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夢斷青春,煙雨淚痕轉眼空: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11版本大亂聽

原文出處:夢斷青春,煙雨淚痕轉眼空: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夢斷青春,煙雨淚痕轉眼空: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11版本大亂聽
話說在前面:筆者不是音樂專業人士,也不是音響專業人士,只是單純把自己聽過的唱片做個記錄而已。
音樂不同於文字,單純就是情感的抒發,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觸動人心。所以音樂是最適合抒壓的管道,足以撫慰人心療癒傷痛。

企鵝評鑑對於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的推薦是Jansons (CHANDOS) 和Pletnev (DGG),前者我已訂了一套,待到貨後再行補充。
<悲愴>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首交響曲,非常著名也常被演奏,最棒的當然是聽現場,不然就挑一款合心意的版本來聽聽也不錯。

Gergiev/Kirov Orchestra (1995)
認識Gergiev這位在1989蘇聯解體後走向世界的俄國指揮,完全是因為1998和維也納愛樂合作的那張柴五現場錄音 (薩爾茲堡音樂節)。當年這張一舉勇奪企鵝評鑑三星帶花殊榮的唱片,在古典音樂界的一片寒冬中燃起熊熊火炬,甚至我是因為那張唱片才漸漸喜歡上柴可夫斯基這旋律科敏感系的樂風。因此當年Philips唱片公司趕快挖出這位新銳指揮的舊錄音,就找到了1995年在芬蘭錄的這份錄音~Gergiev / Kirov Orchestra: Tchaikovsky Sym. No.6,也趕緊趕在同年發行。但基洛夫管絃樂團畢竟不敵維也納愛樂的美聲,後來只得到企鵝評鑑2.5顆星的評價。評語內容我大致可以認同:充滿高強度和戲劇性,但是較為缺乏情感。
上圖左一的本片,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充滿沉思懷想,比別人著墨更深更細心鋪陳,柔美的第二主題則滿溢幸福感,之後打斷幸福感的猛暴樂斷,自是基洛夫俄式聲底的拿手好戲。最後回到先前主題的再現之後,緩緩結束過到圓舞曲樂章。葛濟夫的圓舞曲樂章特別的斯拉夫,輕舞曼妙但速度極快,大概也只有基洛夫子弟兵能跟得上這狂舞的速度了。過到詼諧曲樂章,則是走活潑速行路線。對於意念纏繞糾結的終樂章,葛濟夫這裡是用略微沉重的步調在推進,基洛夫蒼涼的低聲部銅管帶出了最後的孤絕,最終只餘弦樂群漸漸消逝的低聲沉吟。
夢斷青春,煙雨淚痕轉眼空: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11版本大亂聽
Gergiev/VPO (2004 Live recording)
自強不息的Philips唱片公司,進入21世紀之後依舊努力經營 Gergiev 品牌。在2005年終於發行了一系列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錄音,包含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三首交響曲。當年首次發行是高價版,所以我只有購入No.4跟No.6兩張CD,後來Decca曾發行過這套錄音的三張版,而且價格很便宜,但現在也不好買了。依1998年跟VPO合作柴五的經驗,維也納愛樂的音色細緻優美而飽滿,但也是個很爆得起來的樂團。首樂章流暢而自信,但圓舞曲樂章則有些紛亂,VPO老樂師似乎有些跟不上這高加索戰士的舞步,沒辦法,這就是現場錄音的得與失啊!之後的詼諧曲樂章則詼諧逗趣地快步通過。柴六最著名的慢板終樂章,葛濟夫這次倒是很細膩營造氣氛,讓連續的管樂與弦樂相呼應的樂句,懸而不決地淡然飄盪在半空中,然後很自然地導入細語呢喃的最後輓歌。
Gergiev在2010還有與子弟兵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的新錄音,也許值得期待。但根據Gergiev的這三次錄音來看,最新柴六終樂章音軌時間更長了,已經快要慢到跟慢中之慢的Celibidache並駕齊驅,那到底是何種況味?令人好奇。

Karajan/VPO (1984)
右中這張醒目的DG的金字招牌唱片,一直雄踞在日本唱片藝術300選的榜單上。在Karajan生平的五次柴六錄音中,企鵝評鑑最推崇1977與BPO合作的版本,但個人不愛老卡,手上竟有這張已屬驚奇。
此演出兼有VPO的美聲及細膩的刻畫,感覺起來是一種較為歐風的詮釋,把一些狂暴的橋段修軟些,致力於優美旋律橋段的鋪陳。第一樂章開展的速度明顯較緩慢,但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倒是精神抖擻速度緊湊,到了最後的慢版樂章,可以聽得出來卡式很費心的在以VPO的美聲用力推動情緒的浪潮,這浪潮波波堆疊,把感性推升到最高點。此版最美的地方在終曲前的最後輓歌,最後輓歌是我自己亂取的,總之就是全曲的最後樂段,由弦樂部齊奏開始的下降音階,最後消失在低音提琴的低聲呢喃中。

