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進口車車體結構差異

嗨, 各位專家達人:

最近在看車, 鎖定的是進口車, 包括歐系日系車等都有在爬文, 但由於我不是汽車製造這個產業的, 不太了解相關的細節, 有一個問題很想了解:

進口車到台灣, 以 RAV4 舉例好了, 拔拔配備之類的算小事, 但車體結構會跟國外銷售的版本不同嗎? 一些鋼材或測撞報告等, 是否可以參考國外的資料?

如果一個工廠要針對不同的出口國更改結構, 排定的生產線就需要切換, 甚至模具等也會受影響!? 這樣成本一定會提高很多

我了解每個產業水都很深, 有沒有在業內的專家可以分享一下? 謝謝

---

1更:

後續陸續找到這邊 01 的舊聞, 內容很好, 給大家再回味一下: [懶人包]有關於1500MPa或1800MPa鋼板的討論

簡單整理其中的幾個重點:
  • 偷就是要省錢, 如果無法省錢還增加麻煩, 不如不偷~
  • 拔配備算是組裝線, 對應不同出口地都有可能調整
  • 要動到車體, 從件號就要不同了
  • 如果沒有足夠的銷售量, 或是直接在不同國家開特規線, 而是要在母國做兩種沖壓線, 不一定划的來


---

2更:

謝謝9樓大分享了很多實用資訊, 可以到那邊多看看

簡單整理其中跟我的疑問有關的幾個重點:
  • 海外不同國家地區生產進口來台,多少也會有所差異
  • 以特斯拉為例,會想挑 Model Y 德國生產製造那一批; 以 Ford Ranger 為例,會想要泰規、美規

以上若回歸原始的問題, 在查國外鋼材或測試撞等報告時, 需要考慮到生產國的差異
2024-05-20 10:46 發佈
其實不用切換模具
如果一開始設計模具.是沖壓1500MPA硬度.要沖780.590是沒問題的
汽車產線比各位想得更靈活!各種control run, 混料組裝樣樣都行.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假設台灣撞測只要求80分,各車廠是不會增加成本到90分的
蘇阿財 wrote:
其實不用切換模具如果...(恕刪)


handup wrote:
汽車產線比各位想得更...(恕刪)


感謝分享, 後續陸續找到這邊 01 的舊聞, 內容很好, 給大家再回味一下: [懶人包]有關於1500MPa或1800MPa鋼板的討論

簡單整理其中的幾個重點:
  • 偷就是要省錢, 如果無法省錢還增加麻煩, 不如不偷~
  • 拔配備算是組裝線, 對應不同出口地都有可能調整
  • 要動到車體, 從件號就要不同了
  • 如果沒有足夠的銷售量, 或是直接在不同國家開特規線, 而是要在母國做兩種沖壓線, 不一定划的來
還有,有些品牌的有些車種有後保險桿鋼梁,而有些車款就少了後保險桿鋼梁。

methodho wrote:
簡單來說有幾個重點:

偷就是要省錢
拔配備算是組裝線, 對應不同出口地都有可能調整
要動到車體, 從件號就要不同了
如果沒有量, 或是直接在不同國家開特規線, 而是要在母國做兩種沖壓線, 不一定划的來
蘇阿財 wrote:
其實不用切換模具如果...(恕刪)


不行!
1500MPA是熱成型沖壓!
而其他材質是冷沖壓 -->模具不同
再者~各材料的反彈係數不同
即使可以沖壓
不同材質也會不同精度
所以~~~不能共用一套模具!
在01, T牌進口就是偷, 其他牌跟國外相同, 沒了.
hch2006

kasim98423 其他日系車表示: 躺著也中槍[笑到噴淚]

2024-05-21 9:51
x618618

確實是偷啊 六月份日系車多名社長不都又演一樣套路了嗎 すみません (鞠躬 心裡os 半年後繼續 沒事的 我們有國內和小老弟台灣市場呢[微冷笑])

2024-07-08 4:32
MBUSA wrote:
還有,有些品牌的有些車種有後保險桿鋼梁,而有些車款就少了後保險桿鋼梁。


我想這應該是不同產地 (國產!?), 或是不同地區 (東南亞區!?) 的特規了

跟我想了解的 "進口車" 的角度不太一樣, 不過謝謝你的分享
問 :
進口車體結構會跟國外銷售的版本不同嗎?
一些鋼材或測撞報告等, 是否可以參考國外的資料?
Q :

進口車與國產車,結構大致會相同,但鋼材Mpa值與物料會不同。
例如國產車最容易洗掉的那根後防撞內鐵。

以CRV 5為例,標準美規為高規進口 "目字" 斷面結構,有些品牌甚至會用上鋁鎂合金加以熱硬化成型,以達到輕量化+高強度設定。
台灣國產後,採用一般內鐵沖壓成型,兩片式組立件。

CRV 5 剛上市時寫的一些產品說明 :
CR-V 5車體結構與配備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1&t=5196328&p=1
是常見的日系、亞太車系,因為鈑材用料較薄、材質硬度較次,所以需要將鋼板做許多凹凹凸凸強化肋、槽等結構輔助提升強度。
不論是塑膠件、鈑金件,越薄的物料成型越軟,需靠這些補強肋、槽等等,強化鈑料結構與應力。

