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國產品牌也會進步

若說競爭力好了,小弟用學生來舉例

日本這個學生,資質好很早就接觸教育開始學習
也有著支持他的家人,讓他在成績上都有著優秀的表現

韓國跟台灣因為家境的關係,開始學習得較晚
只是韓國這學生,有家人大力支持,讓他可以加速學習

台灣這個學生,靠著自習居多,目前也交出了及格以上的成績單
但是家人卻不滿地說著,這樣的成績就自滿了嗎?

總在台灣這學生面前,說日本跟韓國多棒!還幫他們付學費,讓他們不斷學習
吝於給自家的台灣學生補習的機會,把責任都推到他不夠努力上
卻忘了,日本韓國這兩個學生再好!也不是自家人
等哪天自己家道中落了還不知道


現實的狀況比起學習更嚴苛,因為這不是單純擺爛可以生存下去的
沒有收入,就沒有精益求新的資金!這就是現實

R兄您想怎樣,是您的問題
小弟在這邊,已經把想說的都說了,回覆的也累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就這樣吧!不想跟您再做啥討論了

希望小弟的一些文字,可以讓有興趣的人想想怎麼讓台灣更好?
台灣過去經濟起飛的時候,背後支持著的是台灣人的自覺與民族性
哈~跟你討論真的是很有意思
我不是媚外! 我也期望台灣能走出自己的方向
只是生活不易,口袋真的沒這麼深
無法用辛苦賺取的微薄薪水去支持不長進的企業現象

套用你的舉例

CREART wrote:
總在台灣這學生面前,說日本跟韓國多棒!還幫他們付學費,讓他們不斷學習
吝於給自家的台灣學生補習的機會,把責任都推到他不夠努力上
卻忘了,日本韓國這兩個學生再好!也不是自家人
等哪天自己家道中落了還不知道


沒考量到的是
台灣的學生素質已經可以賺日本跟韓國的學生家教費了
(而且也正在做,ODM OEM)
只因為沒穿上名牌的衣服
所以私底下去賺錢來滿足他的需求
卻還是告訴父母我只能到及格的邊緣
不斷的向家裡人要錢
並要求父母提供他延畢的學費!?

我相信台灣有能力做出與同品質的產品
但整個產業結構的服務態度與心態
才是他們需要去改變的~

想想為何只有瑞軒能打出五年保固吧!
因為所有的資優生都在他們家!?

嗯~~也占用太多篇幅了!!
不曉得您從事哪方面的工作?

您之前說的驗證費,每個地區販售都有期驗證與安規
這些本來就免不掉,其實不會有你所說略過驗證的狀況
略過,就別賣了!仿冒驗證標,那就等著被告到翻
品牌也不用經營了,但這些費用只是產品販售的必需費用的一小部份

模具費用在產品開發上佔了很大的一環
幫大廠代工odm/oem,模具肺通常是大廠自行支付
或攤提在產品單價上,反正不是由廠商吸收

但開發obm自有品牌,產品須由自己負擔
一般筆電的一套模具費,很基本就是是800萬起跳
一台中大型液晶電視,模具費是千萬起跳,產品拆件越多
越多裝飾性零件,或是高質感的後加工處理,代表的是更高的成本代價

做代工貼牌,不需要在意模具費,製造成本單價評估後可行
buyer願意買單,單量確定,就沒太大問題

但自己做,這些都得吸收,如果1000萬的模具費,國內市場只賣1萬台,甚至更少
他定價要怎麼定?一個系列通常有數件產品,幾千萬來個幾次,大公司是會倒的!
打上自有品牌,或是有獨特外觀的,也不用想貼牌,還走不出台灣的廠商
若連本土市場都不支持,他要怎麼努力?努力賠錢讓手下員工都沒薪水嗎?
如果經營,是這麼簡單的事情,那世界上就不會有倒掉的公司了

台灣常出現用代工養品牌,因為品牌是燒錢的,也因此更多廠商只願意代工
小弟說了,您用微觀的觀點在看待這個市場
小弟跟您的觀點,卻是大不相同


至於您所說的韓國政府大力支持,小弟本討論串一開始就提到了
早在十多年前,韓國公費讓許多學生前往art center學設計,條件是回國後在國內服務
政府舉債,提供廠商作為資金,這對該政府也是一場賭注,這些作法在台灣可行嗎?