Temirkanov/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 (1992)
這個組合台灣樂迷應該相當熟悉,泰密卡諾夫曾多次率團來台演出,包括1999年921震災後,也曾公益演出此曲。1989蘇聯瓦解後,整個東歐世界的交響樂團面臨空前浩劫,往日作為共黨宣傳工具的文化實力變得可有可無,很多優秀樂手淪為失業酒鬼。泰密卡諾夫、葛濟夫和布達佩斯節慶樂團的伊凡‧費雪都是在家國飄搖的時代背景下,帶領團員們殺出生存血路的領導者。聖彼得堡愛樂就是蘇聯時代的列寧格勒愛樂,在冷戰時代即素負盛名,堪稱蘇聯國寶級管弦樂團。承繼此光榮傳統的泰密卡諾夫自是不能有任何漏氣的理由,尤其是當家的本國文化資產更是要能詮釋得讓人心服口服。從第一樂章的鋪陳開始,泰密卡諾夫就用無力而無奈來帶動旋律,詼諧曲樂章充滿詼諧輕快感,讓承繼而出的終樂章瀰漫紛亂無奈的愁緒而完全不突兀,聖彼得堡愛樂呈現的旋律雲霧不特別唯美,但特別輕柔無奈,這比之VPO差別就大了。Karajan/VPO那強勢推動情緒的極度唯美,簡直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假文青。而泰密卡諾夫帶領的聖彼得堡愛樂可就不同了,他的旋律若有似無地勾動神經,觸及最脆弱敏感的內心深處,然後輕輕然走向虛空幻滅。

另外令人惆悵的,是1938年出生的泰密卡諾夫大概不會再來台演出了。

Mravinsky/列寧格勒愛樂管絃樂團 (1960)
左下角的穆拉汶斯基版的柴四五六,一直常踞企鵝評鑑三星帶花榜上,想必十分厲害。過去使用BBC系列小喇叭,還聽不太出此版的厲害之處,現在用老版的JBL4311聽起來,果然聽得生龍活虎火光四射。第一樂章除了開始有緩緩外,就一路生猛,屢以狂風暴雨之姿橫掃聽眾。之後輕鬆一下過個第二樂章,到第三樂章又奏起抖擻昂揚的進行曲。第四樂章仍是用比較強的力道去推動,但比較特殊的是穆拉汶斯基是以管樂來串連樂念的流動與轉折,而且最後輓歌的牛筋味十足,呈現出一番有骨有肉的熱血演出。

Haitink/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 (1978)
開始速度雖然不快但氣勢不凡 ,除了速度沒有俄國指揮那麼快以外,猛爆的程度絕不遜於俄國佬,有一種 "美好的一仗,我已打過" 的爽快感。

夢斷青春,煙雨淚痕轉眼空: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11版本大亂聽
Monteux/BSO (1955)
這張唱片再次顯示轉錄的重要性~
我原本擁有的是圖一右上角的那套CD,因為蒙都的柴四是長期高踞TAS榜單的名盤,然後就趁某次大亂聽來聽聽他的柴六,結果怎麼好難聽。後來在聽上圖那盒Living Stereo時發現裡面有這張,就拿來放放看。結果:我的天呀!完全兩樣。蒙都演奏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在1920' 就很出名,所以RCA才會在他晚年時力邀他錄下珍貴的立體聲錄音,Living Stereo的錄音很成功,聲音飽滿動態十足,成功替老一輩的指揮藝術留下見證,尤其這張唱片的法式風格真是非常特別。近年這套錄音又再次由Sony以<典範大師套裝系列> 特惠發行,至於音效如何就未可知了。

蒙都這個版本的一二樂章這兩個音軌的時間是這邊介紹的十個版本中最短的,但這個版本的第一樂章表現可一點都不含糊,另有一番豐富的情感和流暢魅力。詼諧曲樂章則是輕快昂揚的進行曲風格,最終樂章始終以輕柔遐想推動樂句,恰似向天句句追問聲聲輕嘆,最終仍無所回應,只能讓萬般無奈飄向萬般虛無。

