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用車有何不同

這是一篇大陸汽車之家描寫臺灣用車情況的文章

蠻有意思的,徵求了原作者的意見,同意轉載過來

所以貼過來在論壇里分享下

因為是在大陸論壇寫臺灣車 所以也有沒有刻意去遮擋車牌號


原文

導讀]臺灣的美景和極高的民衆素質不必多提。
作爲一個想從事汽車媒體行業而不得的汽車發燒友,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觀察體驗臺灣人用車理念的好機會。

十幾年前就有去臺灣看看的想法,直到4月初才夢想成真。
因是自由行,行程安排較爲靈活,8天時間裏,游覽了臺北(市區、北投、淡水)、墾丁、恆春、南投(清境、日月潭),再回臺北,算是沿著寶島東綫和中綫完整看了一遍。

臺灣的美景和極高的民衆素質不必多提。
作爲一個想從事汽車媒體行業而不得的汽車發燒友,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觀察體驗臺灣人用車理念的好機會。
恰巧去的這些地方,又基本上是臺灣各類城鎮的代表,因此所見所得應該較爲全面。歸納總結爲以下幾點,與大家交流分享。



1、新車不多,舊車不少。不僅各品牌全新換代的車輛不多,就連同一品牌的車輛,也少見近一、兩年的車型,多是7、8年前甚至超過10年的産品。

臺北作爲國際化大都市,機動車保有量是很大的,各種最新型的車輛當然比比皆是,但還是那些外觀良好、車況甚佳的大批「老爺車」給我的印象更深。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連續數年的經濟不景氣拖累了車市,一些人推遲了換車計劃;二是臺灣民衆的消費理念比較成熟,物盡其用的節儉傳統沒有丟失;

三是臺灣的公共交通系統相當發達,高鐵、火車、捷運、公交、接駁車將臺灣全島無縫銜接,民衆出行不再高度依賴私家車,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消費衝動和慾望。


2、臺灣是日系車的天下。臺灣在保有中國傳統以及實現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現代化以外,還受日本文化影響頗深,在車輛品牌的選擇上同樣如此。

在大陸風生水起的歐美汽車在臺灣絕對是少數派,臺灣本土品牌納智捷的保有量也不罕見,但和日系品牌無法相比。而日系品牌,無論大小,看起來都比較滋潤。




這其中,豐田是當仁不讓的老大,除去滿大街的CAMRY、COROLLA、VIOS、RAV4、PREVIA等社會車輛之外,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基本上全台各個地方的出租車,有約70%都是豐田一款非常優秀的MPV車型:WISH,可惜這款車幷未引進大陸,替代車型從大小看應是EZ逸致。

此外,本田、日産、馬自達、斯巴魯,甚至在大陸消失已久的大發,在臺灣也都有大量的市場。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從與其他日系品牌的對比來看,三菱在臺灣的接受程度要遠遠高於大陸。

東南汽車要加油啊。至於歐美汽車品牌,似乎寶馬、奔馳、大衆的保有量稍大,大陸神車奧迪A6幾不可見,奧迪其他車型更可算得上驚鴻一瞥。美國車甚至少到無法給我留下印象——也許是我觀察不夠細緻。





仔細想想,這種現象合情合理:一是臺灣與日本聯繫緊密,相隔又不遠,算得上是日系車的門檻之外,相較而言,歐美品牌的地理隔閡就比較大;

二是臺灣本土品牌力量薄弱,被外國品牌瓜分市場在所難免;

三是臺灣市場容量不大且增量不足,較早耕耘市場的日系品牌自然佔先,而對歐美品牌來說,就有點鶏肋的意思了;

四是同樣作爲進口車,日系品牌的售價和保有費用都較爲低廉。馬自達5的銷售起價不到15萬人民幣,

我曾包下的一輛三菱LANCER2.0高配運動版車型(非EVO)售價也才16萬人民幣出頭,物美價廉,臺灣民衆自然歡迎。





3、臺灣民衆選車實用爲先,追求興趣但不盲目攀比。與大陸盛行的加長風、SUV熱潮相比,臺灣市場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


一是MPV特別多,前文已說過臺灣出租車多是WISH,其實不僅出租車,很多家庭也都擁有自己的MPV,例如馬自達「MPV」(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爲這款車的名字就叫MPV)的市場存量就很可觀。

這可能與家庭人口構成有關,臺灣幷未計劃生育,絕大多數家庭都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那麽MPV大行其道就不奇怪了。其實平心而論,MPV的大容量、行車舒適性、一定的通過性,以及較高的先天安全性,

