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車界震撼彈!國產車危機?政府擬「全面取消」進口車關稅國產車商憂:最好想清楚

生命會自己找出路這是一定的,少了制造生產多了銷售跟維修部門
絕心無情 wrote:
我比較好奇為何會從CRV...(恕刪)


= ="
只是舉例,別太認真!
意思是在說,原本我們有國產車買時,舉例以SUV國產銷售一哥CR-V為例,以現在的同級進口國民車,就是Mazda CX-5、VW Tiguan這類為首代表車型。
進口國民車以Tiguan舉例,是以進口國民車養車換修件來說,它的養護成本算相當高,不下於Volvo、BMW,通常有能耐養VW,代表車主也有相對能耐養得起VOLVO,這也是VW在台灣相對比較難操作的原因。
意味著,經濟底層的老百姓購買國民品牌歐系車,大約得要踮高多少支出成本,相較台灣尚有同為VW歐洲競爭直接對手的歐系車Ford國產車,養起來的成本就相差甚遠,客層是差異很大的!
只是一般人可能覺得國產SUV旗艦車約130萬,多貸個20幾萬直上Tiguan R-Line 155萬也很超值,但在售後端的維護成本是不同的,只是多數車友並不了解換修件的行情。

舉例同為歐系車的頂級高檔德製PUR材質空力套件,麥拉倫或BMW的原廠認證件40~100多萬撇開不談,VW一套最低也不下於17~18萬,FORD原廠福特六和零服中心接到經銷商車主下訂,向德國或英國福特採購一組原廠PUR套件,以Mondeo MK4為例,價格約在素材6~8萬。
許多福特迷哈的福特ST-Line版本,一支後下擾流保桿,大約是3~4萬。
相對VW的18萬,內行的會清楚知道便宜到不要不要的。

以同一家鋁圈大廠為例,原廠的德製VW鋁圈18"以上的,一咖2萬新台幣起跳都是很常見的。
同樣知名製造商製造給德國福特的18"~19",透過福特ACSG引渡空運回台,一咖10000~13000,還沒人要!原廠不會操作,消費者根本不識貨!
內行的改到嘴巴都會笑到合不攏!
上述物件,車廠有國產化從PUR改為東陽射出PP材質件,價格就又更低了不止一半。
不然一台KUGA的保桿純進口,一萬都修不起來才對。

建議自己買車也得了解支出成本,免得養得很辛苦。
意思是這樣來舉這個範例!
artdink0105 wrote: 就算關稅是零,也別想台灣的車商會善良到


『價格』『配備』等同或接近歐美日


這些台灣商人,一定想辦法找藉口去維持


『他們想要的車價』跟『他們想給的配備』


一樣花二,三萬買愛瘋,台灣賣的如果少晶片

少感應器,你會不會覺得很干...(恕刪)



這麼害怕嘛
你好怕,
可是我不怕
進口車降關稅反而漲價,我買不起,我能不能不要買
供需法則決定售價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 ='只是舉例,...(恕刪)


了解,不過既然CRV不會消失,頂多改成進口。就算價格不跌反漲,也離你舉例的150萬購車金額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不至於會發生類似捨日車買德車的事情,除非台灣再也買不到本田,甚至買不到平價日系車。

再說,雙田國產車會消失嗎?我個人持保留態度!除非笨到引進平價車款砸自己的腳,讓自己國產車賣不出去,我也只能笑笑⋯⋯否則即使他牌引進平價車款,依然很難捍動雙田的國產車,但為了保市佔率,價格會有所妥協,以維持競爭力倒是真的。
很多網友對國產車的恨鐵不成鋼
這絕對可以理解
更多網友誤以為是進口車
就一定能更安全
全世界所有車商一定會做的一件事
就是一定讓銷往特定銷售國的車輛至少符合"銷售地的最低安全標準"
例如歐洲的安全測試並沒有正面小面積撞擊測試要求
但美國有,因此銷往美國的車輛一定會透過補強或更換材質
去符合美國的安全測試標準
換句話說
當台灣的車輛主管單位沒有將台灣的測試標準提高到美國或歐洲的測試標準前
即便是進口車
也"可能"僅僅是符合ARTC的測試標準
對車廠來說
盡可能的降低成本,盡可能地提高售價
是獲利的不二法門
至於調整產線
或在同一產線更換不同材質零件
對車廠而言
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cman4434 wrote:
有沒有可能因為進口...(恕刪)


原廠進口件,日本因為目前相對貨幣低,所以現在日系車品牌車廠操盤相對有利。
歐洲車因為在20小時飛機另一端,運費通常曠時費日,加上稅務的關係,基本上,貿易商水貨車,也大多愛從北美引進,也不想去辦歐洲國家車輛的採購業務!

