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資訊產品每日的行情多變,導致「價差」的問題的產生?當然,時間上的價差及比較上的價差,會讓消費者在選購商品上產生許多的盲點,因而多元化的購物管道如(網購、電視購物、賣場、 通路.....)各式各樣的購物管道應運而生,每個通路,自然會產生他最合理的價格,以支付所有的管銷成本,當然這中間會產生一些誤差及例外,由於這中間每個廠商的進貨成本不同(售價),商店規模不同(連鎖店),人員素質(服務的差異性),也在在影響到顧客對店家的觀感,進而造成彼此認知上的落差。
在WEB 2.0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及管道,同時資訊的取得更為方便,也造就出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權益主張,這沒什麼不好,服務業最重要的是精益求精,讓服務做的更好,這是鐵律,但今天鐵律也會生鏽,在溝通不良的情況下造成廠商覺得是客戶無理,客戶認為是廠商欺瞞,在銷售的過程中彼此認知漸行漸遠。
政府設有公平會,是維護交易秩序與消費者利益,確保公平競爭,這是指廠商面的部份,也設置消基會,是維護推廣消費者教育,增進消費者地位,保障消費者權益,當然每個商場都會設立管理部門,以處理日常所發生的消費糾紛及商品問題,故其設立有其意義。
「買賣」是有需求才會產生供給,在短短的幾十年,資訊產品需求的放大造就台灣成為世界的資訊王國,也造就資訊產品的地位,但資訊服務業這塊,並沒有隨著地位的提高讓服務更加精緻化,更別提與日本百年的企業文化相提並論(有去日本購物的人一定感同身受),最大的差異在於彼此的同理心,當然落實教育訓練是有補強的效果,但彼此素質的提昇,才能讓資訊商品買賣這塊市場持續的發光發熱。
不過,市場是自由的,賣的貴,與賣的便宜,只要人家沒有騙客人,或者用不正當的手法消售,我想店家好與不好沒理由以價錢來衡量...
買到貴的東西,是會不爽,可是客人是自己去買的,店家沒有逼客人,至於賺多賺少,那是市場的機制,賣的貴時,當客人變少時,自然會降價調整,除非以後不想再做生意,而賣的便宜不符成本時,店家會衡量後,再看要不要調高...
就算店家的利潤是百分之一百以上(不要說沒有哦,這種東西很多,多半價錢不到百元的,像五金行或特力屋,小小五金零件,特力屋的價錢就很貴,但五金行其實與工廠整批來,已有賺許多哦!但還是比特力屋便宜),除非店家要發災難財或違法不正當消售,要不賺多賺少那是它的本事,我們可以選擇不買,當然後來發現買貴是可以叫一叫,但店家沒有任何錯,私下自己當成是黑店就好了,了不起下次不去.
如果每樣東西只能賣相同的價錢或一定區間,而不可由店家自行調整,大概只有共產極權國家才可能辦的到,或是像以前煙酒公賣一樣,另一種是民生或有獨佔的產品,政府才會介入管制.
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買貴的不爽,但用不著指責商家的不是,要不,永遠都會有客人有所謂的"黑店",因為您只要賣的比別人貴,那怕是一元,都是不好的,但需要這樣買賣嗎,那會累死人的.
菜市場的菜,每一攤都不同,便宜的就好嗎?貴的就不應該嗎?我想沒有個準的,客人"比較"或"挑選"後,才會付錢買,沒人逼樓主要買較貴的東西,但如果樓主正好趕時間,沒多問個一兩家比較,我想店家也沒什麼不對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