaughan對原曲沒動啥手腳,填上歌詞的演唱版


bebop時期的名曲不少,parker自己也寫了一些,其中包括不少與「鳥」(parker暱稱)相關為曲名的曲子,不過a night in tunisia似乎被當時樂手拿來表演和錄音的次數更多。那個年代敢跳下來參一腳的都不是弱雞,名盤如雲,很適合用來比較各樂手的創意與技巧。

parker有限的人生中,因為有現場錄音(收音通常很爛,不過太珍貴,所以有就很感謝),也留下很多版本,這不知道哪一版


Charlie Parker and Dizzy Live at Carnegie Hall, 這版我有,不過是和savoy的錄音放一起的套裝


The Quintet at Massey Hall Toronto 1953: Charlie Parker, Dizzy Gillespie, Bud Powell, Charles Mingus, Max Roach, 名人堂級中再特選ace選手組成的牛鬼蛇神夢幻隊,特別厲害嗎,還好,只是特別夢幻


dizzy自己不知錄過幾次。第一次看到dizzy的印象是這兩頰怎麼辦到的?還有喇叭怎麼這麼特別(原來只是一次意外,因為有趣變成個人特徵)?我有個verve版本是拉丁美洲風的a night in tunisia, 異國風味加異國風味


Art Blakey & The Jazz Messengers, 因為是Art Blakey, 鼓的戲份比較多, 不確定我手上的是不是和錄影同一版本
查了一下cd, 同名專輯(a night in tunisia, 1960)同曲11分多長


stan getz不是只有bossa nova, 四十年代他是和大家混過來的,我有他的本曲錄音(非影片中的),忘了出處,好像是歐洲巡迴之類的


Dexter Gordon, 40年代為bebop下註腳, bebop is the music of the future(好吧,這句話至少有十幾年是對的),他的a night in tunisia我手上就好幾版,演奏中我時不時會聽到像中東音階的片段


我還有lee morgan的,還有...,,再貼下去沒完沒了,有興趣請自行尋寶。

bebop改變了big band時期團進團出的音樂型態,主題帶出後,小團體每個樂手輪番solo, 最後合奏結束是新的標準樣式。樂手被解放,和弦也被稍稍解放(do-mi-so開始也還是要回到do-mi-so, 不然下一棒很難接)。關於樂理的部分,有興趣請搜尋關鍵字bebop chords.
come come everybody(カムカムエヴリバディ)是剛下檔的nhk晨間劇,名稱引用自nhk歷史悠久的英語教學廣播帶狀節目カムカムエヴリバディ. 故事講述祖孫三代由和果子、英語廣播教學、爵士樂、時代劇、棒球....串起來,發生在1925-2025的百年故事(有夠複雜,不過還真讓編劇串起來,最後所有伏線還完整回收。我日文程度大概只能看個七成,希望之後台灣有電視台引進)。nhk的戲劇配樂時有驚喜(之前真田丸的片頭由管弦樂團伴奏的小提琴音樂我很喜歡),這回牽涉音樂主題,nhk也下不少本錢,音樂製作由金子隆博擔當。

主題曲,作曲森山直太朗,跟爵士無關(公廣集團檯面下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商業運作),不過動聽


其中,一代男女主角第一次約會的喫茶店,背景音樂是78轉蟲膠唱片,louis armstrong演唱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貫穿全劇的曲子,有人認為是真正的主題曲,當劇名也可以), 男主角拿起唱片簡介,念出演唱者和曲名的英文、日文,而這就是二代與三代女主角名字的來源。rui(iouis的日文音),hinata(日向或向陽,sunny side).

約會的片段,與參與配樂的豪華樂手,渡辺貞夫與北村英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moxiVfvCk

喫茶店背景音樂應該是這一版


昭和23年聖誕節,戰後進駐軍時代,美軍俱樂部中喝醉酒的喫茶店老闆衝上台熱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_Xxa5lhUk

二代男女主角街頭偶遇,女主角莫名其妙被邀進唱片行時出現的唱片,看封面應該是這張,可能版權的關係,nhk出現的是手繪但構圖標題相同的封面。這版我有,男女主角後來借喫茶店電唱機播放的,內容不是該唱片的版本,不過louis armstrong同曲錄太多次了(雖然曲子部是自己作的),影像中只有片段,很難斷定。



一直在歷史錄音打轉,來個品質稍好的版本代替,錄音年代也比較接近原劇的時間軸。


戲份不多,卻是劇情轉折關鍵的算太舅舅最後的天鵝之歌(之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5z2Rj-VKY4&ab_channel=NHK

二代女主角倒數第二集上場演唱的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bzQxqkx_w

全劇配樂最讓我驚豔的片段,小氣吉兵衛(二手古物商)主題


值得一提的,主題曲作曲者森山直太朗的祖母,森山良子,劇中扮演老年的第一代女主角。森山良子是涙そうそう(淚光閃閃)的原作詞者。
有一首口水歌大家唱(jazz standards),也有一首歌就算別人來唱,也會被認定是模仿誰誰誰的狀況。

