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去看他們的官網上的撞擊測試影片,比較起來的確是比用坐撞起來的安全,
因為平躺不會有致命的頸部[鞭擊]現像,有撞擊測試影片有真相~~
只要是用坐的,當衝擊來自人的正面時,
人的頭部會因為慣性而繼續衝,然後再回甩後腦撞擊椅背,
頸部的脊髓很容易因為這樣的剪力而折斷,輕則癱瘓重則死亡....
因為頭部無法用安全帶固定,所以才會有安全氣囊的誕生,
在衝擊時直接擋住頭部防止致命的[鞭擊]現像~~
也許你買的頂級安全五星好車有六甚至八氣囊,撞擊時你的頭部有氣囊擋住了保住脊髓,
那坐在安全座椅裡的小孩呢??有任何東西撐住他的頭部不要鞭擊嗎??
小孩面向後方乘坐時,萬一被後車追撞那他的脊髓怎麼辦??
所以我當然是選A牌可以全平躺的,畢竟孩子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就算因為會多佔一個位子而得要買三排椅的車我也甘願~~
別忘了連日本皇室也是指定用這牌,在高階市場上也是市佔第一名,
我相信能這樣是有他的安全優勢存在的~~
既然當了父母,就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該買怎樣的安全座椅與怎樣的車都是有一定的安全基準在~~
也許你有勁美車夢還沒圓,但是麻煩請都先放下那些夢想,先好好當個父母吧~~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市面上高階兒童座椅只...(恕刪)
您說的有幾點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1.成人的甩鞭效應(whiplah)防護主在於座椅頭枕或主動式頭枕,不是氣囊。沒有任何測試說氣囊會保護脊隨
2.甩鞭效應是後撞及造成的,嚴重確實可能致死,但致死也沒那麼常發生。造成是脊椎內神經受傷,不是折斷,脊隨很強韌沒那麼容易斷。人體對甩鞭效應其實或多或少都有辦法因應,像以前賽車手還沒有戴「HANS」時,不會是一出車禍就死亡,頸部肌肉會幫忙緩衝。
whiplash 介紹
3.小孩防護主要來自汽車安全座椅:6-12個月以下的提籃式,小孩面朝後,沒有甩鞭效應的問題。1-3歲?的安全座椅,一般固定是以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帶,一般都是肩帶設計。這種設計的座姿,身體會被肩帶拉向後,頭部和椅背貼近,降低甚至阻止了甩鞭效應的機會。4歲以上的成長型就以汽車安全帶固定,但座椅高仍是有頭枕設計,對甩鞭效應還是有防護效果。當頭部位置越靠近頭枕,甩鞭效應發生的機會越低
所以安全座椅其實對甩鞭效應或多或少都有防護效果,當然有多少真要做測試才知道,相關資訊我還沒找到。
側平躺安全座椅的必要性,我覺得有待商榷。之前就有網兄提到,只有一家做!
如果側平躺是必要,我相信每家汽車座椅公司都會推出,也會有很多人使用
比我們在乎小孩且有錢的,大有人在。
PS:Roger17Chen兄能否pm我有介紹平躺可以「防止」甩鞭效應的影片或介紹?我沒在這牌子任何介紹中看到這類的宣稱。而且雖然躺著就幾乎沒有甩鞭效應的機會,但影片不是測試,不是「有影片就有真相」這樣簡單
whiplash in children
whiplash in children2
其中提到大部分主要的甩鞭效應傷害是發生在成人身上
較少在小孩身上看到
有可能是小孩較成人有「彈性flexibility」不易受這種傷
或是小孩對傷害無法表達
沒有任何的保護設備是可以「完全」防止甩鞭效應傷害的發生
小孩甩鞭效應傷害現在比較需要注意的反而是氣囊
因為小孩身高較矮
側氣囊(胸部氣囊)原設計在成人胸部
卻可能打在小孩頭上造成頭頸部壓力
http://www.aprica.com.tw/center/index_5.html
http://www.aprica.com.tw/center/index_4.htm
(若是貼此連結會違反版規請告知,我會移除)
我相信大家車上載小孩時都會開較慢且較小心,
所以前撞的機率會很低,反而因為開得慢被後撞的機率變超高...
在台灣高速後撞的機率其實很高,因為臺灣人喝酒文化太愛面子愛拼酒,
喝到爛醉也死要面子裝沒醉硬要自己開,然後紅燈完全沒煞車就全速追撞前車....
