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數位達人 購買鏡頭要求鑑賞期內被拒 售後態度不佳 評價

每次去加油都加2元,連加幾十次...合法
去超商繳錢,繳1元的硬幤2萬元.....合法
消費5萬,用1元的硬幤繳費.........合法
合法,但人家會怎麼看?
好了,退貨這理由,合不合法? 各有說法,要真相還是走法律程序.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合法,大家怎麼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你是樓主,你會退貨嗎? 如果你是店家,你會接受這種退貨嗎?
情理法,我想大家心裡都有一把尺......

forsterbear wrote:
而且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買這種東西沒先試用過就上網訂的...(恕刪)


我想大部分買鏡頭的人都尚未試過, 就看網路洗腦文就買下去了吧!
不然就是剛好我週遭的人全是特例
leica123 wrote:
每次去加油都加2元...(恕刪)


你這滑坡滑太大了,依照勞基法的規定,樓主這個case,只要物體本身沒有任何人為損壞,
他就是完全可以合法退貨,沒有任何須要走法律程序才可以確認的可能,
不要再用自己的理解來詮釋法規了!

至於有沒有品的問題,這根本也不是甚麼需要討論的問題,
消費者透過網路消費,再沒辦法接觸實際商品時,
只能被動透過網路訊息了解商品,資訊不對襯,
為了避免資訊不對襯所產生的問題,所以才有七天鑑賞期的法規出現,

你要透過網路賣東西,就要接受法規的要求,這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業者透過網路交易,省去實體店面成本、省去人員成本、透過網路獲得觸及更廣大客戶的機會,
透過各種網路行銷手法,引起消費者注意,透過網路的資訊不對襯性的優勢,獲得更高的成交可能性,
消費者因為網路購物產生的退貨風險大增,本來就是業者必須要自行考量吸收的,
如果承擔不起,就不要透過網路販售,法規就是法規,從來就沒人強迫你一定要利用網路賺錢是吧

不論消費者要退貨的理由是甚麼,法規允許透過七天鑑賞期保障資訊弱勢的消費者,
消費者就是可以合法行使他的權利

樓主因為用過之後覺得商品跟想像有差距,所以想退貨,完全符合七天鑑賞期的立法精神,
何來奧客之說?
倘若今天樓主說「我因為某些原因」要退貨,在商品沒任何損壞下,卻招到店家刁難,
請問大家是會支持樓主行使權利,還是認為樓主沒道德?

如果只是因為樓主講了原因,而這個原因完完全全就是「收到商品後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
就要受到網友稱其為澳客的指責,稱其買東西不做功課,
請問做不做功課能當成買受契約是否能合法解除的要素嗎?
別忘了契約是在網路產生,而不是在能看到摸到產品的實體店面產生哦!

請問認為退貨不道德的網友們,你們網購收到東西之後,萬一拆開後跟想像中不同,
使用後,發現跟業配文宣稱的效果有差距(而且認知很個人),
或是質感跟網路上美美的照片不一樣(認知也很個人)
你們支不支持七天鑑賞期內,無條件退貨?

我很好奇到底哪一顆鏡皇可以讓這樓瞬間蓋那麼高?
說不定答案一公佈,立場又改變了
knightcsf wrote:
其實商家最大的問題是
一開始拒絕退貨,而沒有如實的遵守法令規定

是的!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遵守法規?



knightcsf wrote:
一直到樓主去跟消保官申訴,才願意遵守法律。
如果樓主沒有堅持,商家是否就賺到一次?

是的!產品就賣出去了。



knightcsf wrote:
樓主因為商家沒有遵守法令規定,而耗費掉的時間,
這也應該算是商家服務態度不好吧!

