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f wrote:
地圖寶貝兄回的很好,...(恕刪)
我在上海20年了。我對汽車沒有什麼愛國主義的考慮,即便是買日本車,也是給中國政府交稅,而且,中國生產的日本品牌車,廠家50%的股權都是中方控股的。
分享汽車銷售的大的背景常識。1、汽車銷售有品牌區域性。就是當地生產的車輛,在當地銷售有一定的優勢。這種優勢,或者來自於地方政府,或者來自於廠家。地方政府來說,計程車的車型基本上是有政府部門決定的,上海的就是上海大眾的產品做計程車,北京的就是北京現代做計程車,西安就是比亞迪做計程車(比亞迪在陝西省有一個汽車廠),武漢、十堰就是富康做計程車(東風汽車的老巢在武漢,PSA在中國找了東風作為合作對象,最近的新聞好像說東風成了對方的並列最大股東之一)。你只要看各個大的汽車廠家在各地產能分佈,基本上就能看出他們的銷售重鎮在哪裡了。2、日本車省油,電子元件可靠,歐洲車的車感比較爽這個基本上是地球人的常識,中國人當然也知道這些常識。3、無論是日本車,還是歐洲車,元件共享的情況是非常的普遍,共享的程度超過你的想象。我講的這個情況,是幾年以前上海大眾的內部人士親口告訴我的。當時,國內出現了暴民打砸日本品牌車輛的情況,日本汽車銷售困難,進而導致日本本土的有些工廠的零部件供應不正常了。上海大眾為防範風險,對其需要採購的重要日本汽車零部件做了統計,上海大眾需要採購的數量是驚人的。4、日本車比較關愛錢包小的客戶,歐洲比較關愛口袋深的客戶。日本車在發動機方面,儘管在省油耐用有不少心得,但是歐洲人的發動機還是走在日本人前面的。我是說在機械增壓、渦輪增壓方面,是歐洲人在引領潮流趨勢,歐洲車說明書上的保養間隔似乎也長於日本車。舉例,本田是日本車裡面以發動機出名的,可是,本田車的發動機這麼多年都是非增壓的,本田下一代的發動機就要改增壓的了,這其實就是以發動機技術見長的日本廠商向歐洲人靠攏過去了。不要說什麼earth dream\bluesky,這些玩意兒都是本田馬自達的營銷術語,其實都是缸內直噴GDI,歐洲車的發動機早就用上了。總之,日本人耐用省油,但是小鋼炮非常少,即便發動機小鋼炮一下,底盤還是那副樣子,你覺得1.6T的tiida能算小鋼炮嗎?歐洲車就不說了,比較有個性,小鋼炮比較多。5、日系汽車的可靠性整體上是最好的,但是,他的領先的幅度相比90年代小了不少,歐洲車、韓國車進步都不小。這個既是J.D.Power的總結意見,也是大家實際使用下來的結果。從整體上講,歐洲車、韓國車主流的大品牌其實都還是可靠的,只要能讓計程車司機長年使用沒有什麼意見,都算可以啦。中國大陸的汽車,整體品質上有差距,我個人感覺就是這方面有問題,計程車司機還不愛用。
上海的計程車的車型,馬上就要換了,要換的新車型我聽計程車司機說是途安和朗逸。途安後排獨立避震,舒適性很好,很平穩,尤其是行李箱超級大。朗逸舒適性也好於現在的車型,這個車其實就是jetta。這兩個車型的採購價都遠高於現在桑塔納3000,大概叫計程車又要漲價了吧。
地圖寶貝 wrote:
說說中國市場的神車。...(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