運費有時幾乎相等於產品售價。
例如歐洲車原廠保桿約240歐元,來到台灣就差不多翻了快一倍。
車廠特殊訂料件通常是走空運零件,不會是海運。
從訂料到台灣收到料,大約1個月內,最快有時是2~3週天,除非歐洲原廠缺料,這個在原廠的歐洲料號查料光碟都可以看到受訂國家原廠的庫存數/價格/國際料號..等等詳細資料。

您說的副廠件,其實也沒有什麼副不副廠,拷貝件就是拷貝件。
這個在台灣、大陸,都是多到跟垃圾一樣,尤其是大陸製件。
像汽車燈組、保桿、鋁圈類,拷貝件一直都是多到像座山,賣的也一拖拉庫。
價格自然都很低,問題是品質不一。

舉例一咖OZ有跑認證的鑄造18"鋁圈售價賣18000/單顆,其他仿品賣一模一樣只是鋁圈中心蓋的LOGO不同,在大賣場或網路電商只賣5500/單顆。
不懂得就會一堆罵人家賺太多賣太貴,懂的人,會去買認證的OZ圈,當然口袋深度不足的,碎嘴無用!就當沒聽到吧!認真就傻了!
認證的鍛造圈,18"的怎麼可能賣6000/單顆,別鬧了!!光檢、治具都攤不回來。

保桿皮也是一樣的。
車廠發包給東陽,是一定要走高碳鋼,一支保桿除了得花300~380萬左右開高碳鋼模,還得有認證用的標準檢具+治具,又得多花200萬,加上開發對應車廠的人力、物力、跑了半年~一年浪費掉的時程,一個人月抓6萬,2個工程師*8個月就快百萬去了。
東陽搞一支原廠保桿,沒燒破個500~600萬,就不會是原廠件,狠一點的,就會出現之前跟中華汽車開口一支保桿2000萬。XD

而大陸拷貝件會用什麼開設出PP保桿,可能會用翻砂金屬模具,尤其在保桿內側非A級面的表面,產品再醜也沒人會在意。
表面造型面,哪還會跑車廠的正向工程A級面,FRP玻璃纖維師傅用來捏一捏,就找掃描的逆向工程師隨便搞一搞,表面曲率亂七八糟照樣開模具。
一堆外面坊間改Mazda、TOYOTA、三菱這些保桿大陸的射出pp件,只要您是做塗裝的,原廠的表面就很好噴,外面的拷貝件、阿薩不入的,就得磨到死也不會是平整的,噴出來橘皮啥的就一堆,有些大陸設出pp件比FRP手基層玻璃纖維品質還糟糕都有,很常見。
自然原廠國產保桿素材賣2500~3500,外面的1200素材也在賣。
但就別奢求品質,更別談售服與保固。
保桿裝上車,跟葉子板GAP間隙公差不一,甚至外凸出或內凹(車廠稱為段入段出)一差個10~15mm都很正常,副廠件沒有再管制,照摳的,就看拿到準的東西摳還是拿到別人已經歪掉的山寨拷爽爽。

尾翼也是一樣的道理,車廠的尾翼,幾乎清一色是用高碳鋼開射出變異PP件,外廠的,有中碳鋼開的吹氣ABS材料件就已經不錯,很多雙B的再改熱壓cFRP真碳纖維,台灣、大陸一堆人在搞,用樹酯模具低溫30~40度也是做熱壓!!
賣3800~4500。

正原廠得用高碳鋼做高溫熱壓,一支尾翼要十萬台幣都很正常。
使用的膠材級數也不會是一樣。
碳纖布的花,就不會跑花,工工整整,沒有霧面、白化、接布面的問題。

但外面一堆開雙B的,一組包25000~28000裝到好,怎麼可能會是正品,例如BMW AC德國正品燒20萬,還改不到半台車。XD


台灣的汽、機車零配製造業確實很多廠再做,但做AM零售市場與座車廠正規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沒有國產化車廠,撇除東陽、裕器(裕隆子公司)這類的大廠,其他跟車廠搭配的小廠,資本額幾百萬的,沒有國產車,就沒有機會接觸車廠製程,就不會有車廠輔導這些中小企業去做國際車廠認證的業務。
並非車廠多偉大,但這是一個汽車產業生態鏈,有些是相輔相成,很難片面自己腦補來看。