夢斷青春,煙雨淚痕轉眼空: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11版本大亂聽
Rostropovich/LPO (1976)
出生於亞塞拜然的Rostropovich (1927-2007) 是一代大提琴宗師,在流亡巴黎之前也是蘇聯引以為傲的宣傳樣版。為情義得罪當道的Rostropovich自是位性情中人,古道熱腸的他在去國流亡的歲月裡仍非常活躍於西歐樂壇上,所指揮的樂曲仍以俄國曲目最有說服力。

這個版的轉製很不錯,所以這個便宜的<世紀典藏超值盒>系列很值得買。當然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本來就很不錯,是在Kingsway Hall錄的,後來的數位轉製也是在知名的Abbey Road Studios製作的。首樂章並不走極端,反而是一般指揮難以走出特色的第二樂章,老羅演出了金碧輝煌的華麗圓舞曲,令人懷想高掛雙頭鷹沙俄錦旗的帝國風華。詼諧曲樂章則是略微輕快的進行曲風格,最後步入上下行音階反覆交疊的終樂章,如不敵命運的最後宣示般,在低音提琴的低鳴與撥彈中走向終點。
2020-10-20 13:07 發佈

Celibidache/慕尼黑愛樂 (1992 Live recording)
以慢聞名的Celibidache慕尼黑年代版,其實第一樂章一開始並不算特別慢,是到了第二主題時開始用漫步的步調漸次徐行,彷如沉思細想,沉浸美好回憶之中。經過一番打斷優美懷想的狂暴奮鬥之後,在木管一字一句地徐徐傾吐心緒中結束這個樂章。之後從正經八百的圓舞曲樂章慢慢過場到第三樂章的詼諧曲,由於較慢的速度實在詼諧逗趣不起來,所以是用穩健的慢步調行進的進行曲,但是踱步可是非常猛暴的,最後在猛暴高潮中結束第三樂章。整個慢板終樂章緊繃著縈迴不去的愁緒,慕尼黑愛樂弦樂群招牌的濃霧如煙的飄渺音效,不時與管樂群唱和,不時又獨走著華麗的上升音階,但最終的糾結依然徒勞。最後輓歌的步履略帶沉重,連聽眾的思緒也被吸引到了最後深沉的虛空中,經過好一陣子才驚覺樂曲已終地鼓掌起來。


Furtwangler/BPO (1951)
後來在唱片架上又發現了這套裡面也有柴六~這張唱片沒人推薦過,單純是想聽聽看Furtwangler這樣的純正日耳曼指揮會如何處理情感豐富的斯拉夫作品。大體上用四平八穩的方式表現,不走極端,但終曲仍保有淡然的失落感。
企鵝評鑑推薦的是1938年的NAXOS版本,是還買得到,但是現在連NAXOS的單價都要超過二字頭,真是失敬失敬。


Furtwangler/BPO (1938)
過了一個禮拜,發現好像也只有博客來有貨,就趁著手上還有折價券加上會員日打九折的時機購入。
對於歷史錄音,我雖不狂熱,但也還蠻喜愛的。而這個版本也不負企鵝評鑑的三星背書,音效轉錄得還不錯,確實是場偉大的演出,而且更感謝偉大的錄音工程,讓我們有機會能一窺82年前的大師風華。
此片在企鵝評鑑1000強裡是這樣說:「其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柔和的表現,十分契合該作品淒美的情感。而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則是以燦爛而充滿力量的節奏去轉化為神聖的進行曲。...」我也發現這個版本的首樂章確實充滿了深刻的美感與柔情,圓舞曲樂章是比較呆板地帶過,但詼諧曲樂章就非常精彩了,該樂章的最後樂段突然飆起非常快的速度,在燦爛中結束此樂章。終樂章的表現方式也和其他指揮不同,表現手法極為細膩,連低音管都能化做繞指柔,極盡淒美而深刻。 這一切讓人想到福大師所演出的華格納歌劇,這裡可謂用刻畫華格納歌劇中悲劇主人翁的內心戲的手法,在此終樂章中呈現柴可夫斯基的內心戲,非常令人震撼。若非這是1938年78轉留聲機年代的錄音,此演出的淒美絕倫絕對讓戰後其他以唯美濫情著名的西歐指揮們無立足之地。畢竟時值52歲盛年的福特萬格勒,正處於身為音樂家的顛峰期,只不過這一年正是捷克人忘不了的那列強簽署慕尼黑協定的一年。
同CD補白的<崔斯坦與依索德>劇樂也非常好聽,一樣是1938年珍貴的歷史錄音。

最後附上上述版本各樂章音軌時間長度的整理表,可謂手法各異,各有千秋。


原文出處:夢斷青春,煙雨淚痕轉眼空: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celimi wrote:
Celibidach...(恕刪)


好文。不鼓勵不行。
如果懂得一些精神科醫學,再來導聆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 你會深深驚嘆柴可夫斯基竟然已經在這交響曲當中寫下半本的精神科教科書了, 因為他把人生的悲傷,憂慮,焦慮,絕望等等沈重的感情,完全融入在這首交響曲當中. 我第一次聽這首交響曲時是國中二年級,到現在人生已經過半百,各個版本加起來大概重複聆聽上百次以上,但是年紀越大,每次聽完之後都忍不住流淚,因為真的是經歷過人生各樣風暴,越能體會當中的精髓.

