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多年開始小弟在我們這邊一直都有從對岸消費的經驗
無論是大件到小件,甚至運費比買的東西還貴,都有買過。
(暫不說什麼集運方式)
我發現不少事情,就是台灣這邊一開始很多代購 (或許有點像是買空賣空的情況)
到現在大陸不少店商直接進駐台灣網路賣場 (蝦皮最多)
這種情況這幾年來大量暴增,陸商進駐網路賣場有貴有便宜;但後者越來越少。
以前會從大陸的淘寶、天貓、甚至京東...等買東西,無疑是CP值真的很高!
部分具有口碑的店商品直說實在的還不輸台灣製造! 不負世界工廠之名。
但是最近這兩三年來快要被顛覆以往了
尤其是蝦皮到處充斥著良莠不齊的商品
不過也悄悄的發現天貓等某些同體系店家,
商品不是拒售台灣就是價差相近;若加上物流費用,就高出非常多
(即便是小東西也一樣) 就如背後有團隊在控制般。
京東則是部分商品拒售台灣,來限制或控制兩岸不同區的物價,
(除非集運繞圈回台,但是京東有些店家不太支援,會產生物流的突發狀況)
淘寶則是分地區瀏覽商品
也就是說某些東西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是不一樣的,有些商品你完全看不到!
但是掛了大陸地區的VPN出去,選擇中國大陸,會出現很多被隱藏的東西。
或許有些店家維持以往沒有分區限制,但是卻越來越少!!
前幾個禮拜想要買好幾組廚房、衛浴龍頭、花灑想把家裡那些舊的一次通通換掉;
不是超貴的就是不發派台灣,連問好幾個店家都是如此!
再回到國內電商訪價,一樣的產品價錢跟大陸那邊差沒多少錢。
(不過台灣的商品還是偏貴居多;類似的東西)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到這種情形,悄悄的在轉變。
基本上其實是【地下商城】檯面化的結果,
台灣早期也是這樣,成衣業工廠全在台灣的時候,
夜市、菜市場充斥著工廠打下來的瑕疵品和A貨B貨,
價格就是正版品的一折,然則工廠端的成本其實是0元,
假設今天訂單是一萬件衣服,廠商開價100萬生產,
工廠端花費80萬左右生產一萬兩千件,利潤20萬,
多的兩千件是為了應付訂單的瑕疵退貨,
出貨完畢結清款項後,剩下的兩千件怎麼處理??
當然是流向地下商城,早期台灣是菜市場、夜市,
後來只是工廠全到中國去了,加上電商興起,就全在網路賣了,
現在慢慢買不到是為什麼呢? 主因就是工廠開始撤出中國,
這種多餘的生產紅利全部消失,就算還買的到,量也是減少非常的多,
聰明的人老早就學越語泰語去東南亞電商買了,
台灣吃中文紅利無痛買淘寶的年代要過去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