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為什麼在中國Corolla拼不過Focus、Sentra、Elantra?

問題應該是要問:
為什麼大部分台灣人這麼喜歡買toyots吧...
TOYOTA深根台灣數十年

建立的品牌形象和服務品質深植台灣人心

但在大陸並沒有 所以還是回歸到車的本質上

一樣的錢能買到什麼樣的品質 計較程度不會輸給台灣

在選擇多到眼花撩亂的大陸市場

要一家獨大的場面我想是很困難的 ~
因為大陸是新興市場,消費者還沒建立品牌忠誠度,買車的需求也會較為直接,喜歡哪台買哪台,和台灣早期的狀況差不多!

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各廠牌的品質隱憂開始檯面化後,才會有一面倒的趨勢!

中華血統的人較沒安全感,比較會一窩蜂地擠在一起!
人生如戲
我是大陸人

關於這個問題的話 有篇文章觀點還不錯

但也不能完全說明中國的汽車市場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下

文章中有段話我覺得滿認同的

中國車主首次購車的比例在80%左右,這時候還談不上品牌忠誠度,忽悠來忽悠去,不到出手時,說不好會買誰家的車。在他們買第二輛第三輛車的時候,不但會對手裏的車有了足夠的認識,也通過交流學習,對其它品牌的車有了一定的印象,選擇會比較理性,這時候就可以談談品牌忠誠度的話題了。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12537.html

一個大眾粉絲的失落

我曾經是大眾的粉絲,人生中的第一輛私家車是「四眼妹」POLO,而且曾經相信,我的換車之路會沿著POLO——高爾夫或途安——夏朗這樣的路線走下去。在買POLO的時候,心中的夢幻之車是高爾夫5代GTI;儘管覺得高爾夫4不算好看,但還是拚命推薦給親戚朋友。

老POLO會有很多小毛病,比如EPC燈時不時亮起、內循環電機動不動掛掉、前懸下擺臂膠套容易擠爛等等,但瑕不掩瑜,什麼車沒有小毛病呢?這些絲毫不會影響我對POLO質量的堅信,從外到內精良的做工,和激光焊接、空腔注蠟、CANBUS匯流排之類的概念讓人自豪和痴迷。

老Polo的蓄電池深居簡出,隱居在一個帶蓋的塑料套中,前機艙蓋輕輕一抬就起來,支撐它的是一根液壓挺桿。電池包裹與否,幾乎不會影響它的壽命;機艙有沒有液壓挺桿也無所謂,反正很多人一年到頭也不會打開。但蓄電池的一個塑料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它代表著德國工藝的嚴謹、完善和一絲不苟,一個套套,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一塊不起眼的蓄電池尚且如此,整車品質還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呢?


這麼乾淨利落而有質感的小車機艙,代表的是一種造車態度

長久以來,我打開一台車的機艙時,首先要感覺一下有沒有液壓挺桿,雖然一個支撐桿無關車子的機械性能,但所謂見微知著,這體現了一種造車的態度。打開機蓋,第一眼就習慣性地看看蓄電池,在POLO這個級別的車中,蓄電池要麼完全坦白地裸露著,要麼有套而無蓋,好像石光榮穿著棉大氅卻沒戴帽子。很多更高級別的車子,也是這樣。這時,內心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愈加堅定了做一名大眾粉絲的決心。

然而,時代在變,大眾也在變。當4代POLO中期改款版本GP推出的時候,那個液壓挺桿不見了,一同消失的還有後輪的碟剎、前輪下擺臂的膠套(倒是不用為換膠套那昂貴的工時發愁了)以及儀錶背光調整、副駕駛氣囊鎖等等小零碎,就連CANBUS也遭到閹割,四門自動升窗功能也開發不出來了。

到5代POLO上市的時候,那個令人心醉的套套終於敞開,電池半裸了,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居然連後防撞鋼樑都失蹤了。

POLO的外表依然光鮮,也填加了後視鏡轉向燈、倒車雷達等等一些時髦的裝備,價錢更便宜,銷路也更好,但不再嚴實的套套,讓我失去了一份信心,何況連碟剎和後防撞鋼樑都失去了。平心而論,現在的POLO也許整體上幷不比同級的對手差,但那種曾經讓人深信不疑的「德系品質」流失了很多,除了價格實惠,似乎沒有太多非買不可的理由。而價格,一向不是德系車的強項。

從GP和朗逸、新寶來開始,我對大眾的迷戀開始動搖,既然失去了那德式的精益求精,反倒不如日系車那種均衡、實用和可靠更有誘惑力。再加上後來的TSI發動機和DSG變速箱的問題,我已經不太敢給人推薦大眾車了,以免日後招致埋怨——我已經不是大眾的粉絲,也沒有成為其它品牌的粉絲,我至今誰的粉絲都不是,成為了一個沒有品牌忠誠度的車主。

大眾前中國總裁范安德曾經哀怨地說,中國消費者有著變化無常的本性,「中國顧客的忠誠度只有25%,相比之下,歐洲顧客的忠誠度為50%」。——很遺憾,我曾經在那25%之中,但後來又退出了。
水性楊花的車主們

我至少曾經是個粉絲,誠如范老師所言,中國車主大部分變化無常,你不知道他會成為誰的粉絲


很多人的買車過程堪稱夢幻之旅。

一位做生意的朋友最近想把手頭的帕薩特淘汰掉,換輛車開。他的想法是換台SUV,從便宜些的豐田漢蘭達到貴些的寶馬X5,看過的品牌有五六個,價格跨度從20多萬一直到百萬,其中有越野硬漢,有都市遊俠,也有奶油小生。陪著他看了幾天車,我不禁疑竇叢生:這傢伙到底有多少錢?到底想買輛什麼樣的車?

