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上 2009 年交完新車時就跑去高雄義大玩的照片,沒想到就在這裡就跟老婆有了第一個小孩,也算是某種程度的雙喜臨門



感謝車版的林恩上次做的 小惡魔特別企劃|試過上千輛新車的汽車編輯,究竟都開甚麼車? 特別企劃,算是幫愛車我家 Opel Zafira 1.8(aka.阿寶,太太跟小孩都這麼叫它)做了最後一次完整的紀錄,其實在當時林恩進行專題拍攝後(大約 4 月初)沒多久,我家阿寶就開始出現了一些 Zafira 1.8 中後期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主要是一些重要零件的故障,本來原本期望它還可以順順跑到小孩上大學的我們(大約再撐個 3-5 年),最終被迫就是要換車了,所以陳拔在這邊寫下這篇紀念文,紀念一下這台陪伴我們家超過 15 年的好夥伴。
另外一個會寫這篇紀念文的原因,因為這台 Zafira 在某種意義上算是陳拔自己選擇/購買的第一台車,也乘載了我們家兩個小孩從 Baby 到青少年的階段,也伴隨著陳拔這段時間所經歷的人生大小事,說沒有感情真的騙人的.....

再看一次最後的道別照片真的又會讓人想流眼淚了。
當初會選擇 Opel Zafira 1.8 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前一台車不敷使用,陳拔的前一台是 MB 的 W124 E-Class,是從家裡長輩以比較便宜的車價接手,基本上也是經典車款一台,車況也算不錯,但是因為年事已高(1987 年的車了,陳拔開到 2009 年),所以開始出現一些橡膠部品以及電系零件的老化故障狀況,加上結完婚也有生小孩的計畫,所以當時跟老婆有了第一次的新車購買之旅。

這邊也放一下陳拔名下的第一台車:1987 年的 MB W124 E-Class,當時好像買 30 萬台幣吧,然後也是接近的價格整理後賣掉,之後好像在金門又服役了若干年。
當初選擇 5+2 的原因就是家庭成員的需求,因為家裡只有陳拔會開車,為了讓家裡成員能夠都坐得下,所以目標就是選擇這個等級的車款(正 7 人的選擇真的太大了),當時像是 Toyota Wish、Mitsubishi Savrin、Mazda 5、Ford i-Max、Peugeot 5008 等 Mini MPV 車款幾乎都看過一輪,在油耗、稅金、空間等考量下,選擇了當時裕隆通用代理的 Opel Zafira,後來在上面的考量點部分,Zafira 1.8 表現的的確相當稱職,17xx cc 排氣量的稅金、手排變速箱的基礎也讓市區油耗可以維持在 8 km/L 左右,空間表現更是不用說,老婆說開 Zafira 去大賣場買東西都沒在考慮裝不裝得下,只擔心帳單付不付得出來而已....(付帳單的也是我啊....




在先前林恩的那篇文章中下面有朋友回覆說怎麼 1.8 版本也有矩陣式天窗的設計,其實在陳拔買 Zafira 的時候已經沒有具備天窗的 2.2 版本,但是當時裕通手上有幾台里程數在 1000 公里以下的認證車,其中有一台就是具備矩陣天窗的 1.8 版本,剛好顏色又是陳拔喜歡的冰晶藍,所以就運氣這麼好入手了阿寶。

當初第一次見到我家阿寶拍的照片(興奮到手震啦....)。

矩陣天窗的設計在當初真的很『瞎趴』,讓車室內變得很明亮、有開闊感,還有半透光的電動遮陽捲簾可以蓋上,在夏天大太陽的時候也不會曬到熱(天窗是沒有貼隔熱紙的),另外中央的大型儲物格也解決了車內儲物空間不足的問題,像是面紙/零碎小物都可以放到上面去(陳拔最後在整理的時候還整理了三盒加油站面紙出來....)。

在監理站外面準備領牌時的照片(在當時好險沒被檢舉)。
接著阿寶就伴隨著我們家成員的一路成長,當然最開心的就是坐在後座的這兩隻:

阿寶的後座就變成這兩個小孩專屬的空間,雖然是重心偏高的休旅車,但是紮實的底盤回饋行路性讓小孩在後座也能相當舒適,所以陳拔在每天回到家門口停車前,回頭一看最常看見的場景就是這樣:

睡覺睡到不知道夢去哪裡了....長大了也一樣,不過為了保護青少年/青少女的隱私,在這邊就不放圖了.....。
這邊另外一提的是陳拔也一直想不透為何有人就是不給小孩坐汽車安全座椅,陳拔這兩隻也是從小坐(睡)到大,也是很習慣阿



當然阿寶的行李廂空間也是大得驚人,上次林恩有秀了開啟第三排的狀態,不過陳拔平常都是將第三排收納到行李廂的地板下方,Zafira 在這裡的優勢是在收納第三排後,行李箱地板還是完全平整的狀態(完全看不出來有第三排座椅),而且在第二排座椅前推後,更能夠創造出比擬小型商用廂型車的載貨空間,很多時候陳拔就是把 Zafira 當作貨車來用了....

平常第二排未收納前的行李廂空間,基本上小孩出門旅行要用的東西(像是雙人推車、媽媽包、換洗衣物等)塞到後廂去都沒問題,也是陳拔去攝影棚拍攝時,載運燈具、產品的好幫手,另外上方內建的行李箱捲簾也剛好可以放一些小孩用過的濕毛巾曬乾(但是重量不能太重)。

變身貨車模式!將第二排座椅椅面豎起後往前推後就能載送大型物品,陳拔搬過像是圖中的雙人木製沙發含椅墊(詩 X 柚木的產品,尺寸 135 x 72 x78 公分)、直立式洗衣機、單人床墊、三張電腦椅、各種大小櫃子、或是 57 吋的超寬比例電競螢幕都不是問題。(真是辛苦阿寶了)

當然在這 10 幾年的過程中也免不了一些小事故,像是阿寶的尾門、後門、後保桿都有被過度熱情(?)的後車撞過,像是有次陳拔在等紅燈的時候,被後方無煞車的小黃硬親上去....

雖然鈑金凹了,飾條也歪了但是卻沒有掉漆,後來也是回廠處理後變成跟新的一樣,不過冰晶藍這個車色真的不好烤,所以在林恩的那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後門跟前段車身在大太陽底下就會有比較明顯的色差出現....




不過有時回廠看到其他 Opel 的事故狀態,就很慶幸自家的阿寶(當時)仍然頭好壯壯一直陪我們走下去。
換車的緣由

就如文中一開始提到的,本來陳拔預計阿寶要陪伴我們到小孩上大學之後,這幾年阿寶自己的狀況也還不錯,除了日常更換油水的保養外也沒有太多值得需要擔心的地方,所以陳拔在後勤上面沒有擔心太多,不過事情就是發生在你最沒有預期的時候.....

今年清明節去掃墓回來,下高速公路載父母親回家後,就出現 Zafira 1.8 車主最害怕的 F 故障燈了,好險當時是要去停車場的路上,靠路邊準備要右轉,就直接沒有動力停在路旁,沒有辦法就只好叫拖車來準備進廠,心裡也預期要花一筆大條的了。
結果一插電腦的結果,就是變速箱的控制電腦故障,新品報價 8.5 萬/翻修品 2.X 萬,前者保固時間有一年,後者只有三個月,跟老婆討論的結果,好吧,既然都還要開個幾年,那就只好新品給他修下去,結果換完還沒出廠,車廠又來電說換檔馬達跟水箱也壞了,分別要價 1.6 萬跟 1.4 萬,而且前者只有翻修品(保固半年),結果就這樣在廠裡待了將近半個月,花了 14 萬才回的了家....