這是我自己的聆聽導覽:
1. 第一樂章, 夾雜了憂慮症,哀愁,焦慮症與緊張和不安:
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以憂慮開始,然後加入不安情緒,然後進入第二主題的哀愁,然後導入狂暴焦慮的開展部,暴走之後進入再現部的第一主題繼續狂暴,但終於掉回第二主題的哀愁,最後在撫慰,但又懸疑不安的情緒中結束.

2. 第二樂章: 假性緩解的分離型精神分裂
患者稍微緩解,努力想恢復正常,尋求快樂. 樂曲明明是優美的圓舞曲,但卻是無法舞蹈的五拍子,再怎麼跳都不順,然後導入鄉愁的中間段,回想過去的甜美. 然後再回到五拍子圓舞曲,樂曲仍然優美,但卻又跳不起來. 真讓人精神分裂!

3. 第三樂章: 狂暴的躁鬱症
進入到精神抖擻,雄赳赳類似進行曲的第三樂章. 患者忙東忙西,速度又趕,停不下來,總想闖出一些名堂. 到了最後終於無法控制,進入極端狂暴的結尾部份暴走,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極端亢奮衝動當中爆掉自己的情緒!

4. 第四樂章: 深度的憂慮症,絕望,直到黑暗的終了!
經過狂暴的躁症(mania),病患一下子掉到憂鬱症無底的深淵,這時候再也爬不出來了,呈示部的第二主題雖然想辦法溫柔的安慰,以及到了掙扎緊張地開展部,但都無濟於事. 最後心境是越來越絕望,在結束部聽到沈重的低音大提琴規律地拉弦(b小調),宛如進入地獄的腳步,最後聲音越來越細微,越來越低沉,終於在無底的深淵當中結束!

這也難怪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鵝之歌,在首演9天之後他就撒手人寰. 他是否是自殺眾說紛紜,但他的確是在霍亂流行當中不聽勸告還喝生水. 也就是因為如此,更加重了他這最後一首交響曲的悲愴性! 我現在的年紀已經超過柴可夫斯基逝世時的年紀了,更是不勝唏噓!
Celibidache88 wrote:
好文。不鼓勵不行。(恕刪)

感謝您的鼓勵!
此番野人獻曝,一方面以樂會友,另方面期許更多高人分享經驗
Monte920 wrote:
因為他把人生的悲傷,憂慮,焦慮,絕望等等沈重的感情,完全融入在這首交響曲當中. 我第一次聽這首交響曲時是國中二年級,到現在人生已經過半百,各個版本加起來大概重複聆聽上百次以上,但是年紀越大,每次聽完之後都忍不住流淚,因為真的是經歷過人生各樣風暴,越能體會當中的精髓.

