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如spingo36 wrote:
哦!
用心看事情,總是有一體兩面
一體兩面是觀察的過程,不是結果啦!
舉個例
一個立方體有六個面
依檢視的位置與角度所看到的面不盡相同
平放的立方體任你前後左右的看最多只能看到五面
除非你拿起來上下左右端詳才能看到那第六面
五面都是白色的,但第六面是黑色的.
在還沒看到第六面之前...
你我都會認為這是一個白色的立方體
事實上,它有一面是黑色的.只是沒秀出來.
再說一個父子騎馬的故事
父子二人與一匹馬走在市集上
路人笑他們有馬不騎真傻
兒子上馬;被批不孝.怎讓老子牽馬徒步!
老子上馬;被批苛刻.老子高高在上讓孩子走得滿頭大汗!
父子上馬;被批虐待.兩人貪圖舒適,壓得馬兒喘不過氣.
路人僅就他們所見而言
這父子又當如何因應?
堅持己見不理會路人之言(背著流言行進)
回答路人質疑之言(告之實情,中止質疑與流言)
避開市集之路(只有人會說話,沒有人就沒有事)
熱鬧吵雜的市集...
有時讓人有吆喝,活力的快感..
有時也會讓人有喧鬧莽撞的不悅.
去與不去...或者如何穿過市集...
就看以什麼心境與氣度面對市集上形形色色的"人"了.
因為連假,天氣也不好...
上上這堂課真的獲益匪淺
明天要開始上工了,希望這齣戲有個美滿的結局.
報告老師
Part3目前的票房已超越了Part2
粉碎了一集不如一集的魔咒,也希望更多人能因此受惠.
所以很難客觀且理性的去面對或深思,
這時就冀望第三者是否能冷靜,客觀與理性的去提點,釋疑與安撫雙方了.
接下來要引用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聽過;沒聽過的也當是個輕鬆的消遣,反正也不會少塊肉. 呵呵…
台灣早期國語教育還不是很普遍,平時說國語的人口不但少,而且辭句語法也仍有著濃濃的”台灣味”.
這是發生在巴士上的小插曲.
那時不管是公路局,或民營客運的車上都有”車掌”小姐服務,除了上下車撕票,收票之外,半途在招呼站上車的乘客也是向車掌買票.
車掌小姐除了這些忙碌的工作之外,在巴士出站,倒車,或在狹路,橋頭,隧道…會車,讓車時也都需要下車吹著哨子指引司機移動巴士.
所以車掌身上除了一只斜背的大包包之外,胸前還有一個哨子.
司機則是專心開車,聽車掌的哨音開車起步或停車上下乘客.
乘客要下車之前也必須告知車掌,車掌再以哨音通知司機有人要下車了.(下車是一短音+漸弱的長音)關門開車則是一短音.
因此當時乘坐巴士時除了窗外的風景就是一路”嗶~嗶~”的哨音相隨了.
行車途中,有一位操著國語口音的老先生上車了,買了票之後交代車掌小姐到了某某站”嗶~”一下,他要下車.
車子繼續行進,期間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
突然,那位老先生驚覺他坐過頭了…非常著急的跑到車掌面前,大聲斥喝著
我不是叫妳到了某某站”嗶~”一下,我要下車.妳怎麼沒有”嗶~”呢?
有啦! 我有”嗶~”啦! 是你沒看到.
妳有”嗶~”?...妳有”嗶~”我怎會不知道?...氣急敗壞的先生大聲斥喝著.
我真的有”嗶~”啦!是你沒看到!...車掌小姐不甘示弱的回答.
胡說! 明明就沒”嗶~”還硬說有”嗶~”
年輕的車掌氣得跳腳的說
誰說沒有”嗶~”我”嗶~”很大! 是你自己不注意看.
還說! 沒”嗶~”就沒”嗶~”妳還狡辯!
明明就”嗶~”很大,你自己沒看到還說沒”嗶~”
你問一下旁邊的人,看看我是不是”嗶~”很大!
還辯! 沒”嗶~”就沒”嗶~”還要我問人.
車掌雙手握拳用力嘶喊…
有啦~人家有”嗶~”啦~ 人家”嗶~”很大! 是你沒注意看啦~
老先生悻悻然的回座…
嘴裡都囔著…
這死丫頭,明明沒”嗶~”還嘴硬! 氣死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