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875145 wrote:
所以這代表兩件事情...(恕刪)
你說的有道理,但...
強化品管又必須付出多少成本,廠商成本又如何而來?
例:
1.一個滑鼠300元,檢測比10%,為了提高品管,將檢測比提高50%,反應成本後,一個滑鼠賣600....
2.一個硬碟2000,測試時間:一周5個工作天,1天測試8小時,合計40小時
一個企業級硬碟,用料一樣,容量一樣,測試時間:一周7天,一天16小時,合計112小時,賣價3000
這樣....品質提高很多,消費者有賺到嗎?
一切依然又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一樣也是使用者付費
差別只在:
1.消費者只在商品有需要的情況之下付費(透明收費)
2.消費者已預先支付以後"可能"需要的費用(暗著噱你)
結果...還是回到原點,廠商賺最多
怎麼凹得贏??
如果經銷商只進貨高品質的品牌商品
那你可能第一次走進去消費的第一感想應該是商品都貴到爆
或者,中低階消費者怎麼選擇???
使用者付費,服務不會憑空而來~
s2875145 wrote:
所以這代表兩件事情
1、廠商請務必強化自己的品管系統,以減少返修的機率~否則只是讓消費者認為廠商是在賺物流費用
2、經銷商請慎選要販售的商品,賣出的商品品質好與不好都有可能影響商譽,這可不是那幾百元的物流費用
補的回來的..當然~如果本來就打算靠物流費用營利的話便不在此限...
認同+1
而且,換個角度來說,
若經銷商對於產品瑕疵率有疑慮,
可以和原廠約定,若超過一定比例的瑕疵率,經銷商將另行向原廠酌收處理費.
畢竟依消保法規定,經銷商必須和製造商原廠共同對消費者承擔責任,
經銷商不能淡淡以一句"東西不是我製造的..."就可以輕易完全免責.
在市場中,消費者在資訊及專業上都是絕對弱勢,
原廠和經銷商既然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資源,
沒道理不共同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推託給弱勢的消費者並不合理.
小弟也是羅技的愛好者,對於羅技這陣子變更送修的方法也是滿不認同的,
(因為小弟也是抽空大老遠的跑到北區分公司才發現不能送修的其中一個...)
小弟三年前買進一組Cordless Desktop® LX 700,
前陣子突然的故障,在北區分公司打電話給客服之後才知道要送到當初購買的店家,
但事隔已久,早已忘記當初是在哪邊買的,跟客服人員溝通之後,
因該產品在保固內,但已停產許久,所以換了一個較新款的鍵盤滑鼠組給小弟,
客服人員在詢問小弟的通訊方式後,給了小弟一組維修編號,
並告知小弟,將該鍵盤的所有物件及維修編號一併寄回客服人員提供的地址就行了,
於是小弟到郵局買了個100元的箱子,打包之後寄出,不含假日三天後就有快遞送來了。
樓主大大可以試著跟客服人員溝通看看,看是否能自行寄送,
雖然麻煩了一點,但是才花100元就能解決,小弟覺得還能接受,(因為換來的東西真的物超所值~ XD)
以上是小弟的一點小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