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協奏曲是比較容易入耳的古典音樂。看了這篇發文「愛樂人,......大家聽古典音樂嗎?!」也想請大家一起來談談自己喜愛的協奏曲,同時給入門者一些解說吧。
網路上可以查到許多關於協奏曲的定義,我不確定引述會不會有法律問題,還請自行Google。
我自己是從莫札特Mozart第23號鋼琴協奏曲入門,第一次聽的是Wilhelm Kempff(肯普夫), Ferdinand Leitner & 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 1960年的版本,從此也最喜歡這個版本。
這首曲子管絃樂與鋼琴演奏相同的主題,所以顯得十分平易近人,而且曲調寧靜典雅,但內在蘊含難以形容的熱情。不過這樣悠揚的曲風,卻有一個深沉小調的第二樂章。Mozart的小調作品,數量似乎遠遠不及其大調作品。但他的每一首小調的曲子,都有一種特別非凡的魅力。
Horowitz就在立體聲跟單聲道時代各錄了一張,
Argerich以及Van Clibum各有一張現場版,
還有Ashkenazy的錄音室版本及現場版各一,
甚至Rachmaninov作曲家本人彈的版本,
都是可以參考的版本。
雖然我沒有聽過Kempff的
也分享一下個人收集裏比較喜歡的版本心得:
Murray Perahia+ECO(企鵝評鑑給很高)
鋼琴家獨奏兼指揮,
鋼琴音色變化相當豐富而且優美,
鋼琴音量從頭到尾都是中到極弱在變化,
個人推想是大概是以莫札特個人慣用的翼琴音量作考量,
所以才有這種分配;
還有內田光子和Jeffrey Tate(也是搭配ECO),
樂團跟鋼琴主奏感覺已經融合成一體,
風格非常相近,
聽起來就非常舒服;
更考古一點的可以找雋永的Clara Haskil版本,
享受那纖細而純真的鍵觸,
就像是彈奏者的寧靜獨白;
還有Curzon+Kertesz的版本,
Curzon經過精心安排過的彈奏,
連強弱跟鍵觸指法都完美得像是機器彈出來的,
我覺得這是個可以拿來做範例的版本,
告訴鋼琴家們練指法就是要練到這種像神一樣的地步。
回到 Gould 的二十四號 c 小調,我也是收了五、六個版本,聽來聽去都沒有 Gould 的版本令我滿意。當中的關鍵是:我覺得只有 Gould 把樂曲內在的張力表現出來。也許是因為對位的音樂彈多了,Gould 在這裡刻意強調左手的聲部,感覺上把曲子對位化,造成一種內在的對話效果。(不過 Gould 在 Mozart 的譜上加了一點料是真的(笑))一向厭惡 Mozart 的 Gould 自己也表示這一首鋼琴協奏曲的結構很吸引他。我覺得 Amazon 上面有位網友的樂評寫的非常好,我把它摘錄如下:
Why Gould had such issues with Mozart throughout his career yet could play this concerto like an angel is a mystery. I think the C minor appealed very much to his sense of logic and order in music, and particularly its prophetic echos of Beethoven 3rd concerto.
關於長笛,當今頂尖長笛家很多,年輕的 Emmanuel Pahud 更是人人耳熟能詳的長笛明星。不過我最欣賞的還是 Peter-Lukas Graf。他幾乎只跟瑞士的唱片公司 Claves 合作,不過張張都足以列入喜歡長笛的人的必備收藏。
推薦曲目:
1) Johann Sebastian Bach, Six Flute Sonatas, BWV 1030-1035
2) Friedrich Kuhlau, Flute Sonatas
3) Romantic Flute Concertos
4) Song Recital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Ansel Adam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