所以在台灣被以80km/Hr 追撞的機率太高了,絕對不推薦面朝後還用坐的,極不適合台灣~~~
要命的是面向後方坐時頭部沒有任何支撐,一旦被追撞,甩鞭效應將會造成極嚴重的傷害....
也許甩鞭效應對成人士還不至於致命,但一歲以下的嬰兒的頸部是極度脆弱的,
只要有當過父母的都知道,別說撞擊了,嬰兒只要搖晃劇烈一點都會有癱瘓的危險,
6個月以下連抱起來時手沒托住頭都會有危險了,坐著被撞擊想要沒事真的要祖上積德了....
只有一家做當然是綁專利啊,市面上靠專利維持市佔率的產品千百種,所以才叫[專利]啊~~
去查看看市佔率與有多少有名成功人士都用平躺式的就知道了~~
還是有人認為那些頂尖人士都很笨都容易被洗腦,所以他們才能那麼有錢那麼成功?????
那我也要當笨蛋也要被洗腦....
Roger陳
Roger17Chen wrote:
看看撞擊測試影片與撞...(恕刪)
真感謝Roger17Chen提供的資訊
讓我收穫不少
對於這些資訊我有些看法
1. 這樣的測試絕對是該被鼓勵的,至少指出之前沒被重視的地方。影片很好,充分顯示後撞的危險。可惜我沒看到傳統新生兒使用的安全籃,只有i字型,二者固定方式好像有一點差異。
2. 我不知道「甩邊效應」whiplash是否為專有名詞且有定義,但我還是沒在a牌網頁中看到這個詞,我只有看到頭頸部受到較大壓力,所以R兄一再提出「甩邊」是否只是個人解讀?還是受到壓力受傷就叫甩邊。而且我在上面回覆就有提到,甩鞭效應小孩比率低。有時後看似「脆弱」,反而比較有彈性。
3. Euro-NCAP目前還沒有測試後撞但開始重視甩邊,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事故後撞比率好像約5-6%(另一說歐美為2%),所以後撞防護還沒被重視。如果日本後撞比例高達34%多,不知道日本NCAP有無加列車體後撞或甩鞭效應測試(二者不一樣)?至於台灣是多少?雖然我相信和日本較類似,但有數據更好。
4. R兄所謂的1歲以下頸部「極為」脆弱,我覺得有一點言重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護士是怎麼抱新生兒,絕對不像我們做父母的小心翼翼。當然他們是太有經驗,且謹慎點當然好。但若要以a牌所強調的部份,好像不是1歲以下這麼大的範圍,而是2.5kg-9kg的範圍,因為在此牌三用型汽車安全座椅(三階段式),側平躺適用於這個範圍的小嬰兒。7-13kg(或生後5個月)就是傳統頭朝後的斜躺。如果7-13kg(或生後5個月)的小孩還有其宣稱的危險,那就不需改成傳統方式,而繼續側平躺!不然是自打嘴巴。
5. 我同意因為專利會造成只有一家做。希望有更多家加入,不但使消費者有得選擇,也顯現這觀念被接受。如果有測試結果數據差異就很客觀清楚。既然有假人嬰兒,那應該很清楚實際受力的差別。也不會有自己說了算的疑問。
danyshih wrote:
http://www...(恕刪)
感謝danyshih所提供的資訊
只是這網頁介紹的並不和先前衝突
因為之前A牌強調的是「後撞」時
且有介紹加裝的緩衝墊和寬廣的基座可分散力量
其實我在a牌日本網頁中看到的介紹
幾乎沒有特別強調姿勢差異所多出的保護
而是強調姿勢影響呼吸或氣管壓迫造成的影響
而頭頸部的保護著重在緩衝墊而不特別提側平躺
不過我的態度是
這些商品介紹都算廣告
因為如果是很客觀公正的數據
那應該直接發表論文以做公評
就像車廠發表新車前也都做撞擊測試呀!
那就不需要NCAP了嗎?
如不發表那公正第三方還是需要的
不然影片、數據甚至研究都可以做得很偏(不是作假,但...)
讓看倌自行延伸解讀到他想達到的效果
關於專利



各國算各國的
不是常發生原創沒註冊結果反而變仿冒!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