或許有人看完上面的工單,會覺得陳拔被當盤子敲了,但是老實說這幾年由於 Opel 多年來缺乏主要代理商以及國外母集團變更的緣故,在 GM 年代的 Zafira 1.8 這幾年在關鍵料件上也越來越難找,加上原本熟悉處理阿寶的外廠師傅後來也不做了,要找到兼顧方便性跟熟悉 Opel 的保修廠真的不容易,所以在具有時間壓力的狀況底下(家裡只有這一台車,而且每天都要用...),選擇真的很少。

更換的換檔馬達,更貴的變速箱電腦保養廠沒拍給我....。
在這邊也要 Diss 一下裕隆集團,當初在選擇 Opel 的時候,想說裕隆算是一個大集團,旗下代理的品牌在後勤部分應該仍然可以維持一定的水準,但是後來卻完全不是這樣,根本就是孤兒,雖然說現在慶通仍然可以保修這個階段的 Opel 車輛,但是在台北地區的維修能量/品質真的是有口皆碑的...(就不說了,聽說新竹慶通還不錯,但是太遠了....),這也是讓陳拔在換新車的時候,完全不考慮裕隆集團旗下的任何品牌的主要因素。
既然都修好了,那哪來的換車?因為沒想到在阿寶出廠後的下一個禮拜,在約好去換輪胎的路上(都還要再開三年了,輪胎也要適時更新),又故障在路上了.....

開車這麼久了首度看到水溫燈亮起,直接引擎室冒出大白煙(X!我不是才剛修好水箱嗎),再度進廠的結果,廠內表示水箱風扇故障,新品要價 1.7 萬.....。
這也讓我跟老婆開始討論是不是要換一台車,修車所花費的金額基本上都可以用在新車的頭款上了,但是所花的時間成本加上不能用車所帶來的不便是讓我們最困擾的地方,而且在跟老婆討論的時候,也有一種感覺,就是冥冥中阿寶也暗示我們不要再修它了,不然換個輪胎也會叼在路上,也算是它最後的溫柔吧(連換輪胎的錢都幫我們省....)。

Farewell 我家阿寶,感謝你這 16 年來的照顧。
新車的選擇
好,決定要換新車,要換甚麼車又是一個問題,若是要找同樣的 5+2,台灣市場上目前真的沒甚麼選擇,有的話第三排也是悲劇,要像阿寶那樣具備可載大人實用性第三排,就是要找更大車格的選擇,所以就放棄這個選項,要三代一起出門時再去租車/叫車就好,那這樣選擇性就變多,也不一定要買休旅車了,房車或是旅行車都可以。
另外一個考慮的點就是要買油車/油電車還是電動車,因為陳拔家裡車庫剛好可以裝充電樁,所以電動車就變成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不用在外面跟人家搶快充,當然跑長途時例外啦...),加上陳拔幾乎 99% 都是跑市區,所以電動車的較低移動成本相對地吸引人。
其實還有一個心理層面的因素,就是作為汽油車的前車主,汽油車所需要的更換耗材(aka 上課費用)真的相對較高(陳拔市區移動佔比較多,走走停停耗損較高也有關),尤其是後期進廠的頻率真的較多,電動車在這邊所佔的優勢是可動的零件較少,相對的磨耗/需要更換零件也比較少,保養週期也少,對於這段時間進保養廠有點多次的陳拔,這點真的很具有吸引力。
至於電動車主要擔心的電池壽命問題,目前看來以都用家用 AC 慢充來補電的話,至少保固時間(大多數是 8 年)內不用擔心電池壽命明顯衰退的問題,8 年後再來看看技術進步到什麼程度,所以跟老婆討論的結果,就是換電動車吧。
選擇了電動車後,接著就來看要換哪一台,目前市場上符合陳拔購車預算的電動車選擇也不多,基本上就是納智捷的 N7、Nissan 的 ARIYA、VAG 系的 Skoda Enyaq、VW ID.4/ID.5、Tesla Model 3/Model Y,跟 BMW 的 iX1 edrive20。(Volvo EX30 的後座真的太小,青少年搭應該會生氣氣.....所以就沒列入考慮了,不然 Volvo 這幾年的車真的還蠻有吸引力的)。
除了納智捷的 N7 因為上述裕隆集團的理由排除外 ,其他車陳拔跟家人都去看了一輪跟試駕(其實 Nissan ARIYA 也一樣,不過陳拔也去看了加試駕,不過試駕時的接待業務大概不是主推的 X-Trail,很明顯的就是對車輛不熟悉,雖然 ARIYA 本身車輛質感不錯,但是在軟體功能與周邊充電配置上,裕隆很明顯的就是不給力,加上車價也比較偏高,所以也被踢掉了



