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行車安全的定義並不是氣囊數多寡如此狹隘
以IIHS的small overlap為例
要能通過該項測試的車款首先要有足夠的剛性
再來就是氣囊的設計能不能hold住人體與鋼樑撞擊
其實IIHS最近幾年還有在推廣"Front crash prevention"
可惜這項配備國內100萬內能買的到的車相對很少...
在台灣最大的問題點就是:
1. 國慘車的車體剛性好壞無法得知,因為沒有公開的撞擊測試單位提供成績
2. 國外很多標配的輔助電子系統(ESP、Front crash prevention),在國慘車款也常常看不到
3. 台灣路上的三寶真的太多,防衛性駕駛的觀念無法普及,尤其我昨天看了友站的某位前任編輯在日本騎車的經歷之後,他的文章提到在日本開車騎車大家是用"讓"的、在台灣大家是用"搶"的,日本的法規搭配安全駕駛觀念的普及是台灣遠遠不及(看台灣罰酒駕的罰則就知道....)
也因此在台灣的消費者還能怎麼辦呢?自己開得安全不代表其他人都開得安全,要去要求其他人也都安全駕駛真的很難...
車體剛性好壞也只有進口車能參考國外網站,國慘車目前還只能吃灰,但沒預算買進口車的人怎麼辦?
剩下我們能夠掌握的只有車輛的配備如何了,注重安全的車主只好要求要有氣囊與ESP之類的配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