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新手入門,選擇困難 Giant Contand 1 或 TCR SL2

==================
.
樓主喵喵
.
我是粉紅貓M
.
喵嗚~
.
=================
.
是這樣的 ,捷安特,早期,嗯~很早期很早期
.
就推出了TCR 的車款,雖然屢經改款,但是它車架的精神從來沒變過
.
就是要 讓車手上凸台用的戰鬥型單車車架幾何
.
contand 是後來推出的車款, 剛推出時,他的價位是跟 TCR 部份的低階鋁價車款 有重疊到的
.
為了統整產品線,就在柯P用自改平把的DEFY 跑完雙塔的那幾年
.
捷安特決定把 TCR的產品線縮編,也就是 少了 2萬5以下TCR ,而 超輕鋁架搭配 Sora (目前是後9速)
.
的 進階款的 contand 接替了 低階款的 TCR
.
在往下是 SCR ,再往下 momentend 的款式
.
以上是捷安特最近幾年 捷安特的 在台產品測略打線
.
但是老實說, 因為 contand 是 TCR 跟 DEFY 的 混種 車款
.
所以如果要縮小範圍的話, TCR 下面 真正接手的產品線應該是 SCR
.
在目前捷安特的產線中, TCR 、SCR 的車架幾何是算戰鬥型的標準 公路車款
.
對應到 美利達的話是 斯特拉
.
捷安特的 DEFY 是屬於長途型的 特點是 車架本身犧牲了部份的後三角剛性
.
換取更優的避碎震能力
.
較長的頭管,與較短的上管,讓車手騎乘時,不用像 TCR 這麼趴,可以更長時間的騎乘
.
當然缺點就是 風阻會比較大
.
DEFY 對應到美利達的話,早年是有產品線很完整的萊得,但是前幾年 萊得被收掉了
.
而萊得的車架幾何留了下來,全面交給平把的 speeder 接手 打開很廣的產線
.
那~ 捷安特的空力車 Propel 對應 美利達的 銳克多
.
就不先解說了
.
contand 這款車的特點,車架的前三角是用 DEFY 的前三角 幾何,
.
後半三角是用 TCR的三角
.
所以 contand 的特點是 能讓車手擁有較舒適的上半身騎姿,
.
但後三角保留了TCR的高剛性特點,在瞬間加速還有爬坡時,能夠有更佳的 表現。
.
.
ok 車架的大略特點說的差不多了
.
偶們回來樓主的需求 面來作考量。
.
樓主本身有騎乘飛輪的背景。
.
鎖定買車車的未來路線是 平路居多,所以如果樓主本身 柔軟性比較差的話
.
會推 DEFY ,如果 柔軟性較優的話,會推 Propel 或是它家廠牌的空力車
.
但是這兩款都不在樓主的口袋名單內
.
所以,
.
就 看樓主的柔軟度,如果柔軟度較佳,就選 TCR ,如果 較差的話,就推 contand
.
當然,如果是針對針對 樓主的真正需求的話
.
這兩台車架都是不推的。
粉紅貓M wrote:
==========(恕刪)


謝謝粉紅貓的詳細回覆,真是長知識了
目前僅想把家中的平價越野車換成公路車,因為騎起來真是要命,上次從竹南騎到後龍再騎回竹南時,感覺到屁股和手都不舒服,但應該很有運動效果,哈哈
我想換成公路車後,應該會有很大的差別吧(?)
一般休閒騎平把,如果有想要競速,再選公路車,一堆人都不握下把,那公路車要幹嘛。
Motor123 wrote:
一堆人都不握下把,那公路車要幹嘛。

因為看別人推tcr就跟著買tcr

戰鬥車種也要身體素質跟的上才有用
你要有相對應的核心來駕馭
還有相對應的身體素質,來抵抗碎震
以及操控短軸距車架,和較趴騎姿

沒那個能力去硬騎
不會比較快,也不會騎的比較遠

風阻也是均速有3、40以上才慢慢看的出優勢
你如果平時騎“均速”都有40(不是瞬間)
再去考慮風阻這件事

如果是低階的
也沒有比較帥
除非車主是妹子
不然騎在路上也沒有人要看

買東西要買適合自己的
不是別人騎什麼
你就騎什麼
這不是機車
ianlee910 wrote:


看來就是這台了
...(恕刪)


藍色的是2021 TCR ADV PRO 0 Disc Kom
ianlee910 wrote:
最近有在考慮入門公路(恕刪)


可以去竹南捷安特直營店,店員都很熱心,應該會給你理想的建議!
ianlee910 wrote:
謝謝粉紅貓的詳細回覆,真是長知識了
目前僅想把家中的平價越野車換成公路車,因為騎起來真是要命,上次從竹南騎到後龍再騎回竹南時,感覺到屁股和手都不舒服,但應該很有運動效果,哈哈
我想換成公路車後,應該會有很大的差別吧(?)