這個汽車配件產業,在台灣已經行之有年嚕!
只是國際政經局勢問題,台灣應該是各產業都面臨相同問題,製造業確實比較危險,產品要做出口相當不容易。
例如出口到大陸,增值稅17%+關稅5%,像汽車保桿類報關行清倉一咖大約600人民幣以上,台灣製造要進入大陸市場可以說是GG。
南向也不會是呼口號這麼簡單,舉例國內做40年以上印尼貿易汽車配件的華利納,都不知道燒多少錢,搞定海關和當地人脈。
通常企業要南向,不論菲律賓、印尼等地,海關都會污,東西被扣關清不了倉都很正常。
Fedex運大陸,都會被大陸上海海關Fedex人員指定報關行清倉,要跑大陸,就要陸資的順豐比較穩,找美商去跑物流,真的怎麼卡關都不知道。
東南亞沒有相對地緣關係,是得要繳非常多學費的。

外銷中東,如果沒先收到貨款就出貨,會血本無歸嚕!

台灣製造業,要走出台灣跑大量現在是很不容易的事。
現在很明顯都是小批量。

以往四月汽車配件展,外商來是問能否打個折,這幾年是直接開口喊芭樂價。
而且都不找貿易商,都想找製造廠。
貿易商得轉型,製造廠也得轉型,不然在沒有量又沒有價格的時代會很慘!!

拷貝的東西對岸做比我們兇,台灣這些只會拿來拷貝的廠,相較未來生存會遇到很大的卡關。


不過台灣中小企業一直習慣當棄嬰,忍辱負重夾縫求生的本事是真的很強!













絕心無情 wrote:
了解,不過既然CRV...(恕刪)


以台灣本田來說,因為它的品牌比較強,同級款車型國產化,常買車的車友不難發現,它的車價就是比它牌國民國產車略貴個10萬左右。

以目前台灣只有引進CR-V MK5 1.5T+2WD前輪驅動系統,頂級車型是113萬,對比Ford Kuga MK2 1.5T頂級的4T車型與配備來說,只差沒有ACC+本田的Honda Sensing整合系統全面,其它該有的通通有,還多了其他例如車頂架、盲點偵測、倒車雷達、腳踢電動尾門...等等,售價99.9萬。

前者去年推出-3萬,後者-8~9萬,實際兩車價差就不小。

如果CR-V 5改進口,搭配AWD與對應VW Tiguan對等的內燃機引擎動力、配備,我在車界,會覺得台本定價在150萬甚正更高一點也不會奇怪!
它不訂這個價才會大爆冷門!!XD

所以如果都全改為進口車,還是會很拚!
會像Mazda CX-9破盤進來台灣賣160~170萬,就真的爆車業原本預期的狀況!
它如果不是5米3這麼大支,肯定會賣更好!
導入CX-8賣140~150,應該4米8級距SUV會狂掃。
我會這麼覺得!


雙田國產車是否會消失,目前是不至於啦!
會談到國產車消失,是因為汽車版很多鄉民喊0關稅,讓國產車廠死一死收一收這些問題帶出來!

但前5大以外的,市佔很慘的很有機會。
畢竟一款車型國產化,一個月賣不到300台,越小台的車越難賺,很難攤提回來!
轉做進口,單純買賣,就沒有國產化得先支出龐大成本壓力的問題!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如果CR-V 5改進口,搭配AWD與對應VW Tiguan對等的內燃機引擎動力、配備,我在車界,會覺得台本定價在150萬甚正更高一點也不會奇怪!
它不訂這個價才會大爆冷門!!XD


誠如你一開始就說到,本田品牌較強,對吧?更前一篇你也說到TIGUAN相關零件部品硬是比CRV貴上一大截,這句話也對吧?縱使要補上AWD,以泰國CRV 2.4E以及2.4EL AWD價差15萬來當作參考好了,除了AWD以外,EL等級的配備比E還要多了不少,台灣頂規CRV扣掉這些配備,增加AWD需要增加10萬嗎?我不這麼認為!所以不知你認為進口CRV會超過150萬的根據是從何而來?

我不清楚為何你一直拿TIGUAN來比CRV?縱使沒有AWD以及相對應的引擎馬力,你認為CRV就會被TIGUAN打趴
絕心無情 wrote:
誠如你一開始就說到,...(恕刪)


您太再意舉的車型範例。
也可以寫CX-5,不過是我抓進口Mazda,VW這兩台當範例罷了。

紅字是您自己貼的標籤,非我本意。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您太再意舉的車型範...(恕刪)


上面的遣詞用字如有冒犯,還請多多包涵,只是單純就是論事而已。馬自達品牌形象已漸漸在提升,若CX5改款後能改善後座空間以及增加小排氣量渦輪引擎,或許能給CRV不小壓力!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