是的!就樓主單方面的表述,感受是不好。
(沒有錄音檔或白紙黑字或其它證據,尚無法斷定真相是否就如樓主陳述)



knightcsf wrote:
如果商家當初沒有說拆封就不能退(違反消保法規定)
只能九折價購回(違反消保法規定),而是依照法律
去收回,那今天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

對的!當初店家經判定後直接退貨,就沒事了。



knightcsf wrote:
商家既然想要享受網路交易的便利以及利益,就應該承擔
法律所賦予的成本與風險,你可以選擇不要一個客戶,
但不能只選擇利益而不法律責任。

做了網路生意買賣,就得遵守法律的規範。
奇怪....樓主勒?!神隱?......
我看有人提出疑問,是不是該出來回應一下?
在這社會上看到好多例子你會發現它在法律上完全沒問題~
而且你還會覺得法律根本在保護他~~
只論法他贏了~~~
但你就是會有一種對他做的事看不下去~~
正常人還是會有道德感的~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話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
簡易懶人包

事件原由
1. 此篇討論串乃因一開始網購商家不讓消費者依消保法規定行使其退貨權力, 後又要求消費者負擔一成營損導致, 消費者無奈只得表明欲求助於消保官, 而商家第一時間回應 "沒關係阿~你就去申訴,而且這種東西你用過了本來就不能退", 之後商家要求消費者將貨品寄回檢查後, 方願意全額退費. 至於運費, 消保法規定應由商家支付, 但消費者自行吸收.
2. 店家將消費者官網帳號停權, 消費者氣憤不平上來po文. 後悔好心自行負擔退回運費.(目前有多少網購商家完全遵守消保法規定, 退貨運費不得由消費者吸收????)

網友開始討論, 大致內容如下
1. 鑑賞期不能開封的討論: 鑑賞期是網購商家自創的名詞, 目的在箝制消費者行使消保法第19條的權力, 郵購商家所謂一經拆封不得退貨是違反消保法的且對買家無法律上效力.
2. 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的討論: 試用期這名詞在網購上也不適用, 因為消保法上未限制消費者收到郵購或訪問買賣之產品後不得試用, 檢查功能.
3. 猶豫期是法律上較為合適稱呼, 因為消保法第九條: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之消費者,得於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後七日內,以退回商品或書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但通訊交易有合理例外情事者,不在此限。
4. 零售生意有多種方式, 實體店面與網路銷售, 網購享受了無店租成本, 多元的產品廣告方式以及較實體店家少許的人力支出, 網購客戶的退貨營損應該列為生意經營成本之一, 畢竟法規明訂在前, 守法經營本就是該遵守的. 生意人如不想負擔網路銷售的退貨, 那經營實體店面會較適合.
5. 網友說不想買到被人試用過的商品, 應該先檢討商家為何把試用過退貨的商品以全新品價格賣給不知情的第三者. 誠實的商家會將此類退貨產品整新後以少許折扣賣出.


重點:
消保法立法原意: 消費者透過網路購買商品或服務,尚存有許多不確定因素,譬如業者所揭示的交易條件、標的物資訊、品質、廣告宣稱等等,尚無法保證其可信度或業者揭示的程度仍有不足,消費者仍需負擔一定的風險.由於郵購買賣與訪問買賣之交易,通常是在消費者無法詳細判斷或思考之情形下,而使消費者購買不合意或不需要之商品,為衡平消費者在購買前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料或時間加以選擇,故採將判斷時間延後之猶豫期間制,俾供消費者詳細考慮,並予解約的機會。



montague0421 wrote:
5. 網友說不想買到被人試用過的商品, 應該先檢討商家為何把試用過退貨的商品以全新品價格賣給不知情的第三者. 誠實的商家會將此類退貨產品整新後以少許折扣賣出.



以後我想買打折品的話,就是先買一個回來試玩。7天後退貨
過幾天就能去買打折品了!超爽的!
GOGOGO999 wrote:
以後我想買打折品的...(恕刪)


你忘了很多不誠實的廠商, 你買的打折品可能不是你開的那個,而是被一百個人開過的... 哈哈

沒當過老闆的別以為老闆都吃素的,佛心的早就倒光啦,他只會比奸而已

就像水果攤,給你挑沒關係,挑爛挑剩的他拿到盒子裝在下面賣給潘仔,還真的蠻多人不挑的...爛到沒辦法的降價賣也不賠

攝影器材何嘗不是如此,熟客給你挑,生客當羊宰,童叟放爛貨欺你,結果到網路上看到九成好評喔...很多資訊根本不對等,看到貨都會被欺了何況是網購, 新聞時常有名店被內部員工爆料踢爆的,這時代能賺到錢的沒一個簡單的
  • 3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