.
.
===================
.
呃~
.
喵嗚~
.
我是粉紅貓M
.
====================
.
通常捏~ <摸比哦 零依>這邊啊 通常是推坑比較多
.
而且是往貴的地方推~
.
不過有些重要的文題啊還是要幫忙說一下
.
平價的越野車 (登山車) 換成公路車
(1)
平價的公路車 通常表示,
車架比較重,變速系統較低階,輪組較低階,避震前叉比較低階
.
雖然整體來說很平價的登山車有很多無法要求的地方
.
但是對會騎車車的騎士來說,一樣可以騎的很好的
.
重點依然是在 踏頻,心率、呼吸 之間打轉
.
(2)
長途本來就一定是比較進階的 單車騎士要面對 與突破的技巧
.
如何在高有氧的情況下心平氣和的騎到點,儘量的保持明天還是可以正常上下班的情況
.
本來就是業餘的騎士要面對的課題。
.
(3)
屁屁會痛,可能的原因
.
1.車車的尺寸不對 或是尺寸對 但是沒有 fitting 好
造成屁屁坐的位子不對
.
2.坐墊太軟
.
3.路面不ok 造成屁屁 一直被地板的碎震打
.
4.放太多的全身體重比例在屁屁上
.
.
(4) 手會痛
這個比較嚴重
.
正常來說,經過 1~3個月的專業騎乘的學習
.
外出騎乘時,全身約 80%~90%的體重 是要落在雙腿上的
.
10~20% 會落在屁屁上
.
5% 左右會落在雙手上
.
簡單的說,雙手只是輕輕的含著 把手 操控方向
.
並不會把體重壓在雙手上
.
如果會把體重壓太多在雙手,手腕會痛,雙手臂或是手掌會酸
.
那就是姿勢有問題,通常就是 fitting 沒作好
.
但最有可能原因是 核心肌群的耐力不足
.
造成騎士累了 全身的姿勢崩掉
.
解決方法很簡單,有事沒事在家記得練棒式
.
如果只是手掌痛 ,那通常只是 因為來自地面的碎震
.
透過前叉傳到把手、握把上
.
再打到手掌上,
.
打久了手掌自然會痛,
.
解決方法,戴有 gel 厚塊的 手套 ,或是換海綿/軟夕膠握把 幫助吸震
.
.
(5)
換公路車就會好了、換公路車就會好了、換公路車就會好了
.
老實說 >_< 並不會
.
登山車的前叉才是真正的高科技
.
吃的是結構科技
.
公路車吃的是 材料科技,
.
標準款的公路車 傳導到 騎士身上的 碎震 永遠會比 其它車種更嚴重
.
如果騎士身體素質不ok ,騎乘技巧不過關的話
.
一開始騎公路車,大約會有 3天到 3週 左右的陣痛期喔!
.
過了習慣了就好。
.
握下把 可以減少風阻 提升速度 相對會有些痠痛的問題

如果休閒騎 不飆速 giant escap 1 也是不錯高CP值的選擇 齒輪比26:34 爬坡更輕鬆

如果選擇公路車 預算許可下 最好一次到位
別忘記還有褲子、安全帽等裝備!!
我當初捏一把上TCR AD-2,沒算到後續的其他裝備,其實也是很燒錢的!!
TCR AD-2 大概40K+褲子3K+安全帽1.6K=> 後面又加了輪組13K 目前大概燒了57000
碼表還有踏頻接收器,就沒有再額外購買。

二月買車到現在,不含室內滾筒練習台的里程,已經累積1200 km的里程。
換車會讓你更想運動,可以讓你騎更遠,天氣好不出門腳會癢癢,還有竹南地區風也是頗大的,如果比較多跑平路的話,真的比較推空力車! 尤其西濱那段就算我握下把還是會被吹到覺得很重腳。

輪組真的差異最大,如果預算有限,反而是比較推Contand 1+自己去收一組重量在1400g 左右的輪組,保證很有感~
還有 無內胎雖然舒適很多,但是要花比較多時間照顧,這點就見仁見智了~
這勸敗功力好強 卡片刷下去 
fight 21 wrote:
我一定選SL2,兩台(恕刪)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