VAG 系的 Skoda Enyaq、VW ID.4/ID.5:基本上算是 MEB 底盤同一台車,所以就約了 Skoda Enyaq 85 來試,在車室空間的小細節上面 Skoda 真的做的相當不錯,像是操作按鍵/介面的便捷度,車體安全設計等(門把可收摺疊傘的設計真的很貼心),對於開慣歐洲車的陳拔來說沒有違和感,陳拔在詢價時也有 24/25 年式的出清價格(最後還有講到現金 14X 萬的條件),吸引力真的相當高阿。

Skoda Enyaq 85 的車室空間營造的真的不錯。
不過後來沒選 Skoda Enyaq 85 的原因主要是在軟體跟煞車系統的設定上,軟體部分就是傳統車廠的設計,雖然在 Skoda Enyaq、VW ID.4/ID.5 車款中,Skoda Enyaq 算是軟體版本比較新的車款,但是沒有手機 APP 控制功能,無法 OTA 軟體更新,這對電動車來說真的吸引力下降許多。另外在煞車系統的設定上,前碟後鼓的配置煞車力道夠不夠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在陳拔試駕的過程中,踩下煞車在前面的 1/4 行程感覺是空的,要踩更深一點才會有足夠的煞車力道,對於幾乎是在市區開車的陳拔來說,在緊急時的反應就是不夠快,加上沒有 One Padel 的設定,這兩點就讓陳拔的 Skoda Enyaq 85 排位就比較往後了,看看過幾年 Skoda 會不會更新再來看吧。

BMW iX1 edrive20:本來 BMW 這個牌子離陳拔真的很遠(沒錢),不過在今年初 BMW 推出了 199 萬的這個 iX1 edrive20 這個選擇,在友人的建議下,還是約了一天晚上去看車+試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車版瓊斯大大的試駕文章:BMW iX1 eDrive20 xLine 試駕|200 萬入手豪華純電休旅的誘惑!,我就是那個被誘惑的!)
這幾年 BMW 在傳統車廠裡面算是對電動車投注最多心力的品牌,iX1 edrive20 雖然是油電共用的車體配置,但是在軟體功能上也是給的相當豐富,包括自動停車/駛出停車格、ACC 輔助駕駛、手機 APP 等功能也是給好給滿,陳拔去試駕的時候,接待業務還展示了可以自動順著原路退出的功能(想像一下開進狹窄無尾巷後那個狀況,iX1 edrive20 可以自動幫你退出來!),真的很厲害!

iX1 edrive20 的軟體功能真的也很強大。
另外在車格的部分,iX1 edrive20 的車身長度其實跟原本阿寶差不多,在台北市區行走跟路邊停車真的很有優勢,然後又是男人一生總是要擁有一台的 BMW,所以當天試完車之後,就開始了心裡的掙扎,畢竟 199 萬的售價加上後面的保險/稅金/充電裝安裝,大概就會破 200 萬了,即便電動車能省下油資跟後續保養費用,這個花費真的超出預算許多。
不過 iX1 edrive20 也不是沒有缺點,在試車的當下陳拔就覺得 iX1 edrive20 在高速變換車道的反應時,懸吊系統有點抓不住高重心的 SUV 車體,在高速公路應對緊急狀況的時候給駕駛的信心會有點不足。另外軟體部分雖然功能很強大,但是整體操作介面比較瑣碎,跟 Tesla 相比就像是 Android 手機(BMW)跟 iPhone 手機(Tesla)的差異。(這是老婆說的)

