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古典樂CD"decca 國際中文版"音質的問題

昨日去唱片行尋找史麥塔納"我的祖國",在眾多版本、價差中,最後只買了最便宜的一張,
但是龐貝力克(Rafael Kubelik)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
剛在01爬文發現買到的是decca 國際中文版,
想請問這種decca 國際中文版的錄音品質?音質?是不是很陽春......?
如果考慮錄音品質或者音質,該購買哪家出的CD?

補上專輯封面:

古典樂CD"decca 國際中文版"音質的問題
2010-04-05 9:55 發佈

你買的是台壓,音質平平。大賣場一張賣140上下吧。

那個曲子如果要聽完整版的,有很多版本。

庫貝利克跟捷克愛樂 super phone版本

Macal 指揮Milwaukee symphoney Orchestra.

卡拉揚的也不錯。不過是節選。

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囉~
若是聽曲目嘗鮮是很經濟實惠
而錄音的好壞很難說..因每個人喜好都不同
論廠牌的話也不一定準(除非小廠)
系列錄音的差異大
再加上錄音師的不同
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串門子囉
聽聽人家的收藏來增加經驗
然後找出自己的喜好方向

提醒的是...!!
大廠雖有明星加持
但也別忽略了小廠的精緻

Partageur & Passionné


有一些基本概念可能還是要澄清,
Decca國際大廠,在上個世紀70-90年代,是古典音樂重鎮之一,
他的「錄音」技術,是非常出名的,尤其是他的「麥克風樹」,更是為人津津樂道。

至於福茂自己壓版發行的「國際中文版」,說實話,還沒找到任何一張值得推薦收藏的,
不是「錄音」不好,這些錄音有很多都是經典版本,效果沒話說,
但是台灣壓版技術欠佳,造成這些國際中文版幾乎全軍覆沒。

樓上說得沒錯,大公司的錄音水準有一定程度,但是也因為規模化與制度化,
許多錄音都是「水準之上的四平八穩」,反而不如一些歐陸小廠牌公司,
出品錄音不多,但是經常有在「錄音」方面讓人驚艷之作。

古典音樂常常讓人兩頭燒,聽見真實度驚人的錄音作品也想蒐藏,
聽到演繹讓人感動的詮釋版本,也是想納為己有。
於是同一個曲目,最後發覺已經超過六七個版本,卻還一直不斷發現有更好的版本出現,
蒐集這些cd(未來可能還要再度更換其他format)的本錢,又是很大的開銷啊!
我自己買了好幾張國際中文版說

國際中文版都是經典的版本

封面的指揮過演奏家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

現在都是老公公級的,不然就是。。。。。。

所以對於不熟悉的音樂我就會先買國際中文版

聽熟了再去找其他版本

反正很便宜不到200

音質應該不會是重點啦

有的錄音標榜MONO。播放時會有雜音

還不是一堆樂迷搶的買
借問一下
完全同樣的內容
我拿一張台壓DECCA國際中文版CD,和一張進口高價版CD,或是賣很貴的特殊材質CD...
完全同樣的內容
使用完全同樣的設備(同一台光碟機/電腦/軟體)
轉成 FLAC 或是 WAV 等無損格式 ...
這樣轉出來的檔案效果一樣嗎 ?
會有什麼差異 ??
差異來自哪裡 ....
或者那幾家古典大廠都提供網路直接下載購買 FLAC 檔
是不是一定比自己亂轉的更好 ...
.....
準備用 LINN 的發燒檔案播放器播的話
我覺得都一樣
就拿海飛茲的音樂好了
有CD,HDCD,XRCD,K2,SACD不勝枚舉
但是要聽的還是海飛茲的琴藝
所以如果一樣的曲目,一樣的版本
那就選最便宜的就好了
搞不好還可以再另外買一張CD也說不一定
真是經濟又實惠

jswang0530 wrote:
昨日去唱片行尋找史...(恕刪)


1. 你說得這個版本在詮釋上算是不錯 我個人也有這張 音質的部分不必太要求 畢竟1959年的錄音 立體聲技術才剛起步 不是很好還可以理解

2. 現在唱片行倒一堆 還沒倒的也被迫縮編 我個人並不看好唱片市場 未來肯定只剩網路才有實體CD可買 不然現在唱片公司都喜歡出那種大套裝一次幾十張CD便宜賣的 所以還買的到就別挑剔了

3. DECCA國際中文版的問題是在於CD手冊內容過於簡化 省成本 版本部分通常都是名家名演 應該問題不大 只是一般標準古典音樂CD內頁 作品及演出者介紹 錄音時間地點 錄音師 等等...資訊都會記載非常詳細 而國際中文版基本上幾乎什麼可用資料都沒有 感覺較廉價 但問題是也確實本身就是低價在賣 不能要求太多

4. 至於壓片問題應該不大 畢竟並不是太困難的技術 但有些燒友會過度強調自身聽感極佳 可以聽出不同壓片差異 建議不要輕易相信 且即使真有差 一般家庭的音響設備 及個人聽感等問題 應該也很難聽出差別

5. 《我的祖國》其實錄音版本並不少 主要原因當然就是因第二首《莫爾道河》之故 因為實在太有名 很容易吸引一般民眾 或初入門古典的樂迷想購買 所以唱片公司自然就有計畫順勢推出全曲錄音發行 畢竟只有一首曲子不可能賣 且六首又剛好可塞一張CD 但說真的 到頭來其他五首一般人真的不太會去聽 能完整聽完的就更少了

6. 考慮錄音品質或者音質 我會推薦 Supraphon發行 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指揮捷克愛樂管弦樂團1999年錄音的版本 還有「錄音品質」跟「音質」應該是同樣意思 你想問的是指「詮釋」吧 不過這部分真的有時見仁見智 畢竟每個人理解不同 但錄音好壞就確實就有普遍認同的基準 只是古典樂錄音這部分牽扯很廣很複雜 我也不清楚這幾年你透過古典樂欣賞聽感進步到什麼程度 但我可以提供意見給你參考 通常鑑定這種大編制的管弦樂作品錄音好壞 最基本的基準就是先看各聲部的平衡度 通常來說平衡控制不好的 我都會認為是比較差的錄音 至於為何會造成這種成果 我認為就是前置收音工作就沒做好 又要省成本 連後製都馬馬虎虎才會導致這樣

pang8230 wrote:
借問一下完全同樣的...(恕刪)

現在硬碟都不貴,CD自己轉檔當然要轉成wav,數位串流播放實在是太方便好用

wav比flac多更多的細節和動態...。如果音響器材有一定的水準是一定聽的出來的
iping507 wrote:
現在硬碟都不貴,CD自己轉檔當然要轉成wav,數位串流播放實在是太方便好用

wav比flac多更多的細節和動態...。如果音響器材有一定的水準是一定聽的出來的

現在音樂社團那麼多,音樂班也那麼多

HD 直播也不貴,4K 直播可能就貴一點了

自己要現場感受多少細節與動態,都有的

音樂社團或音樂班是否具備有一定的水準,是一定聽的出來的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