南韓人口有5000萬人,日本人口數有1億2600萬人,台灣僅有2300萬人
就算這幾個國家,都很支持本土廠商,每個人都買自己國家的產品
日本的銷售量是台灣的6倍,韓國是台灣的2倍

這就是內需市場的差異,何況台灣支持國產品的比例是低於前述兩國
可以想像,這銷售量的差異性有多大嗎?

若自己人都不支持自己本土廠商,那他要怎麼成長
小弟之前也說,支持您心中所謂上進的廠商,不可能什麼都支持
您說vizio好,那就請您以行動支持他
用購買給台灣廠商鼓勵,才是最實際的支持
看兩位的文覺得共同點都恨鐵不成鋼, 但一位是以廠商的責任為出發點,
一位是以消費者應該支持為出發點~~~

小弟也曾在國內家電廠待過, 但公司給我的感覺是很日式的, 溫溫的, 對於
新的技術有種因陌生產生的排拒感, 唯一不變的是每年固定的Cost Down,
家電特賣會等等, Why? 因為"以前"做過, 成效不錯就一直延續下來囉,
但諷刺的是, 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會遭到強大的異樣眼光~~

我是比較站在消費者立場, 導致現在負向循環的癥結點在於廠商對於市場的
敏銳度不夠高, 一直想要延續以前的做法, 所以在最終資源已經不夠的情況下
更難以改變, 但一直持續的Cost Down最終終於犧牲了品質, 服務, 也失去了
消費者~~

別忘了, 回推10年前, 家電業每個公司都是家大業大, 掌控的資源不亞於目前
的3C龍頭唷~~所以說沒資源我比較覺得是溫水煮青蛙的結果~~~

好~~那是否代表家電業就完了? 國產品牌就毀了? 我倒不覺得~~畢竟物極必反~~

我看到了聲寶推出由瑞智研發的變頻冷氣, EER值直逼日系不說, 價格也比日系更有競爭力~~
也看到瑞軒的崛起( 他也算國產品牌吧 ), 另外, 聲寶也斷尾求生的專心做家電,
小弟認為, 有專心做就有機會~~~

但中間可能有其他國產品牌被淘汰, 小弟覺得~~平常心看待吧~~畢竟這是消費者的抉擇不是?
廠商不爭氣連品質都敢犧牲, 怎麼能奢望消費者給他機會呢????


RogerC. wrote:
我所了解的是
台灣的大多數的家電廠商
除了高利潤的產品外
連設計與檢驗這一塊都不願花心力下去了


據了解, 大型家電還沒走到這一步, 但小家電幾乎是淪陷為掛牌的天下了,
但說家電廠沒有設計能力, 小弟就有朋友目前還是家電廠的工業設計師,
應該說, 相對設計的投資變少了


RogerC. wrote:
只是自認為只要打上自己的品牌就有人買了
這不只是消費者的問題
這是廠商根本上價值的偏差


該怎麼說呢, 以台灣的市場規模根本沒辦法自主開發, 除非配合出口將規模經濟擴大

雖然小家電的品牌不強, 但是台灣在小家電的製造方面卻不差, 比方說威技-全球最大的除濕機製造商
, 大統營, 燦坤等等都是很厲害的台灣企業~~

RogerC. wrote:
誰最熱愛這些本土產品
是那些在本土廠商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師傅


他們也是恨鐵不成鋼啊~~


CREART wrote:
小弟曾在薄形電視的初期市場參與過設計研發
拆開Sony電漿後,比照同樣的零件設計同等級的產品
產品的成本不到Sony零售價格的一半,市價也很漂亮
也曾獲精品獎...但最後還是失敗了,因為品牌沒有價值
得不到支持,最後廠商還是接代工單,是很無奈的現實


品牌跟產品的溝通很重視差異, 一昧的Copy是很難讓消費者認同的,
閣下以瑞軒在美回銷的案例也可以陳述是一種差異化的方式,
台灣的家電品牌哪個重差異呢??沒有~~ 絕大多數都是看日本做甚麼做得來就做, 做不來就等~~



CREART wrote:
台灣廠商並非這麼不堪的,很多很多也是默默地努力,等著自己人能認同


同意~~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以出口為導向, 絕對不會關著門自己玩,
但台灣的家電業呢??從大陸家電崛起之後就一敗塗地, 甚至到現在還在虧損,
說實在的, 將滿手好牌玩到這樣還能說甚麼呢??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