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公司都在打著去中國化的名號開發產品
然後就會發現很多料件根本除了中國製的幾乎買不到
所以這點我沒什麼意見
但是你是不是對手機代工有什麼誤解?
如果你是指白牌手機那有可能
我不知道你的 70% 營銷數據是怎麼來的
但是目前大廠的手機幾乎都不是貼牌
目前各大廠的BOM cost都控制在30~40%左右
上層的技術研發大概也要佔3~4成
製造跟行銷其實佔的比重並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大
另外即便是同一顆SoC
光是I/O的相容影響選料各家就不一樣了
即便同一顆料件
光是中間的調教各家也不一樣
各家的支持者通常是因為這些上層技術的東西而使用他們的產品
反而不是因為他們的選料有多好才支持他們的
kerker wrote:
先要看[粉]的定義
要當品牌的粉....總會有喜歡這品牌的一些特點
消費者[粉]不會去管IDH ODM EMS
簡單來說,手機是否從設計到製造都是同一群人....沒人CARE
買運動鞋的人會去CARE是童工做的嗎?
[粉]只在乎錢花下去有沒爽度
你會用70%來算營銷是因為你的品牌價值低,才需要花到70%
20%是製造,只有10%是設計的時後,那就是搞硬體的悲哀
Iphone能賣高價(利潤),因為Apple是軟體起家的
思維是在使用體驗,各種為消費者服務的App,當然Apple也有硬體support的本事
SmartPhone都13年,只剩1片玻璃,設計目前在沒材料/科技的突破下,暫時也沒啥搞頭
創新雖然營銷可以有創新,沒好的產品,營銷的創新是騙不了很久的
現在資訊透明,營銷再怎創新,爛產品是瞞不過眾人
其實大家想更深一層,政治跟經濟是互相影響的,
不要只看到政治。
另外,情緒勒索這個詞蠻萬用的,但我的用意我想你明白,
在現在這個複雜的跨國供應鏈中,台灣廠商的腳色參與其中,
你抵制的是供應鏈,所謂抵制敵國品牌只是表面。
所以,認清製造業現實跟台灣產業現況
抵制才有方法,跟敵國周旋也需有清楚目的跟手段,可惜台灣人被迫跟著
沒有能力做策略與凝聚共識的藍綠政客起舞,到最後民間還有的能量也快消耗光了
,僅能做到精神勝利這一塊。
我覺得最嚴重的,是物質性的戰略層次根本沒有人願意好好談。
lza wrote:情緒勒索? 我怎麼感覺反而是:你不跟著罵中國就是不愛台灣
情緒勒索(恕刪)
這種典型的直線思考更符合你說的情緒勒索情境。
內文搜尋

X