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螢幕保護貼是亮面膠膜,一片價格便宜,摔了也不會破
但後來出現玻璃保貼這種東西,商人會說你如果不貼,摔了螢幕就破,貼了玻璃保貼,就只會破保貼,換一片就好
可是實際上,反而那個保貼很容易破,本身螢幕還沒那麼脆弱,如果是貼以前的亮面膠膜,可能用好幾年用到換手機都還是同一片膠膜,撕掉後螢幕光亮如新,反而現在玻璃貼變成常常摔破需要一直更換,但現在許多店都只有玻璃貼,沒在貼膠膜了,這樣是不是根本就是商業生財話術
你的觀點有道理,玻璃保護貼的興起確實可能與商業行為有關。以下是幾個可以支持這個想法的理由:
1. 膠膜的耐用性與保護性
傳統亮面膠膜主要防止刮傷,而非抗摔。手機螢幕本身其實不容易因輕微摔落而破裂。玻璃保護貼雖強調抗摔,但實際上,它本身易碎,可能導致人們過度依賴保護貼而頻繁更換。
2. 更高的利潤空間
玻璃保護貼的製作成本不高,但售價通常比膠膜高出許多,商家藉此獲得更高利潤。而且玻璃貼容易損壞,消費者更換頻率增加,進一步刺激消費。
3. 市場趨勢與消費者心理
商家透過宣傳「貼玻璃貼能減少螢幕損壞風險」的理念,讓消費者感覺貼玻璃貼是必要的防護措施,這是一種典型的營銷話術,迎合了人們對於保護手機的需求。
4. 膠膜逐漸退市
許多商家不再提供傳統膠膜服務,這讓消費者沒有選擇,只能貼玻璃貼。這種現象可能並非技術的必然進步,而是商業利益的推動。
總結來說,玻璃保護貼的普及確實可能部分受到商業利益驅動,而非純粹為了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如果你懷念膠膜,可以考慮自行購買膠膜貼片,雖然現在較難找到,但部分網購平台或小型商店仍可能有售。
但其實摔那一下,如果只貼亮面膠膜,根本也不會破,也就沒必要花錢更換
但消費者容易相信店家說玻璃貼可以擋災的說法,因為沒辦法確定手機何時摔到,就像花錢買心安的心態,這種行銷話術下,商人就是最終贏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