果然這一番不知天高地厚的野人獻曝,可引出了Monte920大的深度好文,滿分奉上~
我開始認真聽此曲的時間蠻晚的,大概是在人生越過高峰掉落谷底之前。
猶記大學教科書談到憂鬱症時,長篇描述的例子就是林肯 (美國書嘛~)。憂鬱症患者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掙脫情緒泥沼,但也很有可能做出比一般人更為巨大的貢獻。真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柴可夫斯基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OP.74
是世界 列為 10大交響曲之一 .
我手上 收藏了 8個版本 .
BMG RCA Monteux 蒙都 版本
DG 卡拉揚Karajan 版本
SONY 羅斯托波維奇 版本
DECCA 蕭提Solti 版本
Telarc Dohnanyi 版本
DG Mravinsky 版本
EMI Pappano 版本
DENON Sanderling 桑德霖 版本
.
樂曲本身作品就已經很棒 用一般的音響器材可獲得很好聽了 . 就不多贅述 .
若用到中階 , 或 高階 High End 的音響器材 , 那真是讓你聽的感動無比 .
各個 樂器音樂色彩 音符細節 音場寬深 你多可感受出來更多 .
當然 同時 你也要有一個 可接受程度的 聽音樂環境 空間 .
.
多次在此看到某些人 論述到 聽得 有多好多棒還自豪是 ……. ,
我多很想知道 他們使用的 音響器材設備是怎樣的條件 , 以及他們 聽音樂的環境是如何 ?
.
我從1970年末由 一般音響器材開始使用 , 後換中階 名機 馬麥克 , 到現在維持使用 ML 的 前後級 .
過去 要選購機器時 當年我的音響公司老闆 都會讓我開車把機器抱回家 試聽一個星期 , 不喜歡就還他 .
Audio Reseach 真空管及混合機 就抱了好幾台 試聽過 .
最後選定了 Mark Levison ML332 + 38 前後級 .
音源 就 選了 Theta 轉盤+DA .
數位輸出 平衡接前級後級 KenbleKable 平衡純銀訊號編織線 , 銀包銅平衡前級訊號線 . 9N純銅後級平衡線 .
喇叭是使用 West Lake 監聽喇叭 BBSM-6F . Biwire 銀銅絞線 .
為此設備 聽音樂環境 加以 整建 .
.
會如此提 就是 要真的 聽到 讓人感動 演奏的許多細節 , 或 能有套不錯的音響設備及聽音樂的環境 , 你會更有幸福感動多一點 .
.
柴可夫斯基 這首交響曲 是在 1893年10月16日 在 聖彼得堡俄羅斯音樂協會的演奏會上由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舉行初演 .
初演後 柴可夫斯基與弟弟 摩德斯特 討論 想給此曲 命名為 "標題交響曲" , 而他弟弟 提議 用 "悲劇" 為名 . 沒被 柴可夫斯基接受 . 後 他弟弟 摩德斯特 突然想到 喊出 "悲愴" . 柴可夫斯基 大喊 "太好了! " . 而就此定下了 此 偉大的交響曲 之名 .
Benpli wrote:
若用到中階 , 或 高階 High End 的音響器材 , 那真是讓你聽的感動無比 .


完全同意!

柴可夫斯基不僅旋律優美, 情感豐富, 他的管弦樂寫作技巧也是一流的. 他的管弦樂編制也許沒有像馬勒那麼龐大,但他的管弦樂音效非常精彩,越是好的錄音,以及越是好的器材, 越能夠音樂與音響性兼具.

上面大家介紹的CD都是屬於經典錄音(1950~1990年代),但除了Pappano的現場錄音以外,幾乎都沒有介紹2000年以後的新錄音.

我在這邊介紹三個錄音效果佳,比較新的錄音.
1. Mikhail Pletnev指揮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 1996年錄音, DG發行Stereo CD版. 跟Mravinsky一樣,都是俄國指揮,俄國樂團,激情性一流. Mravinsky的激情演奏是經典,他的錄音效果雖佳,畢竟已經是1960年代的老錄音,而Pletnev在90年代的錄音音響效果更佳,解析度高,動態度廣,值得一聽! 順便講一下,他第四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撥弦部分,重低音提琴的撥弦都有小震胸的效果喔! (當然你的器材低音要夠好).


2. Mikhail Pletnev與同樣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於2015年再度合作,由Pentatone發行SACD. 可能年紀較長(距離上次1996年已經相差將近20年),他熱情依舊,但比1996年版沈穩. 不同的是SACD音響效果不同凡響,配上多聲道環繞音響,可以得到立體聲音響所達不到的3D空間效果,表現出演奏廳的現場迴廊. 聽起來爽度更高! 即使你只有立體聲音響,這個SACD的解析與動態也都是比一般CD更上一層樓. 我是立體聲與多聲道雙修,兩者都會細細聽. 不過多聲道3D空間表現真的是比立體聲更精彩! 套樓上講的,更多的幸福感動!


3. Ivan Fischer指揮Czech Philharmonic, 於2016年錄音,由Channel Classisc所發行的SACD, 同樣是音響效果一流,跟Pletnev的比起來各有千秋(多聲道與立體聲都有). 速度上他演奏稍慢一些, 但主觀的誰優誰劣就由聽者自己的主觀感受來評論.


至於樓主正在等待的Jansons Chandos的版本,在各個強敵的環伺之下,錄音則讓人有點失望. 它雖然也是新錄音(只有Stereo,沒有環繞),錄音音質很乾淨,但動態性不足,激情性就是差了那一截!
Monte920 wrote:
我在這邊介紹三個錄音效果極佳,比較新的錄音....

太棒了,我很喜歡 Ivan Fischer

Benpli wrote:
我從1970年末由 一般音響器材開始使用 ,...

晚輩的音響資歷比 Benpli 大淺太多了,目前我的音響系統都是老掉牙,所以聽老掉牙錄音剛好

管球都到頂了,暫時只專心聽音樂。
我喜歡kirill petrenko & Berliner philharmonic 合作版本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