Tesla Model 3/Model Y:既然都要看電動車了,怎麼可以錯過指標品牌 Tesla,剛好家中附近就有 Tesla 展示點,同樣也找了時間全家一起去看車跟試駕,在 4 月份那時候新的 Model Y 雖然可以訂車了,但是以我們訂車的時間點,以預算內的後驅版來說要到下半年才能交車(首發版的訂購時間也已經過了),所以 Model Y 對陳拔來說是趕不上了,所以就將看車目標訂在有現車可交的 Model 3 上面(舊款 Model Y 當時也剩下比較貴的 LR 版本,加上科技產品買新不買舊的邏輯,所以也不列入考慮)。

其實這也不是陳拔第一次接觸 Tesla,在 2015 年就體驗過朋友自己從美國引進的 Model S P85D,當時 Tesla 都還沒正式引進台灣,是透過貿易商帶進來的,前後花了快 600 萬吧.....。

當時小屁孩還是小屁孩的樣子



而 Model 3 優缺點的心得大家應該都知道了,畢竟網路上討論的太多:Tesla 把技能點都放在電機跟軟體上面了,車室內裝真的簡約(陽春)的可以,所有操控都靠方向盤上的按鍵跟觸控螢幕進行,沒有方向燈撥桿等等,但是軟體功能是真的很強大,手機 App 遠端控制、哨兵 App 監控、OTA 軟體更新下載等等,對於像是陳拔這種科技控來說,吸引力真的滿點。
至於在操控部分,畢竟是低重心的房車,Model 3 在整體過彎動態上真的比上述的休旅車種都要好上許多(聽說比舊的 Model 3 也好上很多),加上電動車的加速性能,在市區要應對突發的閃避與加速超車,即便是馬力最低的後驅版本都能足夠應對。

新的 Model Y 真的不錯看,可惜趕不上。
就決定是你了!陳家的新小白登場!
到了最後就是 BMW iX1 edrive20 跟 Tesla Model 3 後驅版本在選擇,前者是圓一個男人的夢想,後者是想要一個科技新玩具的概念,但是最終都要回歸現實考量:車價,雖然 Tesla Model 3 後驅版再加選 FSD 功能、指定顏色跟隔熱紙等配件後,跟 BMW iX1 edrive20 的車價差距其實不大,但是在付款方式上,台特在當時為了促銷,給了相當大幅度的車貸利息補貼,銀行也有相當高的貸款額度,對於剛花大錢修完阿寶的陳拔來說,選擇 Tesla 相對地負擔真的輕鬆不少。

陳拔的購車條件,車貸直接貸 9 成,Tesla 補貼利率到 1.39%,頭款付 22 萬,每個月繳 3 萬 2 的車貸,畢竟車貸利率 1.39% 比定存利率還低,就算手上現金夠付,也是能貸多少就貸多少啊!
相對地 BMW 在這邊的付款彈性就比較貼近一般車貸的設定,雖然說今年 BMW 有推幾個比較彈性的付款方案,包括高頭款每月 9900 低月付/四年後付清 99 萬 5000 元尾款、低頭款每月 2 萬 4 月付/同樣四年後付清 99 萬 5000 元尾款以及 99 萬頭款的傳統車貸方案,但是相對於上面 Tesla 的方案來說真的都不夠香阿....。

BMW 經銷商提供的貸款方案(各家可能不同),業務傳給我的時候就是這麼糊,不過至少數字都還能看清楚



看到這邊就知道陳拔跟家人最後做的選擇,陳拔也見識了 Tesla 著名的自助交車流程,雖然說組裝公差是 Tesla 標配了,在這邊也不用說,好險檢查後車子本身沒有明顯瑕疵(是說有的話粗蠟也可以解決?),是說幾年之後買車的人會不會變成 Tesla 自己開來家裏交車,到時候買新車應該更沒有感覺了。

陳家的新小白登場,Tesla 交車就是自己來,隔熱紙要自己處理、行車紀錄器就內建了,要自己升級再說,當然也不會有附贈鍍膜、彩球贈品那些的也是都沒有!




不過不管如何,新車順利入手,家裡的充電樁也安裝好了,開始新電車小白的生活!至於保險、隔熱紙、配件那些的,就等下一篇再來跟大家交代了(Tesla 這部分要弄得東西真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