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iceies wrote:
這篇文的重點其實是在...(恕刪)
其實也非玩文字遊戲,只是每當消費者使用或購買一項產品
總是可以看到廠商"漏漏長"的一堆契約,當然是否要接受是在消費者
可這也不就代表是廠商為求自保而先發起的文字遊戲??
低利時代是一回事,羅技的產品有多少是市價低於一千的?
羅技有在電視媒體打廣告?產品的成本真的有那麼高?
說難聽點,現在消費者都是看到"羅技"這品牌來購買的吧?
產品是否有如十年前這樣耐用~大家應該都心裡有個答案吧?
台灣其實還是服務取向的市場生態,如真要比較的話~大陸才比較是比價的市場吧.....
比如說:你走入兩家店看到一個產品想詢價,官方建議售價100元好了
A店家跟你報價80元,可是口氣就是超級差要買就買不買不要跟我在那邊囉嗦太多,買了以後
保固也別找他~誰叫你要貪小便宜
B店家跟你報價110元,可是店員卻很熱心的跟你介紹產品,還無條件的拆包裝讓你仔細把玩
購買後店家也願意按照官方給予的保固方式予以保固
如果這產品你非要不可~全台又只有這兩家有賣~撇掉是否開發票~消費者會選擇哪種?
A?那歡迎你來跟大陸的商家做生意.......因為大陸這就是這種消費型態
B?那不就是台灣目前大部分的商家一樣?
離題了....不過重點在之前的回文我已經表達過了...此題是否有解得看羅技或是燦坤這類商家
願不願意在這經濟尚未完全復甦前跟消費者共體時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