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跟我同事最近迷上到國外網站去買單車零件的樂趣~~~
但最近的兩次經驗,讓我們搞不太清楚台灣打關稅的標準是什麼勒??
上個月的一次,是因為想把我們的GXP BB改成陶瓷培林(台灣要買到給SRAM GXP用的陶瓷培林還真少,大家都是洗馬路的愛用者說),終於在Google上找到一家專門賣培林的美國網站,買了一堆培林,for shimano的、for FSA的,還有給我們GXP用的,那個網站還挺專業低,珠珠還有分精圓度,精圓度越高價錢也越高啦!(USD 70~109不等),還買的一堆保養油劑和換培林的工具組,總共加加2萬多台幣。下了訂單~速度超快~5個工作天就收到了。
送收的那天,綠色郵局杯杯也順便給我了一張關稅單1,000多。反正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也就繳了。
不過心裡還是很不爽~~我又不是開店家的,幹嘛要先開營業稅給我勒。
再來是這個月~~東西是今天早上收到的。購物網站是英國最近火熱的CHAIN REACTION CYCLES。
這次我們趁他五月特價~~買了一堆零件,輪組、車衣、碼表、外胎等等~總共快4萬~寄件也很快~9個工作天送到。
於是早上綠色郵局杯杯按門鈴的時候~一看到他就直接問啦:要繳多少錢?
結果郵局杯杯居然跟我說~不用錢~簽名就好~~
天啊~~頓時心中冒出了無限的驚喜~~那種飄然在半空中的感覺~~有如昇天般的快感啊~~
隨即問號馬上浮現~~那~~到底台灣打關稅的標準在哪啊~~~
我每次買國外的東西到底是看金額大小、樣品總類數量~~還是海關心情爽快度來打關稅呢??
懇請哪位經驗豐富的網大~~能指點小弟一番~~~感激啊!
台北新店 大順 敬上
「有打稅是剛好。沒打到稅是賺到,請不要大聲嚷嚷」
關稅基本是上是一個國家保障國內商業經濟活動的一種方式,不是只有開店做買賣要繳關稅,事實上是連一般旅客到國外旅遊買東西回來都是要報關的,只是大家都不這麼幹而已。
這與「是不是做生意」無關。
如果沒有這一層機制,在所得較高的社會,多數人都會選擇到國外購置較便宜的同樣商品,這對一個國家而言,就是錢財外流。
流多了,會造成可供整個社會流通的資金減少,一旦整個社會金融活力下降,遲早會反噬到自己工作的公司業績或自己在社會上所能取得的服務。
=============================================
一個研究社會學的老前輩舉過個例子。
整個社會其實和一個大家庭沒啥兩樣,總有人很會賺錢、有人很會生病、有人找不到工作。
當賺錢的二弟賺了錢,想請個司機,他有兩種方式可以處理。
一種是用較低的費用請個司機。
一種是用較高的費用給失業已經一陣子的三妹的小兒子來打零工。
三妹這小兒子的確是有點糟糕,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但好歹是住在一起的家人,整天在家族裏晃來晃去,給晚輩也帶來不好的示範。
雖然這有點像是花錢養三妹家的米蟲,但好歹錢還是留在自己家,這錢要花出去,就沒回來的了。
如果每隻MP3的獲利是20%,意思就是老爸辛苦賣出五隻MP3,才能抵得上兒子去外頭買回一隻別人家MP3的費用。
不知道大家家裏有多少這樣的錢可以花。
當然,另一種方式就是用較低的費用請個司機。
至於三妹家,那是他們自家的事,與我無關。
對晚輩的影響?請個律師把他們趕出去就是了。
就社會新聞看來,在台灣還滿多人會採用這樣的決定,所以也算是社會認可的共識之一。
=============================================
多數人選擇出來的結果,就形塑了這個社會的樣子,所以其實一旦作了決定,就沒必要去羡慕其他人的社會。
社會上什麼人都有。要依循什麼樣的方式,請自選,沒人管得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