電影真善美留下多首名曲,其中,後來成為專屬曲目,將coltrane推上頂峰的my favorite things


這是一首modal jazz名曲,什麼是modal jazz, 白話一點,單聽曲中鋼琴的部分,會發現和弦幾乎靜止不動,剩下soprano sax在音階沒完沒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更多的樂理請自行搜索解決。這張唱片是coltrane離開prestige後,在atlantic灌錄的唱片中,最重要的兩張其中之一(另一張是giant steps), giant steps我有lp,這張的沒買到(或許有180g重刻片之類的,我討厭重刻片),只有環保紙盒材質封面設計的cd. prestige時期的coltrane是我較偏愛的部分,atlantic時期也不錯,進入impulse!時期的很多不太能接受(嗑藥嗑太多?還是進了啥密教?),雖然coltrane的lp我收比較齊的是impulse!時期的錄音。


impulse!時期


另外,這首曲子凸顯了當時家用音樂載體的一個困境。coltrane很多現場演奏一首曲子演奏時間超過lp單面可以刻錄時間上限(約30分),無法發行出版。cd多少解決了這個問題,硬碟就完全解放了,連唱三個小時也給你唱
大概二十年前,有一趟為期一年的美國之旅,在西雅圖uw旁租了個公寓住下來。發現美式廚房的爐連烤超好用,時間也多,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廚房玩美式食物。從簡單的開始,其中一道是鑄鐵鍋麵食是cornbread, 源於早期美國南方高筋麵粉短缺,由玉米粉(cornmeal, 非corn starch)混合中筋麵粉、雞蛋、豬油...等在地食材製成的類麵包(更像口感偏粗曠的鹹蛋糕)。這個我很喜歡,僅次於比斯吉,另一個源於高筋麵粉短缺的產物。

因為需要音樂,當時串流還在紙上談兵階段,只好上amazon買cd, 看到lee morgan這張封面標題寫著cornbread, 太有趣了,不知道內容就買了。播放設備,尷尬哪,從電子分音的altec a5轉換到環境限制不得不的7.99美元電腦喇叭。那也是我音響觀產生重大轉折的一年。那段時間,我發現音樂是在大腦內重新排列組合形成,而非只在耳朵與喇叭間產生。就如同講電話時,我們會注意對方講話內容,電話聲頻被壓縮失真這種低階訊號(感官層次)的問題,大腦可以自動忽略。如果追求的是聲音,音響的確要花很多錢和心力,聽音樂則不必。我也曾試著用老婆棒球大小的藍芽喇聽完整部費加洛婚禮,至少對我來說沒什麼問題。

這張唱片(1967年發行)是當時blue note搖錢樹lee morgan在the sidewinder(1964發行,lp我有,這一年the beatles已經橫掃美國流行音樂市場)商業上大成功後,公司希望複製成功經驗而製作的一張專輯。雖然也賣得不錯,不過商業成就沒有超越the sidewinder.

五首曲子中有四首是lee morgan全新寫的,加上一首30年代老歌。cornbread這首同the sidewinder風格,是easy listening的soul jazz, 第三首ceora像bossa nova. 比較有趣的是第二首,our man higgins, 這首用了全音音階,聽感詭異,唱著唱著不知不覺又轉到聽感無違和的藍調音階,然後每個solo樂手玩一樣的遊戲,實驗風格強烈。


因酒精、海洛英的關係,爵士樂手普遍有壽命不太長的傾向。lee morgan也曾受毒品之苦,但死法比較離奇。大他13歲的老婆將他從毒品的地獄拉出來,擔任他的經紀人,讓他步上青雲。最後,懷疑lee morgan有外遇,在爵士俱樂部中,一陣吵鬧聲後,槍響了,他老婆終結了他34歲的人生。
想想,lee morgan的死法也不是真的太離奇。有一部電影,如果找得到門路(當年我跟美國電商網站買有版權的錄影帶),值得一看,"round midnight"(1986). 早個三十年開拍的話(那些樂手多數沒能多活三十年看到這部電影),大概有一半以上的爵士樂手會認為這是在講他的故事,不過中後段出現山寨billie holiday, 影射對象明確(lester young).

片名來自thelonius monk的名曲,不過不是講monk的故事(至少官方說法故事原型是lester young和bud powell摻在一起的瀨尿牛丸),然後由dexter gordan演男主角(gordan自己也有一段自我流放歐洲的歷史,說是演自己也有87%像),herbie hancock音樂擔當,也在劇中出演鋼琴手角色,另外,客串的還有wayne shorter.

雖然由gordan來演,音樂是herbie hancock式的,而非gordan強項bebop風格。晚年(其實還不到60歲)的gordan在電影中,掉拍、慢拍和走音明顯比年輕時更嚴重(慢拍傾向本來是gordan個人風格),看得出來是身體變差很多,不過放在電影中很對味。

電影原聲帶沒有收齊劇中音樂,所以又有一張掛名dexter gordan的 the other side of round midnight(掛名dexter gordan唱片的最後錄音),但還是沒有收齊,比方parker的 now's the time有出現兩次片段,一次是gordan, 一次是背景傳來的顫音琴。





society red是gordan自己的名曲,建議找全盛時期的版本來聽。

講到最後錄音,最傳奇的應該是 richard strauss piano sonata in b minor世界首錄(相隔作曲時間100年),同時也是gould的最後錄音。
Carioca(鸚鵡)跟Donald(唐老鴨)介紹自己家鄉音樂samba, 示範的曲子是Tico Tico no Fubá (rufous-collared sparrow in the cornmeal), 本來認為沒什麼問題,不過有人提出這是一首choro. 兩者有什麼差別?這是巴西民間音樂文化研究的問題,用最容易懂的說法,choro比較古老,是bossa nova的阿公,samba的老爸。


這首出現在2016里約奧運閉幕式的曲子,由巴西音樂家Abreu寫於1917. 歌詞大概是講一個歐巴桑抱怨跑來偷吃穀物的雀鳥,很可愛而庶民的主題。


嚴格來說,雖然偶爾會出現,不算爵士領域的口水歌,不過parker有吹過(不然這樓要成立就太勉強)


不是爵士。音樂是合法在舞台公然調情的工具


又一個公然調情


柏林愛樂也瘋狂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