但較薄、材料較次,並不一定會在承壓弱於較厚、材料高檔的超鋼材或拖車頭常見的長短纖維SMC熱壓成型的高強度塑鋼件。
這只能將物料送相同條件進行壓力測試。
而目前並沒有車廠提供內鐵件的單一測試,無法進行評斷。
而整車撞測,則並非僅有車體鋼性單一面項,近幾年,諸多車體測試,主要受益於堆高的安全系統等規格品。
所以也很難從某些車測僅三星,就代表車體鋼性不足,要看受測車,未獲得高分影響項目為何?
目前很多是受制於後座兒童安全座椅測試而失分。
而這些,與車體鋼性則是兩個不同面向。

同為進口車身分,是否車體鋼性也不同?

畢竟台灣國產車,也仍在外銷。
同理,海外不同國家地區生產進口來台,多少也會有所差異。
如同上面進口與國產車的差異,是會有的。
組裝條件、品質也會有所差異。

例如Ford Ranger,上一代福特六和導入,便有泰規版與南非版本。
在汽車國產車體打造產業者,便不難知悉,南非的造車水平仍較弱些。
例如電系相關的組立,2015~2017年仍會看到用電火布等很老舊的裝配方式走線。
以這年代來看,基本也該用蛇管,好一點需套專用防焰管等加以保護。
另外,電壓設定低,瞬間電流大,電線卻採用細線,就容易過熱燒掉。
一般乘用車雖然車廠設定採12V為主,但在電的運用,例如高端高耗能的大燈,仍需考量升壓,將12V升到24V,讓電壓變高,電流變小,避免線材過熱等安全性需完整考量。
配線須對應電力的配置來規劃。
車用瓦斯也是得確實重視危安來設計,不是搬一桶家用瓦斯上車就能用的。
---->例如露營車、多功能車等等。

例如VW 認證的中東AutoCool的福斯認證件,配線仍會配錯線色、導致組裝錯誤無法作動設備、電路串接,仍未採用專線專插接頭,仍然採用人工破線、焊接等手工組立。
中東地區氣候較乾,該地區汽車相關工業,對汽車配件、整車打造,在澆灌測試、耐腐蝕等防水測試條件就相對亞太地區薄弱。
基本上,該地區車體挖破孔埋管、埋線、埋軌道,都沒在管制啥漏水問題。
該地區的供應商,無法理解台灣汽車打造防水為啥要這麼嚴苛。
我們生產車輛,或汽車電裝線材、組立等條件為啥要拉這麼高來檢定。

同樣車型,日本製與印度製,我想就不用多說,印度的生產條件肯定是會比較差的。
但能拉到甚麼水平,完全要看該地區生產設備的建置+ISO、16949等生產管制能力到甚麼水平。
也沒辦法一竿子打翻一船車。
畢竟要講究科學的分析。


對汽車車體結構開發工程有興趣,或許也可以看一下幾年前我寫的這篇 :
汽車車體結構分佈圖解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0&t=3438195&p=1

其他的,確實很難讓外行人找到更詳細的參考資料。

如果沒有親自投入生產,燒個老底上千萬開模具繳學費,也很難從紙上談兵轉到生產。
因為工業設計,會畫2D設計圖、CAD,只是生產前端的基礎,但畫得出,不一定能成型,這完全是兩碼子事。
工業設計者如果沒有實際走入生產製造成型,就沒有條件成為專業人士。

要走工設,就要想盡辦法爭取產品實務經驗堆疊累積,才能撥雲見日。
針對不同成型的眉角來設計,而非天馬行空設計要生產來配合他,許多現實,是無法這樣操作的。
例如鋼鐵人的老爸,在他的年代技術,就無法打造體積迷你的反應爐動力。
現實的生產、科學限制亦如此。
要進行量產,得懂不同材料、成型限制,才能做出符合這時代生產條件的產品。
汽車產業要當設計師如果沒走入各種不同材料生產廠、沒趴到車底幹點黑手,穿得光鮮亮麗做不了啥事的。
methodho
methodho 樓主

喔喔我只想說讓之後版友查資料比較方便, 若真有不變請告知, 我再拿掉

2024-05-21 9:40
阿福的網宅II

methodho 其實您問了不錯的議題,只是這個對新車銷售來說,只是冷知識,大多數的人並不關心。您熱心了,給你個讚![拇指向上]

2024-05-21 9:42
組裝流水線只負責將進料檢驗後的材料組裝上去,
組裝跟鈑金什麼料種,什麼沖壓噸重的沒有直接關係啊~
厚度差異也能從條碼與自動焊接手臂程式去設定,
混車種生產對現在車廠流水線不是什麼大問題,
好幾十年前就這樣做了

什麼規格料只要在開發階段設計好,
中心廠對各協力廠下單,
協力廠按CAD圖生產,檢驗,交料,中心廠IQC,上組裝流水線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