答案終於在三周后揭曉,他買的是一輛新款的奧迪A6。發表選車感言時,這位老兄感慨地說,做生意,還是奧迪用起來穩當,顯得有實力又不張揚。

說實話,我一點都不意外。一是這種在選車上忽悠來忽悠去的主兒見多了,二是此君還算比較理性,至少他沒有把那台讚嘆良久的豐田FJ酷路澤弄回去當商務車用——FJ個子夠大、越野能力夠強悍,但鮮艶的顏色和萌萌的造型,更適合那些裝13的富貴文藝女青年。

中國人買車時的飄忽不定,不僅是在車型之間蜻蜓點水,在品牌之間也是水性楊花。

其實,大眾最不該抱怨品牌忠誠度的問題,當時范老師的話一出,很多大眾的粉絲就感覺很受傷,委屈中帶著憤怒,紛紛指責此等言論不負責任。誠然,兩情相悅,彼此就要對對方負責,否則就有曠夫怨女之嘆。大眾進入中國搞合資已近30年,賣了上千萬台的車,那怕只有25%的忠誠度,粉絲群體也足夠讓其它品牌嘆為觀止。多數世界汽車巨頭,在中國搞合資還不到10年,眼巴巴地瞅著,客戶就像那花蝴蝶,飛到東,買到西,最後采誰的花還不一定呢。

寶馬這種牛哄哄的品牌,也會為品牌形象撓頭,寶馬負責中國市場的一位高層人士說,「大量國外汽車品牌湧入中國,潛在消費者被過多信息淹沒。因而,品牌和產品信息越來越難傳遞給消費者,幷被他們理解。」——連寶馬都不被理解,讓別的品牌情何以堪!路透社這篇報道中還提到,在中國汽車市場,消費者品牌忠誠度幾乎是聞所未聞的概念,價格稍微下調都能輕而易舉地讓消費者倒戈轉向對手品牌。
也許,這些汽車巨頭習慣了被粉絲們包圍的感覺,想像著走到那裡都有鐵桿粉絲帶著哭腔飈淚熱捧。不想中國的買家卻朝三暮四用情不專,搞得各個品牌都學會了逢場作戲,只有曲意逢迎才有被點的機會。

這也怪不得中國買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第一次雖然很寶貴,但畢竟沒有經驗,一時興起感情用事也是難免的。蝴蝶雖花,但多閱幾分春色后,也許會找到自己最想採的那朵花。

耐得住寂寞20年

在現在浮躁的中國車市中,想獲得品牌忠誠度確實不容易,誠如中國汽車界一位老大所言:「要耐得住寂寞20年」。

中國車主首次購車的比例在80%左右,這時候還談不上品牌忠誠度,忽悠來忽悠去,不到出手時,說不好會買誰家的車。在他們買第二輛第三輛車的時候,不但會對手裡的車有了足夠的認識,也通過交流學習,對其它品牌的車有了一定的印象,選擇會比較理性,這時候就可以談談品牌忠誠度的話題了。

像大眾這種在中國幹了近30年的品牌,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年頭也夠長,如果品牌忠誠度不夠高,問題大概是出在沒有耐得住寂寞吧。不止大眾沒能耐得住寂寞,那些跟風減配縮水的,那些跟風出中國特供版的,那些跟風加長的,都該想想,隨波逐流是不是對培養品牌忠誠度有好處呢?
為什麼??F牌跟H牌都有當神車的年代..為什麼會掉下神壇
T牌..操控普通..安全普通..但妥善高..維修方便零件取得容易便宜..二手價高..省油
有錢誰不想買雙B
沒錢又要用車當然要精打細算
車子常出毛病要維修或半路拋錨無法上班...會被扣薪水
維修費高零件備料久耗油高....又要買房又要養小孩薪水所剩不多了
安全性..再怎麼差也比路上機車強吧..路上騎機車一堆人都沒在怕了
如果在高速公路內線道熄火拋錨.安全氣曩再多有什麼用
而相對的台灣有錢人更加有錢..所以雙B也越賣越好



neocavort wrote:
請問:台灣是先有福特...(恕刪)
樓主先去看看大陸的價格
再來看看台灣的價格吧

我是很好奇

20-30年前,台灣滿街的福特車

為何會搞到現在只剩5-6啪的市佔率。

rcat2010 wrote:
樓主先去看看大陸的價...(恕刪)

你也可以去看看大陸 整個汽車市場 能選擇的車型有多少?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