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如果照開版的邏輯,那任何的事情只要到
pchome,yahoo,ebay,掏寶
就能完成開版的所有需求
的確,這是一個所有事情都可以快速完成買賣的時代,只要click兩下就好了
不過
業務的存在的確有其必要及價值
1、就像其它大大講的,或許開板的很懂「自已要的是什麼」,所以就直接下單帶走就好了。
不過,很多人不清楚自已要的是什麼?或是還有什麼未留意的,可以從業務口中套出話來。
其實人在買賣的過程中,看似談判的過程中,很多是在「學習未知」。
或許這些未知可以從網路上發問,查詢,得到消息。
而這些服務回應消息的,當然有多數是熱心的網民,而其中當然也不少是業務。
2、你想要一個產品,可是不知道什麼類型適合你
或許你覺得業務人員的流程只是「推銷騙錢收款byebye」
但專業的業務,先不論服務好了,有時他們給的建議,的確是可以滿足一些未知者的需求的
強的業務不是sales而已而還有諮詢及建議的功能,類似顧問
當然也有你不跟他買車,可是他可以給你其它內容的業務
以業務邏輯是「反正你都上門了,我賣不了你車,那我『其它門路』有賺,為什麼不吃,就算什麼都吃不到,當個朋友也好?」因為,說不定,哪天他會找你「合作」,如果內容有相關的話…
以客戶邏輯是「我沒跟你買車,那其它部份你好似比較便宜也比較懂,那我跟你合作」
有時認識一個業務,你等於開了很多扇門。
3、業務具有行銷推廣的功能
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大到可以做廣告推廣或是做行銷活動曝光,這時人力口碑及業務本身自已的「突破空間」,也是個創意的來源
反正公司只給你產品,怎麼賣是你家的事
這時各業務就各憑本事
有的人脈朋友多,這時就一個個call。
有的懂拍賣網站平台,馬上就去y拍跟露天po
有的了行銷,馬上去找條件過瀘目標族群一次性發個簡訊或是到處貼海報發dm有的沒的亂槍打鳥
有的懂網路,就來01創帳號當鄉民潛伏其中。
我只花了底薪請了四個人,這四個人就幫我做到了這麼多平台的曝光,搞不好這四個人的底薪還不到十萬。
而且,他們如果真的賣掉了,我還更賺!
4、業務賣東西時,在菜鳥階段,常先賣身邊的人,所以,公司只要先賺你「因為壓力而向身邊的人下的手的收入」,基本上拿來付你薪水都還有賺,為啥不請?
5、人親土親買個安心
買東西時看得到人,看得到服務品質及現場的狀況,是很多人最後下願意「把錢丟給這個人」的原因
(特別是價格愈高,產品自已愈不懂的狀況下)
難不成,網路買車還包你試用七天不滿退費嗎?
出包了一直在mail來mail去,客服永遠只會給你公式的回應及「我們了解您的狀況,已幫您協助處理」然後電話後面的人其實在挖鼻孔笑嘻嘻跟本沒把你當一回事。
6、一個產品,無法帶動「情感」,其實很難賣
情感行銷最難做,但卻最好用,因為打動你了
業務本身就是個有血肉的人,當然在銷售過程中會帶給消費者「某種情感」(好壞就看當下)
但至少,這個情感,就是採購「是與否」的一種動力
所以當產品是冷的,只好用「人」為產品注入熱血及情感了。
就算業務的「演出再誇張」,但你還是感受到了不是嗎?
