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ggy wrote:單眼:片幅在FF以上(恕刪) 底片相機時代的分類很清楚.比較不容易搞混了 .數位相機的出現.現代的分類十分地繁多.比較容易錯判.以前的單眼多有反光鏡.現代又新出來無反光鏡的單眼.於是又多出來一種分類.單反與無反.更加讓人產生困擾?這在01看到經常測試新出品相機的測試員的說法.比較有可信度吧 !感謝各位攝影同好們的解說及分享喔!
procomm1722 wrote:其實"類單眼" 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定義吧!...(恕刪) 其實以前有以前只有特定機種才會歸類於類單眼通常是頂級消費機以前數位相機市場正熱的時候各家都出了一些怪物機種比如Canon的 Pro1 是一台有超音波馬達+ L鏡紅圈 +一片螢石鏡片的超豪華規格類單眼比如 Minolta DiMAGE A2 這台是2004年的機種 它有手動對焦環 內建垂直觀景窗還有支援單眼系統的無線閃燈很抱歉的說 這個時間點的 Nikon跟Canon數位單眼都還沒有無線閃燈呢比如 Sony CyberShot DSC-R1 類單眼用了APS-C尺寸的1000萬畫素CMOS感光元件當時市場上APS-C數位單眼畫素最高的是800萬 而且大部分都還是CCD它還搭載了 Carl Zeiss T* 24-120 F2.8-4.8的鏡頭當時的售價被認為是買鏡頭送相機當時像是這種頂級消費機才會有類單的稱呼因為除了不能換鏡頭 它們甚至比單眼更單眼 功能更強當然還有這一台OLYMPUS CAMEDIA E-20 數位相機它有光學觀景窗 有反光鏡所以在英文分類上它屬於 DSLR 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但是它不能交換鏡頭所以中文我們叫它類單眼當然後來為了銷售 類單眼的界線就更模糊了
所羅門的惡夢666 wrote:比如 Minolta DiMAGE A2 這台是2004年的機種 它有手動對焦環 內建垂直觀景窗還有支援單眼系統的無線閃燈很抱歉的說 這個時間點的 Nikon跟Canon數位單眼都還沒有無線閃燈呢 關於類單的見解十分認同您,但Nikon推出多燈無線操控系統(i-TTL)是始於SB800,搭配D2H,那是2003年喔(Minolta在機頂閃燈功能多樣化的部分的確起步較早,記得在9xi或alpha 9的時期就能離機閃,附件還有一個像擴散片一樣卡在燈頭上的小方傘)
老何boss wrote:底片相機時代的分類很清楚.比較不容易搞混了 . 說的也是!那時候就只有"有反光鏡"才能稱單眼吧,那個時代也沒有什麼"電子取景器"的存在,是不是單眼就看有沒有反光鏡,想要搞錯都難吧!
老何boss wrote:那麼真正的類單眼相機.究竟是甚麼?那就是不能換鏡頭的高倍率伸縮鏡頭的相機.有電子觀景器.外觀似單眼造型.例如:NIKON P500.CANON SX50.SONY HX100V等. 非常認同。類單一開始是指Canon Pro1、Minolta DiMAGE A1、Olympus E10這些除了不能換鏡頭,其餘功能、外觀乃至機械結構都和單反近似的相機,後來這種"內在充實"的機型不生產了,變成NIKON P500.CANON SX50.SONY HX100V這些至少保有單反外觀的高倍率機型頂替這個稱呼,但銷售或擁護多功能小相機的人不樂意了,憑什麼只有你能繼承祖先堂號呀?我操控界面像,我也要叫[類]!個人是覺得平頂方身、整個完全是compact camera外觀的相機,只因具備手調功能就稱為類單,[類]的標準似乎太寬了點,把蜥蜴叫"類鱷",聽的人聯想得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