本不應該在大陸成爲「商務車」的代名詞,畢竟大陸家庭雖然孩子少,但與上一輩老人的聯繫還是很緊密的,家庭型的MVP有很多用武之地,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購車的首選乃至二次購車時幷未考慮MPV。




二是小型車(緊湊型車)特別多,小車富有駕駛樂趣,開銷不高,比機車舒適,贏得很多民衆青睞,像雅力士、馬3、騏達、高爾夫,以及大陸之前有售的SPARK等屢見不鮮,具有與中大型車分庭抗禮的架勢。

反觀大陸,中型車是絕對主力,即便那些設計之初定位於緊湊型的車型,也紛紛做了拉長手術向中型車陣營裏鑽。不是說這種現象不合理、不正常,而是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緊湊型車,還它們應得的位置呢?

4、機車盛行但秩序井然。臺灣的踏板摩托(機車)可謂長盛不衰,政府開放甚至支持的態度、機車騎行靈活、購買保有成本低廉都是重要原因。

一位司機告訴我:普遍來說,臺灣年輕人平均擁有4—5輛機車。估計這和大陸15年前年輕人擁有的自行車數量差不多了

(補充一句:臺灣用於出行目的的自行車幾乎沒有,倒是有很多熱衷於自行車運動的人,在很多景區蜿蜒的山路上,經常遇到十幾位佩戴全套安全裝備的愛好者組團呼嘯而下)。


某天晚上在臺北松山區散步,已經是10點左右了,行經某路口時遇到紅燈,回頭一看,專門的機車停車道上已迅速形成了超過50米長的機車隊伍!

綠燈一亮,震天的馬達聲同時響起,所有車輛如離弦之箭竄出,半分鐘內全部一騎絕塵,場面甚是壯觀。在大陸大城市紛紛禁摩的時候,臺灣卻形成了獨特的機車文化,這固然與臺灣本地社會經濟狀況有緊密關係,但必須承認的是,民衆安全行車的意識和政府科學的引導是機車盛行的前提條件。

我仔細觀察過這些群體:沒有任何人在不佩戴安全頭盔的情況下駕駛或者乘坐機車;沒有任何人駛入禁止機車進入的最內側車道;沒有任何人冒險進入高速路和高架橋;轉彎機車遇到行人過馬路,和所有汽車司機做的一樣,全都自覺停車讓路;停車等紅燈時,沒有任何機車停在機車專用停車區以外;機車即使外觀老舊,但左右後視鏡無一缺失……



說了這麽多,可能有人會覺得臺灣的車和臺灣的樓一樣,與想像中的差距甚大,一點也不光鮮。

但正如臺北也有全球知名的101大廈一樣,臺灣的車也有高端、豪華的一面。在霓虹燈裏的臺北忠孝東路走上九遍(哈哈),便會輕而易舉地發現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寶馬M6、911、CLS-AMG等流光溢彩的豪車或靜靜佇立,或飛速而去。

此外,臺灣的車輛改裝市場也比較發達,那些售價便宜,但改裝費用超過車價數倍的車輛,也會讓人覺得心潮澎湃,心癢不已。




再補充一點:臺灣的出租車司機比大陸司機的生活不要好太多!

初到臺灣,看到很多出租車兩側後輪眉上噴塗有司機姓名,後與司機聊天得知,臺灣出租車也實行准入制度,但與大陸不同之處在於:

新入行司機自行購車而非向公司購車;通過政府審查後,也須掛靠公司但所謂的「份兒錢」極少(司機聽我介紹大陸出租車司機每天早上醒來就欠公司幾百塊十分震驚);

運營6年後,可申請成爲個體出租車司機。唉,如果真是這樣,我都想去臺灣這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地方開出租了。



綜上所述,臺灣是一個具有強烈本地特色的高度成熟的汽車社會,它之所以與大陸市場差異巨大,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在起作用,但臺灣民衆在選車、用車、行車上普遍具有的成熟理念,也許才是兩岸市場迥異的根源。















(注:也許是WISH看得太多,竟然忘記了拍照留念。爲輔助文章,上網找了兩張WISH出租車圖片,感謝汽車之家卡羅拉論壇的「一見鍾情」網友。)
2014-04-24 20:1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用車 臺灣
台灣的wish&corolla的氾濫程度跟大眾桑塔納有得拼~~
不過現在他們那邊的車子質量和安全都比台灣某些車好多了!我們可不能輸啊!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