不論是你不買車的臭臉,還是你要下單他爽到要死的表情
這就是情感的互動
很多人說業務力是「勤跑勤推」,不過再深入一點
業務是種全面服務的專業(可且可以累積,很多業務只有買賣時是在賣自家產品,其它時間都是在做外部結合)
業務是種資訊來源
業務的專業叫「沒有專業」
聽起來的確是合理且可行,但是車廠卻不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
假設今天車廠無業務,接待人員都是領固定薪水準時上下班,
多賣一台或少賣一台對他而言並無差別,只要做好份內介紹的工作就行,
這樣做只會導致車廠賣出的車減少,因為接待人員對於多賣少賣無感,只在乎5點到了沒,
所以也就沒有煩人的追蹤電話...等
其實有很多人買車不是上網比較,是被業務員一直追一直追所以才訂下去的
小弟當過快18年業務 看多了 最保險又低價的就是好幾個低價中找看最順眼的 就跟他買就對了 汽車因為體積大 倉儲環境較差 所以每一部車從出倉到交車都要有人盯才行 您知道嗎?要完整檢查一部車各項全部良好致少30分鐘跑不掉 很多廠牌這工作也是業務在做的 我就遇過 喇叭不響 門鎖異常 車窗脫落 燈光異常 皮椅破洞 座椅動作異常 各故障燈像耶誕樹閃爍 車輪歪斜(別懷疑)外觀損傷算常見 這都是交車前要偷偷處理好的內
專職陪試車員的薪水要很高才找的到人來做 因為少數人一上駕駛座就會變瘋子 我最瞎的經驗是一個約70歲的老杯杯 試車時中午在高速公路平均170以上時速穿梭 好加在還能在這裡打字
果然「唯一不會變的」事情就是「變」
公司/老闆會這麼想是可理解的. 為追求利益極大化, 組織與人員的調整, 不過是他三不五時思考的項目之一而已. (我說的是可理解, 沒說我完全贊同, 它有好的地方; 也有壞的地方. 我也不認同壓榨與惡意逼退的行為.)
業務們擔心飯碗不保, 而有較激烈的反應; 以及部分消費者懷疑沒有業務真的行嗎, 也是可理解的. 然而, 真的不行嗎? 藉由遴選, 培訓店員(或由合適的業務轉任, 店員亦有其激勵制度), 加上銷售及售後服務組織的調整(相當程度的簡化與 SOP, 高明之處在於: 讓消費者不覺得像 SOP). 原本業務的工作(並非每樣均是):
介紹
試車
簽約
驗車
領牌
保險
貸款
中古車處理
交車
協助保養維修
協助道路救援
協助出險理賠
......
至少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可被取代的, 而依然保有相當程度的客戶滿意度. 省下的成本當然不可能完全回饋給消費者(車商: 這是我的努力耶!), 某程度的降幅即可讓部分消費者滿意. 連部分原本不習慣的消費者, 一段時間過後, 也會覺得這樣也不錯.
有人會問: 這樣還是有缺失, 有所不足啊! 沒錯, 您以為的缺點從公司/老闆的立場來看可分兩塊: 一是他在意的, 二是他不 care 的. 那些是他不 care 的: 通常賣方為免得罪人而隱藏起來; 但內心的聲音是不想有所瓜葛的買方: 一昧殺價的(我賣心酸的)或袋鼠王國來的(最好跳去我的競爭對手那裡). 實行這種方式, 有助於濾掉這些客人.
所以重點在於: 施行新方式的利弊與現行制度的利弊相比, 企業是否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我也認為時候尚未到(至少短期內不可能普遍施行). 然而未來業務職掌的調整, 或是可以躺著賣的車廠/車款, 或是賣得很差的車廠/車款, 開始實施, 或是雙軌並行, 卻是有可能的. 就怕錯估形勢的業務, 以為自己很重要, 不可取代; 公司卻認為, 你是可以取代的, 縱有損失, 我也可以接受, 或從別的地方得到彌補.
推薦一本書: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我遇過這種業務: 穿著得體又不流俗, EQ 極高, 應對得宜(思考的面向既深且廣又早別人一步), 專業, 執行力強, 外文流暢. 居然可以冒著做不成生意的風險, 堅持做對的事情, 幫助對方成長. 這種人到許多地方都受歡迎, 果然一再被挖角, 進了外商, 年收入跳躍式成長.
然而, 卻有更多這種業務: 專業不合格, 甚至品格都有問題. 部分公司有輕重不一的將業務當免洗筷的態度, 以及相當多的顧客只重低價, 一昧的過分要求固然不對. 但是, 最該為將業務做爛負責的人還是自己! 80樓網友說得很好, 專業與服務才是你的重點.
skyline1012 wrote:
小弟在想為何車廠不要...(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