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加入WTO後汽車關稅應逐年調降,為何汽車售價越漲越高?

Q122QQQ3600 wrote:
想的太簡單了自己辦的...(恕刪)


跑相關單位的流程手續
除了這些單位數十年來的行政效率低落之故,似乎也是因為有意無意的刻意阻撓

當然
若是名車配上有力車商,在某些程序上卻是比一般民眾還要快得多
當然人脈與關係影響甚巨

所以,這進口車的奧妙還真是...................
Q122QQQ3600 wrote:
想的太簡單了自己辦的...(恕刪)

德訂也要等幾個月啊... 到台驗車前也可先掛臨時牌.
不想自己動手來, 可以請代辦啊.. 幫你弄到好, 你付手續費就是了...
如果一台進口車省 100 萬, 你做不做?

bmw 最近有人討論 , E92 M3 泛德公定價 510 萬
自辦 355 萬到門口, 現省 155 萬, 你再怎麼會和業代殺也殺不到這個價錢, 不如自辦
(355 萬是 GeekVinci 大在 bmw 版算出來的, 可以感覺他很有經驗,
個人還算相信這個價錢, 畢竟他把各個費用都算出來了, 很有說服力)

如果今天是你, 你會考慮自辦嗎? 是我的話, 我會..

離題了... 今天我們對車商都沒有辦法了嗎? 還是只能等他們良心自覺?
每次看到01這種言論,我都會好奇台灣到底是採取資本主義還是像共產黨的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裡,價格本來就是市場決定的,車商要賺到多少利潤,也不是車商可以決定的,今天你不想給車商賺,難不成車商還去搶你的錢嗎?今天要是消費者真的覺得代理商賺的太誇張,理論上貿易商的銷售量就會大於代理商,但實際上呢?今天如果價格機制是由政府掌控的時候,馬上就會有黑市的出現,這也是多數社會主義國家所必須面對的現象,台灣已經實施自由經濟超過20年了,還會一直有人喊企業要自覺這種事情,民營企業要負責的對象是股東,不是全體國民啊!

今天你要是這些車商的股東,難不成你會希望車商價格賣便宜一點然後帳面上的利潤少一點沒關係嗎?要是真有這種企業,開股東大會的時候,我就不相信你不會抓狂??
ThomasLin wrote:
每次看到01這種言論...(恕刪)


因此...所以...
你是這些車商的股東之一嗎??
不準捏我的下巴
ThomasLin wrote:
每次看到01這種言論...(恕刪)



台灣社會並非單純的資本主義

而是官商議定遊戲規則
屠宰消費者主義


當初制定的許多法令或是程序
是為了特定利益團體而為


扯在商言商轉移焦點?


angusmcc wrote:
關稅從18.92(2009)降到17.5(2010)
歐元大跌
原物料成本大幅下降(能源、金屬期貨、躉售物價指數都是下修的)
勞動成本也因前波金融海嘯降低(大幅減薪、裁員.......)
再加上COST DOWN(例如:GOLF 6相對於GOLF 5)
試問,你到底再漲什麼?少不要臉了
...(恕刪)



關稅從高點一路降至今日
原物料波動修正許久
勞動成本或許變動不大,但國內低層勞動實質上是下修
這下車商也許又會再扯通貨膨漲??????......這樣消費者又會發現
國內日常生活用品及油水電也是亂漲一通


ThomasLin wrote:
車商要賺到多少利潤,也不是車商可以決定的...(恕刪)

這點我比較不能勾同. 不能決定, 就不要做生意了, 頂多賣一台的利潤有+-誤差值, 但是可以
計算的出來. 賣一個三明治都算的出來了, 何況是汽車

在完美主義下, 你說的似乎是對的, 但世界沒有完美的, 不然台灣也不會出現消保會和消基會
這個跟現在日本房地產一樣.沒人領情買單就要下修.在台灣一直有忠實客戶所以不賺白不賺.為何大車廠可以塑造出我的品質跟成本真的做不出百萬以下的車.在德國.雙B汽車零件多到上網買就一堆廉價原廠殺肉貨.換零件跟在台灣換國產品一樣便宜.

進口車理論上加入WTO是要關稅下降反應在賣價上.但車廠沒被上一波的高油價買氣低迷嚇倒.只是受傷而已.只要二手市場純熟且具公信力.高運作下比WTO會更給車廠傷害.每輛車都可以在市場透過二手機制運作15年以上.供需就會失衡.賣氣就會差很多了.可惜台灣一堆想佔消費者便宜的二手車商才會做不大這個市場.做的起來的話跟日本的清潔用品跟家俱電器一樣.用租的就市場很大了
美國人常稱外國的物流制度是18世紀的
太多大盤中盤小盤導致價格一直疊上去
美國汽車經銷商規模似乎很大
一家地區經銷商一眼看過去 千台汽車
可能比台灣總代理還大
ADM2007168 wrote:
感謝諸位先進大大熱情...(恕刪)


那不是內幕啦,只要細心的看新聞與相關行政條款,就可以發現那是公開的,至少結果公開。

商人可直接透過合法的政治捐獻,就可取得與行政院長甚至總統對談,直接用行政法處理。

如何賺錢:車商進口同型新車,只需要驗一台加上相當的規費(問題就出在這相當的規費制定...),同年分同款的無須再送測,這邊產生出蠻大的利潤。在德國買一台新車,進口回台灣,加上驗車,加上等待...等等所有費用,恐怕會很接近進口商的售價。所以商品定價策略是蠻單純的,就是以個人自辦進口的總成本來決定現行市價。

近期的小新聞:
1.行政院進期通過對私校的捐獻可扣抵100%的所得,以前僅可扣50%.....(王永慶過世之後才發現..有的基金會與學校都都是同一人所有的,基金會還變成股市的護盤主力)

2.車廠近期催促政府通過對國產電動汽車的補助方案,因為目前通過怕會是僅一家車廠受惠,很多人在看,行政院將球踢給副院長,暫時將補助條例卡住。(我猜過一陣子會在小新聞中突然通過)

3.金融風暴,海外大的車廠遭受倒閉危機,政府決定對國內車廠紓困,扣抵3萬的購車費用.....國內車廠有快倒閉需要紓困的嗎?台灣金融風暴當時快掛的是記憶體廠,何來紓困之有?



我個人由衷期盼大陸車進口來打破這個消費者弱勢的局面!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